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董卫 《城市规划》2021,45(6):84-97
长期以来,关于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历史环境进行重新思考,深入剖析这座伟大都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逻辑.隋唐以前,关中已经拥有了西周丰镐二京、秦栎阳与咸阳、西汉长安等一系列原创性都城案例,这些都城及其离宫别馆的覆盖范围达到4000km2以上,形成了关中核心区巨大而长时态的城乡空间环境.这一空间环境反映出自西周至隋唐约2000年的时间里关中地区都城的连续性"建设-弃置-重建"过程,自西向东逐渐出现了分别由周、秦、汉人开辟建设的城市发展区.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废弃随历史变迁此起彼伏、滚动发展,最终汇聚叠置于今天的关中大地上.其中秦汉、隋唐都城交叠并置的现象十分明显,空间格局十分典型,对以后王朝的都城规划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诗阳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21,28(5):99-106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都城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转换时期,洛阳则是这一时期都城建设的典型代表。通过历史考据、现场勘查、空间图解等方法,剖析洛阳地区的山水环境基础,并分析其对城池选址、南北轴线与水利系统构建,以及包括核心区、郊野区和京畿地区3个空间层次界定的影响。研究对中国都城人居建设演变历程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城市人居空间规划提供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3.
吴潇  李鑫  赵炜 《风景园林》2019,26(12):52-57
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格局。对近400首描写关中风貌的唐代诗词进行筛选梳理,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可视化分析将关中地区划分为长安故都、行宫别苑、山水形胜、田园意境和雄关遗迹5种景观空间类型,并进一步对人文景观情感特征、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语义网络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词条语义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征,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绿""素""青""朱"为主的景观色彩分布格局,人文景观情感在区域中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4.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永宁河—下分水河段是台州市主要河流水系"两环十三纵九横"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了台州市各景观要素,既是台州市"山水格局"的中心轴线和心脉所在,又是台州市打造"山水城市"的重要载体和轴线。台州市永宁河—下分水沿岸空间规划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知滨水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结合地域性景观类型的特征,提炼出主要的设计元素,构成景观的空间结构,将滨水空间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台州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潘悦  贾绿媛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3):14-19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和缺失...  相似文献   

7.
长城关隘在长城防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明代典型长城关隘紫荆关关城为例,结合古籍资料,从区域尺度、城池尺度、场所尺度三个空间层级对紫荆关关城景观的变迁和防御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长城关隘景观具备防御性内核,体现出内边要塞,辐射边关;地形优越,烽驿串联;官厅众多,管理隘口;山水和谐,设施齐全;负山临河,圈城重门五个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城关隘景观特征体现,即:在区域尺度下体现于位置关系、地形交通、防御工事;在城池尺度下体现于资源格局、人工设施;在场所尺度下体现于完整边界、中心轴线、街巷骨架及清晰的群域。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探讨更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水城市自然边界空间是最有潜力通过设计引导来塑造成为体现城市山水格局特色的空间载体与精华地区,有待引起足够的关注。如今正值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视角下的变革创新阶段,更加注重包括城市山水格局在内的魅力空间体系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梳理新时期城市山水格局中自然边界空间的设计要点,包括全域全要素的综合价值挖掘,兼顾安全、功能与景观的设计策略以及格局到立体的管控要素传导。以深汕合作区系列项目为实证,分类、分要素地梳理并提出对山边、海边、河边、田边的具体设计策略及管控措施,包括划定控制线、模式单元以及特色策略开发区等,并从城市设计反馈到上层次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希望对接指导实施建设,也为其他山水城市的规划设计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城市历史地图信息和地方史志资料的分析,结合现场考察,对中国古代典型都城(隋唐长安、宋代临安、明清北京)的选址、空间格局、建筑组群与地形、水文、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三个代表中国城市文明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协同,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能量,提高支持城市运行的能量使用效率"的城市空间协同生态智慧。本质上,这些成功的古代都城以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秩序和清晰的生态过程支持着城市对自然能量和人工能量的高效利用,构成了这些城市繁荣的基础。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境问题,生态智慧启示我们,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自然生态格局与功能,以自然空间为基底,建构城市空间结构,自然要素引导空间生长,实现城市过程与自然演化过程的平衡,从而让自然做工,让人工能量更为有效,根本上维持城市生态的稳定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浙江西南山脉间有河流冲积形成的谷地,古人在河流上修筑堰坝用以灌溉耕作并聚居,形成了多个古堰灌区。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碧湖平原古堰灌区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将其理解为自然基底景观、水利系统景观、农业聚落景观和水利管理机制组成的自下而上的层状体系复合系统。通过文献解读、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分析出古堰灌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与道路运输对人居聚落的选址、空间形态和农田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碧湖平原古堰灌区的营造智慧,对保护古堰灌区乡土景观风貌、空间格局和水遗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过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酝酿积淀与武帝时期“崇尚有为”的人居大发展,西汉长安地区形成以都城为核心,苑囿、郊邑、农田相嵌套的圈层结构,而“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的水网系统是贯穿其中的人居发展支撑基础。在分析其依托自然水系立基的优劣基础上,结合二重证据与图示分析,以武帝前后为观察界点,探讨因应地区人居发展的长安地区水系营建。研究表明,在都市水利、漕运水利与农田水利功能目标指引下,以渭南地区凿陂丰水、沿渭地区赖渭穿渠与渭北地区泾洛引灌为重点进行水系建设,展现出在地化营建智慧。各区域因水系而成独特地景格局,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因凭水系而成的池苑绮错、邑景依傍、园野辉映的分区理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杨伟昊  张卫 《中国园林》2023,39(10):138-144
唐长安城佛寺曾以优美的内部环境、平川式的寺院园林闻名于世,然而其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变迁中成为陈迹。以260篇唐长安城佛寺游览诗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探究唐长安城佛寺景观意象、佛寺游憩活动内容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唐长安城佛寺中的云霞、佛殿、树木、山体等风景最容易被文人所感知,唐长安城佛寺具备庄严的佛殿形象以及优美的山林风貌特点,营造出佛教崇尚的理想环境。佛寺包含了围绕佛寺入口、佛殿、内院、寺外产生的4类景观意象,以及文人常在佛寺中进行的5类游憩活动。依据佛寺景观意象、游憩活动特点,及其分别在城中的空间分布特点,所得结论可为地域佛寺艺术创作与博物馆主题陈列提供理论借鉴,为西安城中佛寺的景观更新及游憩活动安排提出相应建议。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在对古诗文本中的景观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以及空间分析中具有优势,对佛寺景观及文化塑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裨益着区域发展。从风景特征、城湖发展沿革与陂塘水利系统组构、城–湖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3方面展开,厘清水利建设、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社会背景、风景营建5个方面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山–陂–城”风景体系特征,结合余杭新城建设,为余杭南湖与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1):38-43
古代银川具有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复原,解析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特征.以山水格局与灌溉水网为基底,历西夏、明、清的经营,银川形成了包含山水风景、灌区风景及城内风景3个层次在内的区域风景系统.远郊集宫、陵、寺、塔、渡为一体,近郊汇聚了湖塘、园林、桥梁和渠庙之景,城内侧重防御、楼塔与园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15.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6.
王越  仝晖 《中国园林》2021,37(1):62-67
明清济宁古城水系发达、经济繁荣,是鲁西南最重要的漕运咽喉。以重要运河城市济宁为研究对象,探讨鲁运河影响下济宁古城风景体系特征,具体包括运河水利景观风貌和古城风景体系两部分。其中,运河景观风貌包括泗水、汶水、北五湖、南四湖构成的天然河湖,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引水、分水、蓄调系统建立的运河水脊独特水利景观风貌;古城风景体系则从城址变迁、城池形态、水网体系、水利营建、功能格局和城市意象6个方面探讨因水而生、因河兴市、因市而荣的古城风貌特征,以期为济宁运河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及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向荣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9):10-20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开发农业以满足生存需要。为适应农业、定居和交通发展的需求,人们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特征修筑各种水利设施,形成了由天然水体与人工水系相结合的覆盖国土的水的网络。人们在区域的自然山水与人工农田水利系统中择址建设城市,并对城市内外已形成的大地肌理进行改造和点缀,实现山水环境的风景化。这种独特的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方式造就了人工与自然融合的中国传统国土景观,并形成了山、水、田、城一体的景观系统。今天,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历史,汲取古代经验,保护国土上遗留下来的古代水利、农业、村落和城市遗产,并寻求与古代经验兼容并蓄的新的山水人居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8.
陈凤  廖艳红  李愿 《中外建筑》2013,(4):110-112
通过分析株洲湘江风光带主要景点之一花溪的景观意境营造,探讨了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借以对同类型城市公共景观的意境营造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越  宋凤  任震 《中国园林》2022,38(6):63-68
大运河山东段是运河的中枢河段,其中德州、聊城段地处黄河以北,为著名闸河,解决了运河通航的关键技术问题,也承担漕粮仓储、盐运等重要职能。以水利景观的复合属性为切入点,选取大运河德州、聊城段为研究区段,从水利系统和聚落景观体系两方面探讨其主要特征。首先从运河水系、阻滞单元、调控单元和传输单元四方面研究水利系统构成与运行机制,梳理了以弯代闸、龙形水势的德州段与闸河聊城段的水利景观特征;再从聚落类型、城水关系、支撑体系、空间格局与园林景观五方面探讨水利建设影响下的聚落景观体系特征,从而挖掘运河水利景观的组成、特征、运行机制与风景营建智慧,为运河文脉传承、风景保护与再创造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