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湿法硬质纤维板的生产始于五十年代末,最初是1958年土法生产纤维板,1962年正式从瑞典进口年产18,000吨纤维板生产全套设备;生产工艺和设备是先进的,为我国纤维板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小型纤维板生产工艺和设备正是这种设备引进、消化和创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59年引进瑞典技术,创建第一条湿法硬质纤维板生产线,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三十年来,纤维板生产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我国的木材综合利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且前国内共有纤维板生产厂400余家,且湿法生产的硬质纤维板占很大比例,湿法硬质纤维板生产从工艺和设备制造都比较成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工厂所生产的湿法硬质纤维板因其质量较低劣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原理及理论框架,采用亿科eFootprint数据平台,以全球变暖潜值(GWP)、水资源消耗(WU)等因素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对锆-铝-钛鞣黄牛革的产品加工过程进行了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将其与铬鞣黄牛革全生命周期评价进行对比,为制革清洁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继续完善制革行业LCA数据库,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了我国和国际纤维板标准间的差异,为我国纤维板的生产、贸易和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造板》2014,(12):42-42
10月21日,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纤维板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长2014年座谈会在山东临沂顺利召开。会议上,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纤维板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长单位代表,部分纤维板生产企业、设备供应商代表共同探讨了我国纤维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商讨了我国纤维板产业健康发展之道,并就“十三五”期间我国纤维板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是生命周期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综合分析国际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棉织品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特点,建立了一套棉织品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它包括环境影响类型选取、影响评价模型构造、特征化结果说明等流程,从而为我国棉织品的生态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的发展历程、应用市场;阐述现阶段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第3季度全国统检计划的安排,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了中密度纤维板产品质量全面统检任务。对分布在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上海、湖南、福建、广东、四川、江西、陕西等13个省市的22个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进行了产品质量抽检,其中有8个企业因处于试生产、技术改造等原因未抽到产品,因此,此次共抽到14个生产企业的14个产品。 我国中密度纤维板发展始于80年代初,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先后从美国、德国、芬兰、瑞典等引进了近十条生产线。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小型生产线也已达十余条。到目前为止产量约45万立方米。企业分别隶属于林业、经委、轻工、建材、农垦等部门。 中密度纤维板产品在我国还未进行过国家和林业部监督抽查、生产许可证发放、全国统检等工作。因此这次全国统检很有必要,对我国中密度纤维板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纤维板生产原材料短缺是制约纤维板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我国纤维板生产原料分布及使用情况,并对原料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纤维板行业概况 2000年我国纤维板年产量达到514万m^3超过纤维板产量原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国,成为全球纤维板生产的第一大国。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纤维板生产线约有600条,总生产能力约3300万m^3,实际产量达2700万m^3。同时,在我国纤维板行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生产线,其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11.
纪良  李春 《人造板通讯》2014,(3):5-7,16
科技创新是企业立足之本,也是我国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之道。本文从环保纤维板生产工艺、功能性纤维板研制、特种胶黏剂制备、新原料研用等方面介绍产品创新,从料场备料、水洗热磨、风送除尘、干燥、铺装系统等全面阐述生产线升级改造,以期为纤维板产业升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国内各种纤维板尺寸稳定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纤维板的吸水机理和提高纤维板尺寸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Comparisons were made of dry ice and weter ice in shipping boxes for chilled chickens. Three types of boxes were tested: wax-resin-coated corrugated fiberboard, expanded polystyrene foam, and wirebound wood-veneer. Microbial counts, CO2 concentration, and off-odor development were determined. Microbial counts on poultry stored at 0.5°C for up to 9 day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s a function of box type or coolant. Counts on poultry stored at 4.4°C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at 9 days on poultry stored in fiberboard boxes with dry ice than on poultry with water ice in fiberboard boxes or polystyrene boxes with dry ice; at 3 and 6 day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5.2°C, counts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polystyrene boxes with dry ice than in either wirebound boxes with water ice or fiberboard boxes with dry ice. An off-odor not characteristic of spoilage odor could develop in CO2 atmosphere storage earlier than spoilage odor in an air atmosphere if storage temperature was low (0.5°C). At higher temperature (5.2°C), spoilage odor in air occurred earlier than Co2-related off-odor in Co2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木质素胶黏剂施加量、PMDI施加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纤维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木质素胶黏剂制备的纤维板性能不佳,添加一定量PMDI,能有效提高纤维板性能.采用实验室热压机压制无醛纤维板时,当木质素施加40 kg/m3,PMDI添加30 kg/m3,热压温度190 ℃,热压时间20 s/mm...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湿法纤维板生产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状况,认为其科研成果和经验对干法纤维板生产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指出在我国人造板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在重视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湿法纤维板生产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状况,认为其科研成果和经验对干法纤维板生产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指出在我国人造板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在重视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以低密度聚乙烯和木纤维为主要原料制造木塑复合纤维板的生产工艺,研究了木塑比例、偶联剂加入量、热压温度及热压时间对木塑复合纤维板力学及防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高密度纤维板废水处理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木业有限公司的废水特点,采用了气浮/厌氧/接触氧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出水回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9.
以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和杨木纤维为原料,研究了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高密度纤维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并进行了中试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40 s/mm,施胶量10%,防水剂加入量1%的条件下,密度0.89 g/cm3的杨木高密度纤维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可满足LY/T 1611—2003的要求,甲醛释放量满足GB 18580—2001中E1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study a mathematical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interpret the permeate flux decay that occu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centrating skim milk by ultrafiltration using a commercial membrane module. The effects on membrane fouling of two operational variables, temperature and transmembrane pressure, have been studied using technical parameters. An energy analysis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jor energy consumption takes place in the thermal process and not in the mechanical pumping of the fluid. In addition, higher increments in permeate volume can be achieved by increasing transmembrane pressure, not temperature.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presented here permits the evaluation of optimum values of the engineering parameters necessary to design and operate skim milk ultrafiltration un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