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钵琐谈     
林凤书 《园林》2006,(6):46-47
中国盆景极为重视盆钵的配置。盆内的景物有了盆的衬托,景观更为突出,意境更加动人。景与盆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富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中国盆钵的种类极其丰富,制作极为讲究。依照盆的用途分,有水盆和旱盆两大类。水盆盆底无排水孔,多用于山水盆景;旱盆底部有排水孔,适用于树木盆景。依照制作盆钵的材质分,有石盆、紫砂盆、釉陶盆、瓷盆等。不同材质的盆钵各有特点。石盆一般以大理石、汉白玉等  相似文献   

2.
邢升清 《园林》2003,(7):57-58
水旱盆景是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相互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盆景特有的一种形式。水旱盆景表现题材广泛,景物内容丰富,自然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水旱盆景的制作比较复杂,要求制作者掌握树木与山水两类盆景的基本技巧,才能得心应手。水旱盆景的选材制作水旱盆景的材料,主要包括盆钵、植物、山石和配件等。水旱盆景的用盆大多采用浅口石盆(即山水盆景盆),形  相似文献   

3.
张林生 《园林》2000,(11):42-43
附石式盆景是模仿自然界中树木各种天然姿态,裸根奇特,附石而生,以达到树因石苍,石因树雄的艺术效果。附石式盆景成型后常设置紫砂浅盆中观赏,因此贮藏泥肥有限,不利树木发育生长,加上树附在石头之上,吸收水分很少,故应选择耐旱、根系发达,耐修剪,生命力强的常绿树种,榕树恰具以上优点。附石  相似文献   

4.
邢升清 《园林》2003,(2):53-53
五针松为珍贵的盆景树种,很适合用于制作丛林式盆景,表现苍翠欲滴、挺拔壮美的松林景象。丛林式盆景主要欣赏树木组合的整体美,制作从林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有缺点的树材。选材包括盆钵、树木、山石和配件等。盆钵以色泽深沉、形状古朴较浅的紫砂陶盆为佳,常用的盆形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方形等。盆的大小要与树木的大小和株数相  相似文献   

5.
邵忠 《园林》2005,(7):48-49
附石盆景(又称“石附”),是树木着生于石头上的一种盆景形式。这类形式是对顽强生长于崖壁石隙或峰峦岩巅的树木形象的夸张与特写。在附石盆景中,树木与岩石融为一体,相生相荣,饶有情趣。附石盆景的形式,大致有树木着生石隙式、根系嵌附石隙式,树身嵌附岩石式、树根裹抱岩石式及水盆附石盆景等。  相似文献   

6.
林凤书 《园林》2005,(10):46-46
水旱盆景以其形式新颖和富有诗情画意深受人们喜爱,但它的养护管理却比其他盆景更需仔细.由于水旱盆景用盆极浅,只能堆土,树木才可栽植于盆中;土层相对较薄,而土表接触空气面积又较大,因此水分蒸发较快,故在日常管理中需经常检查盆土干湿情况,及时补充水分.浇水时宜放缓速度,让水慢慢透入盆土,避免流失,可连同枝叶一起喷洒,兼达清洁叶面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林凤书 《园林》2007,(12):64-65
树木盆景的配盆在树木盆景制作过程中,配盆是一件重要的工作。盆钵不仅是栽种树木的容器,而且关系到盆景的整体艺术欣赏价值。得体的盆钵能使树木的形象更加突出,姿态更加动人。实际上,盆钵已成为盆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树木共同构成优美的构图,产生动人的视觉欣赏效果。一般来说,配盆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根据树木体量的大小配盆:盆钵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不能突出树木形象之美;过小则显得头重脚轻。而且,无论盆钵  相似文献   

8.
《园林》1998,(1)
苔藓,是山石盆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可以增加景物的内容,丰富景物的色彩,对于山石盆景的观赏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山石盆景中的树木,多采取堆土栽种,离了苔藓的保护,盆土便容易流失。山石盆景中的地形起伏是靠堆土做成的,若没有苔藓,会因浇水而冲平。树木、山石与土三者的结合,也有赖于苔藓。苔藓还可表现草地或灌木丛,对于增加景物的内容和丰富盆景的色彩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山石盆景的三种养苔技巧,以供广大爱好山石盆景者参考。山石盆景的养苔要掌握“山阴深壑有,向阳突石无”的原则,不可太多  相似文献   

9.
邵忠 《园林》2006,(2):44-45
水旱盆景,是山石、树木、泥土和流水相结合的作品。它集山水盆景和树桩盆景之长,如制作、布局、养护得当,便可形成风景自然、可资欣赏的艺术品。水旱盆景从造型形式分有三种:一是,盆景一侧是陆地,另一侧是水流;二是,中间陆地,四周环水,形似岛屿;三是,两侧是陆地,中间是水流,形似江河或溪水流过。从材料结构分有两种:一种是山石水旱盆景,以山石为主,或酌以树木点缀;另一种是树桩水旱盆  相似文献   

10.
林凤书 《园林》2005,(9):50-50
树木盆景在它漫长的生命过程中,需要适时地为它翻盆、换土,才能保证它健康生长。所谓翻盆、换土,就是将树木从盆中取出,剔除旧土,换上新的培养土,重新栽植入盆。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需进行翻盆、换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邵忠 《园林》2005,(4):50-51
盆景,即盆中之景。由此可见盆钵在盆景艺术中的重要性。盆钵不仅是容器,它本身也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历来就有“一景、二盆、三架”之说。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15,(8)
<正>盆景源于中国,一般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景、盆、几(架)是制作盆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在盆中经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塑造美丽的缩小版山水风景,是最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特色的代表之一,常被人们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盆景艺术在全国各地未能普及,但市场有个规律:越现代人们就会越眷恋、回归  相似文献   

13.
居室植物盆钵的选择与配置,不仅对美化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对盆栽花卉的生长关系也不小。一般盆钵类型以其不同制作材料可分为釉盆、瓷盆、素烧盆(瓦盆)、塑料盆以及纸浆盆与木盆等多种,在室内培育植物除应用釉盆、素烧盆、塑料盆等常用盆钵外,还有一些专用花盆,如吊盆、篮盆、水栽盆、挂壁盆、盆景盆等。此外,还  相似文献   

14.
林凤书 《园林》2006,(9):56-56
山水盆景是以山石为主要素材,在浅水盆中布置出峰峦起伏的崇山峻岭或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小中见大,咫尺千里。观赏山水盆景,恍如置身自然山水之中,神游其间,心旷神怡。山水盆景之所以意境迷人,诚然与别具匠心的构思设计、经营布局有关,但石材的选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造谐高深的盆景艺人,不仅善于利用石头的各种形状因物造景,而且十分注意山石色彩的运用。我们通过对以下几件山水盆景作品的赏析,便不难洞悉作者运用山石色彩的智慧。 "平岗夕照"(冯舜钦作)作者运用了彩色斧劈石五色杂陈的特点,让石头中赤红色的块面迎着阳  相似文献   

15.
榕树是岭南盆景的四大树种之一。南方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空气湿度大,是榕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带。榕树盆景除了旱盆附石外,还可用清水附石盆养。清水盆养既不用泥土而又卫生,是家庭装饰以及办公场所、宾馆摆设的一大美景,给人们一种温馨和美感。  相似文献   

16.
盆景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园艺加工,在盆内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风貌的艺术品,它是盆栽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向往大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室内装饰中的珍品。 有人称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盆景在室内装饰运用中,符合人们反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但它在室内装饰中与书画、工艺品的装饰效果不同。盆景是一种造景艺术,将大自然景物浓缩于咫尺盆中,树石清流可观,可触摸,更接近自然,更符合人们进行室内装饰的原意。何况现代建筑中有许多阳光直射于室内,书画  相似文献   

17.
刘敏  梁武 《四川建筑》2016,(4):42-44
山水盆景的制作原则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更不失于自然。要使山水盆景把自然景观凝于盆钵之内,首先必须要经过充分的艺术构思,确定主题,然后按照山石的天然形态,取其全部或局部适宜造型的石料,配置成假山,并以植物及必要配件进行配置。将奇峰异峦、高峡飞漾、百嶂千峰、洞幽奇景等自然景色,浓缩到盆中,盛放在几案上,俨如一幅立体山水画,使人如临碧波绿水之前、名山大川之间,意趣盎然。运用缩山移水之功法,产生"立数寸作千人仞,横咫尺作百里之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盆景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园艺加工,在盆内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它是盆栽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向往大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室内装饰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9.
许介文 《园林》1998,(5):44-45
山水盆景是运用山石,通过艺术构思,把大自然的岚光峰色,加以概括和典型化,收罗于咫尺浅盆中,再现名山大川的壮丽风貌。山水盆景的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自然美是石头本身的美,艺术美是石头加工造型后的形象美和渗入人的思想情感的意境美。石态美宋人孔传论石说“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或岩窦透漏,峰岭层棱,其类不一,至有物象宛然,得于仿佛。虽一峰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瑰丽可爱,大可列于园馆,小可置于几案……”说出了石美的态势。石头本身就有“瘦、透、漏、皱”美的特点。瘦者体态窈窕,风骨俏丽;透者玲珑剔透,轻盈明快;  相似文献   

20.
绿意 《园林》2001,(3):21-21
上盆和换盆凤梨需要排水良好、松软,和几乎不含石灰的盆土。通常最适用的培养土,都是由等量粗腐叶土和泥炭混合而成的,或用等量不含石灰的壤土和泥炭配制而成。陶盆和塑料盆都同样适用。但是如果植株很大,为了稳固起见,最好使用陶盆。培养土在塑料盆内不会像在陶盆内那么快变干,因此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