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珊  黄重力  王芸  吴云龙 《人民长江》2007,38(10):103-104
为了系统地反映长江中下游分、蓄滞洪区的建设,经过对有关蓄滞洪区大量文字报告、图件、规范的整编,制作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地图集>.图集重点反映了长江中下游荆江地区、城陵矶附近区、武汉附近区、湖口附近区4大片共计40个蓄滞洪区.详细介绍了图集的设计思路、制作工艺流程、设计内容.图集的制作充分利用了GIS制作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印前技术.图集的色彩设计除了遵循常用的规律,更加注重把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使图形的清晰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系统地反映江西省水库分布情况,经过大量的数据调查核实工作,编制了《江西省水库分布图集》,文章重点介绍了图集的编制目的、编制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灾害链的视角对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可对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洪灾损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以系统探讨洪涝灾害以及衍生灾害的应对策略.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灾害链的定义,总结了洪涝灾害链的含义,重点阐述了灾害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概括了目前针对洪涝灾害链研究的断链减灾措施,认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洪涝灾害链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山洪灾害不仅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居民财产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危害.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防治山洪灾害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其所需经费相对较少,但见效快,效果好.阐述了科学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必要性,简述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原则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应包括的内容,从监测通信及预警、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3个方面分述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主要内容的编制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振宇 《治淮》2022,(3):24-26
失稳破坏的山体滑塌落入河流中会形成天然的堰塞坝体,其进一步破坏会诱发洪水灾害,形成级联效应的灾害链,所以需要对这类天然坝体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根据诱因、滑坡类型和土方量将堰塞坝体划分为不同类型,并比较各种类型坝体的稳定性.其次基于26个真实案例,对比分析了3个快速评估模型.最后分析了堰塞坝群的灾害链效应.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9,(11):17-21
近年来,冰崩链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频现,成为影响高寒山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收集以往监测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阿尼玛卿山冰崩链生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冰崩链生灾害具有空间和时间双重灾害链属性,同一区域先后发生了3次冰崩链生灾害,3次灾害链之间存在一定链生关系;冰崩链生灾害包括冰崩、碎屑流、堰塞湖和溃决洪水,冰崩转化为碎屑流后具有高速、远程的特点,运动距离长达5.5 km;冰崩碎屑流在空间上可分为冰崩源区、刨蚀流通区和碎屑流主堆积区,并具有明显的流态特征;碎屑流堆积物多次堵塞青龙沟形成堰塞湖,溃决洪水波及下游地区;堰塞坝体由冰块、岩石碎屑和富冰冻土块体构成,结构松散、强度低、抗冲刷能力差,堰塞湖保存时间主要取决于入湖水流量、气温、堰塞坝规模特别是其顺河长度和高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分布广、类型多、突发性强,且往往灾害链生、后果严重,威胁人居安全与社会稳定,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亟待从根本上厘清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机制,深化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及链生效应研究。为此,立足于分析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问题,详细梳理了与之有关的山洪成灾规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水土灾害链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探讨了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研究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未来水土灾害研究亟须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极端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极端降雨作用下山洪成灾规律,地貌-气候耦合作用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考虑生态影响的水土灾害链放大与消减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机制。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有:从耦合联动孕灾角度揭示地质、地表、气候过程与土水灾害群发响应机制,从致灾效应角度揭示水土灾害链动力学过程与致灾效应评价,从地质安全与生态安全角度建立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理论,进而提出基于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评价的生态减灾技术。研究建议: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从"地、域、河"空间尺度阐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的区域模式、动力学机制、灾害链生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建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与防控理论。  相似文献   

8.
旱灾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经济和社会活动影响巨大,开展其相关链生灾害的研究对灾害防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灾害链的研究仍缺乏定量化的结果,本研究以EM-DAT数据为基础,利用引发率指数(Y)定量化剖析高温、旱灾、火灾和疫病所形成的干旱灾害链,在全球七大区域的典型特征及传递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欧洲东部是受干旱灾害链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引发率均值为0.22),其中“干旱—火灾”灾害链传递概率最大(37%),非洲(引发率均值为0.04)受影响最小,仅有“干旱—疫病”灾害链(21%)引发关系明显。(2)根据引发率指数的结果,在旱灾发生后,亚洲、美洲南部和非洲需主要防范疫病的发生,欧洲和美洲北部则需主要防范火灾的发生;当高温发生后,亚洲和欧洲东部需主要防范旱灾和疫病的发生,欧洲和美洲北部则需防范火灾发生。本研究分析了各区域的干旱灾害链的典型特征、链式传递过程,可为区域灾害链的防治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电工程多灾害耦合效应连续模拟数据传递困难且缺乏全过程顺次模拟工具等问题,结合灾害链传递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及参数,提出了多种数值模拟工具和物理引擎耦合的动力灾害链传递混合模拟方法。该方法采用数值模拟工具得到结构强度、变形等物理场及破坏模式,通过二次开发将物理场变量及结构破坏模式映射进入物理引擎,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和物理引擎模拟方法顺次混合模拟结构损毁后的块体运动、库水下泄和洪水演进过程,从而实现极端动力灾害链传递的全过程模拟。某重力坝枢纽极端爆炸毁伤事故动力灾害链传递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单一数值模拟工具的局限性,实现了从原生灾害的结构响应到次生灾害演进全过程的集成一体化仿真预演,在计算精度和效率方面均达到工程应用尺度上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2.
水库灾变链链式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灾害事件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相互转异、耦合、持续演进等链式结构特点,并呈现不断演化的态势,所造成的危害与影响远比单一灾害事件大且深远,而水库灾变链式效应及其链式风险是研究该态势演化的关键,故针对水库灾变链式效应开展水库灾变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构建了水库灾变链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技术,选取边的介数、平均路径长度及连通度对灾变链脆弱性进行表征,并应用于工程实例,对其中相关灾害事件所构成的灾变链进行分析,得到每条灾变链的链式风险度量值并进行排序,可为灾害预警及断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深入分析了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及重大战争灾害,并对各种灾害的死亡人数进行了多方面考证,特别加强了灾害链和人口变化的综合分析。同时对中国水、旱灾害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中的地位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人对灾害链的研究及实地勘察,分析山地灾害链的发育类型与结构,采用SINMAP斜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进行小流域斜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流域内不稳定区域分布特征。利用多重灾种链式演化模式中的聚焦型模型,分析典型小流域泥石流沟汉林沟链首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其链首灾种为地裂缝、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及沟谷泥石流。由于汉林沟沟口相对狭窄,沟道的排导能力较弱,在极端降雨或其他地球外营力下形成的大型沟谷泥石流,极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坝体在无法承受巨大的泥石流体冲击时,极易发生坝体溃决,形成大型山洪灾害,因此汉林沟流域发生泥石流灾害后最终形成的灾害链为山洪灾变链。  相似文献   

15.
《水利科技》2009,(2):68-68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作为地震、暴雨或冰湖溃决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链生灾害,危害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山区。由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属于地表自然过程,人们目前还无法制止。但是。人们完全可以采取措施减轻或避免堰塞湖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预案编制及防御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山洪灾害易发的省份,其山地、丘陵地形,降雨集中,河流纵横等特点都是引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加之人类活动因素对山洪灾害的影响,导致山洪冲毁城镇和农田,破坏大坝、堤防、渠道、桥梁、涵闸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通过分析山洪灾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采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科学论证编制预案,加大力度全面宣传,统筹兼顾强化工程等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罗定元 《给水排水》2002,28(5):53-55
介绍《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国家标准图集编制的主要原则、内容 ,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冯焱 《北京水务》1995,(5):9-12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历代重大水旱灾害、中外重大地震灾害和战争灾害,在灾害死亡人数分析中,综合考虑了灾害链、灾害群和人口变化等因素。并对水旱灾害在自然灾害中的地位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淅川县历史洪水为研究对象,结合山区下垫面条件、历史洪水调查、实测水文资料、历史洪水暴雨图集等,利用山区暴雨洪水分析,研究山洪的雨洪特点,找出其暴雨洪水特性,根据暴雨图集,推求设计暴雨洪水,研究暴雨洪水的历史重现期,对山区暴雨洪水进行防治,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提供基础支撑,为防汛减灾综合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温宿县山洪灾害基础工作底图为基础,结合温宿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及《新疆维吾尔地区可能最大暴雨图集》,计算温宿县各小流域设计暴雨;采用洪峰流量面积指数法计算调查断面各频率下洪峰流量,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水位~人口高程曲线确定分析评价对象现状防洪能力,并最终确定降雨预警指标,可为温宿县后续山洪灾害防治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