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淮南矿区的热害现状出发,简述了矿井的热害构成和主要原因.以典型热害矿井潘一和潘三矿为例,对局部降温系统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工作面环境温度、局部降温系统及降温效果测试,效果及缺陷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治理热害的一些构想,即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和制冷空调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2.
淮南矿区矿井降温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淮南矿区的热害现状出发,简述了矿井的热害构成和主要原因.以典型热害矿井潘一和潘三矿为例,对局部降温系统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工作面环境温度、局部降温系统及降温效果测试,效果及缺陷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治理热害的一些构想,即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和制冷空调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建矿井热害防治综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建矿井热害治理技术研究较少、 热害治理复杂的现状, 基于基建矿井掘进工作面作业环境温度高, 降温负荷大, 供风沿途冷量损失较大, 低湿空气与掘进工作面的热湿交换不充分,基建降温设备利用率低的矿井热害特点, 设计了非机械制冷和机械制冷方式相结合的基建矿井降温综合治理措施。 非机械制冷方式包括增加风量, 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 双巷掘进, 采用双层隔热风筒通风, 控制热源和加强管理等。 当非机械降温方式无法满足降温需求时, 采取机械降温方式, 以赵楼基建矿井为例进行分析, 发现机械降温系统运行效果较好, 井下掘进工作面温度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 要求。  相似文献   

4.
吴晋怀 《陕西煤炭》2020,39(3):178-180,153
同煤集团某矿二号井开采至埋深740 m位置,出现了明显地下热害现象,必须采取降温措施逐步解决。在详细分析地下热害现状及主要原因的基础上,通过井下降温冷负荷计算,确定了直冷式局部降温制冷装置来控制采掘工作面局部高温的降温方案,并开展设备选型和具体布置。020602综采工作面的局部制冷装置设置完成后,通过对工作面内部各处设置的温、湿度传感器的反馈数据进行汇总,发现该技术方案改善了工作面内部湿热的工作环境,可以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为井下作业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作业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温矿井热害工作面降温,主要采用空调制冷、冰水降温、加大通风等措施,没有考虑到工作面长度对工作面风流温度的影响。经对工作面的风流温度与长度的推导发现:工作面某一点处的温度与该处距离工作面入口处的长度成正比,对于高温热害工作面,减小工作面的长度可以降低风流的温度,减小热害。  相似文献   

6.
赵楼煤矿高温热害防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国家  阮国强  杨壮 《煤炭学报》2011,36(1):101-104
结合兖州赵楼煤矿高温热害防治研究与实践,对开拓、掘进、回采工作面热源状况进行分析,从矿井建设到投产不同阶段的高温热害防治措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赵楼煤矿开拓及掘进工作面以围岩散热为主,采煤工作面以机电设备及热水散热为主;赵楼煤矿从矿井设计、降温设备、管理措施、个人防护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采取矿井分区通风、机械降温、工作面采用下行通风、缩减职工作业时间、补充盐水等方法对矿井建设到矿井投产的高温热害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防治,其中在矿井建设时期、矿井建设过渡时期采用“地面制冷站-井口风室喷水冷风制备-井下通风工作面降温/矿井通风系统井下降温”制冷工艺,矿井投产后采取在井底车场设置制冷硐室进行井下集中制冷,均取得良好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21,40(4):112-115
针对布尔台煤矿42煤层采煤工作面局部高温问题,分析各种热力学影响因素,研究各种热量来源,运用热量计算理论对主要热源散热量进行了详细计算,确定了各种热源所占的比例。根据工作面热源分布情况,采用通风降温措施,通过优化通风方式,改变巷道风流方向,避免工作面进风流经过主要热源,有效减少了风流沿途吸热;通过调整巷道风量,合理提高风速,有效提高了散热降温效果。针对运输巷移变列车段局部高温、高湿现象,通过安装局部降温系统,采用机械制冷设备降温,有效降低了环境温度和湿度,为员工和设备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7,(10):116-119
针对采煤工作面风温分布不均及局部温度过高问题,提出了一种工作面局部降温技术。采用在工作面设置多个冷风口的方式对局部进行降温设计,通过ANSYS 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其降温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三河尖煤矿属高温热害矿井,2014年西一区域进行开采,为了制冷降温,选用德国WAT KM-1000K型制冷机,设计安装了西翼制冷系统,并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后降温降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高温高湿热害是矿井向深部开拓延伸中普遍面临的问题,给井下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论述了热害治理的非人工制冷降温与人工制冷降温(矿井空调降温)两条主要思路,分析了非人工制冷降温的主要技术措施及特点,矿井空调降温的主要类型与基本原理,以及矿井空调降温方案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星村煤矿夏季井下高温、高湿、员工中暑、设备故障率高等难题,矿井通过上井口配备大功率热泵机组对入井空气集中预冷,井下将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主要设备集成在一起组成制冷机组,通过空冷器将空气降温后送入需降温工作面,加强降温后勤工作,极大改善了夏季井下工作环境条件,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系统利用光纤中拉曼散射效应和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原理,确定温度保护的组成、安装应用及实现的功能,实现对带式输送机运行各部位的温度信息收集、监测和报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系统利用光纤中拉曼散射效应和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原理,确定温度保护的组成、安装应用及实现的功能,实现对带式输送机运行各部位的温度信息收集、监测和报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煤矿安全》2017,(5):41-45
为了研究解吸附煤样的自燃特性,运用煤低温氧化试验系统测试了煤样在氮气条件下恒温解吸附及解吸附再次氧化升温特性,分析了解吸附过程的气体产物规律和解吸附煤样的自燃特性参数,研究原煤和解吸附煤样的氧化、放热特性。结果表明:恒温解吸附过程中产生CO、CO_2、CH_4气体,CO_2的气体产生量远大于CO、CH_4,随着箱温温度的升高,气体产量也增大;与原煤相比,恒温30℃和50℃解吸附煤样的耗氧速率、放热强度均小于原煤;在70℃之前,恒温70℃解吸附煤样与原煤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相似,在90~110℃之间出现交叉温度点,交叉温度点之前原煤的耗氧速率、放热强度大于恒温70℃解吸附煤样,之后小于原煤,说明不同恒温解吸附过程对煤的自燃特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温度场迭加法解析煤矸石山内部温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测自燃煤矸石山内部温度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情况,对煤矸石山的自燃深度和时间进行测算及预警。基于热传导理论模型,采用热源温度场迭加法解析自燃煤矸石山内部温度场。通过野外实际实验模拟,采用温度场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解析计算,得出结论:该模型适用于自燃煤矸石山内部温度场的解析计算,且计算简单,误差基本控制在10 ℃范围内,最大误差为20 ℃,模型精度较高,对自燃煤矸石山的火源位置探测及预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集成数字温度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DS18B20集成数字温度传感器的主要性能与硬件电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交叉点温度法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快速测试煤的临界温度做好煤矿防灭火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点温度测试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新方法。实验采用中国矿业大学自主研制的煤氧化模拟实验系统,对精选的典型煤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交叉点温度测试得到的临界温度与绝热氧化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且实验周期短,单个煤样测试时间在不超过四个小时,证明利用交叉点温度测试获取煤自燃临界温度是一种可行的、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煤矿安全》2015,(10):199-202
为准确预测矿井高温工作面气候条件,有必要对工作面通风系统进风井筒及巷道的风流温度进行计算。根据进风井筒及巷道的热湿交换特点,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分别建立了进风井筒及巷道的风温迭代计算数学模型;运用VB 6.0语言,编制了高温矿井进风井筒及进风巷道风温预测程序;应用于新巨龙矿井现场,计算得到了其进风井筒及巷道的风流温度。计算和实测所得风温误差较小,预测方法和计算程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煤炭技术》2016,(10):97-99
新疆塔什店矿区一号矿井主副风井采用普通法凿井涌水后转用冻结法施工,考虑到冻结法施工对已成型井壁存在一定影响,设计施工1圈辅助温控孔。通过对塔什店矿区一号矿井风井温控条件下冻结温度场理论图解和数值模拟,得到温控条件下冻结温度场演化规律。利用图解、模拟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温控孔开启时机和井壁温度,为井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熔渗温度及退火温度对W-Cu 电子封装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熔渗温度及退火温度对W-15Cu 电子封装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W-15Cu 而言, 使用无氧铜在1 400 ℃熔渗, 热导率最高, K 值可达193.5 W/(m·K);而在800 ℃下经退火处理, 热导率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