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辣是舶来品     
古代,中国把味道归纳为五个大类,如《周礼·天官·疾医》中讲:“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后人的注释讲:“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中没有“辣”。如再查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确实没有一个“辣”字。这也许已可以证明,至少在汉代以前,汉字中没有“辣”字,中国人也没有“辣”的感觉。 “辣”字的始出大约在南北朝,如南朝著名医学家、植物学家、文学家陶弘景讲:“芥似菘而有毛,味辣。”芥就是芥菜,块茎较大,有辛  相似文献   

2.
许磊 《餐饮世界》2009,(1):57-59
五味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一个分支,具体内容见左表:与烹饪中提及的“五味”有差异的是,中医的五味是指食物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盐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人类“味”(甘、酸、苦、辛、咸)饮食文化的主角之一,中医讲究“五味调和,不可偏嗜”,食盐适当,健康美味,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唐黎标 《烹调知识》2013,(10):52-53
五味是指酸、甜、苦、辣、成五种味道,也可以说是酸、甘、苦、辛、成五种味道。即指食物因营养价值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成等味,既是食物价值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食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成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相似文献   

5.
张国喜 《烹调知识》2011,(11):26-26
早在2000多年前,《皇帝内经》中就特别提出“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称“谨和五味,古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5种不同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苦,这是个让人望而生畏,闻之却步的字眼,非不得已人们是决不会去自讨苦吃的。不过翻读古籍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苦已与味中的宠儿——酸、辛、咸、甘平起平坐,共称为“五味”。春秋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在他所写的《揆度》篇中说过:“其在味者,酸、辛、咸、苦、甘也。” 苦之为我们老祖宗所推崇,自有一番道理。成书于战国时期、我国现  相似文献   

7.
正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是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用来解释、归纳中药的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根据之一。同时,食物的五味也是解释、归纳食物效用和食疗方选用的重要依据。中药学重要著作《本草备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有收、降、补、散、软的药理效用,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样的功效。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有助于正确地选用食疗方中的食物,以取得预期的  相似文献   

8.
五味,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与人体五脏相关。《宣明五气篇》载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人心、成人。肾、甜入脾,是为五入。”因此,五味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食》2017,(5)
正味带这个词出现在日本科学家太田静行著述的《食品调味论》中。该书认为人类的四种基本化学味就是:咸、甜、酸、苦,至于辣味是刺激产生痛感而产生的快感,正所谓不痛不快,先痛后快,小痛小快,大痛大快。人天生是不喜欢辣味的,是后天逐渐习惯成自然的。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五味说即咸、甜、酸、苦、辛(辣)。味带的宽窄与调味的难易相连。味道宽调味易,味道窄调味难。咸、甜、酸、苦四种基本味的味带宽窄是不同的,最窄的是苦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早在3600多年前,商汤的开国宰相伊尹就提出了“调和五味”之说,五味即甜、酸、苦、辣、咸,他认为“五味三材,九沸九变,人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伊尹也因此被后世尊为厨师的祖师爷。  相似文献   

11.
正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是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用来解释、归纳中药的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根据之一。同时,食物的五味也是解释、归纳食物效用和食疗方选用的重要依据。中药学重要著作《本草备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  相似文献   

12.
营养配餐     
古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精辟论述。中医学也有“秋属金,养肺、吃辛、平补”之说。现代的饮食新概念是:“一天三个五”。即:“一日五餐,日食五色,菜食五种。” 科学家的试验显示,将同样多  相似文献   

13.
五味养生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缩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癃(皮肉坚厚皱缩)而唇揭(口唇掀起);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脏之气也。”  相似文献   

14.
中医食疗理论把食物的味分为五类,即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这是世界上一种特有的食疗理论。通过长期的食疗实践,中医学者们认识到,具有特殊味道的食物与药物一样,对某一内脏有亲和性,由此产生了五味各入一脏的理论。据《宣明五气篇》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是为五  相似文献   

15.
味是菜肴的灵魂.也是评判食品和菜肴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现在所说的烹调实际上就是烹制和谓味。3000多年前“厨神”伊尹就提出了“善均五味”,即“甘、酸、苦、辛、咸”五味调和的调味理论;中国烹饪主要特征在味.而“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是中华饮食追求。中国烹饪深受国内外人们青睐,其特有魅力集中体现在“色.香.味,型、滋(食品的质地感觉).养(饮食养生)”俱佳的优良传统上.而里面的“味”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调味品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而方兴未艾的行业,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五千多年之前,我国就有了人工盐的生产,及用盐加工的调味品,据《诗经·商项》记载,大约在三千六百年前就将味划分为五类,即甘、咸、苦、辛、酸.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调味品生产逐渐形成了精湛的传统工  相似文献   

17.
正说到中国菜,且不说八大菜系和煎炒烹炸的烹饪二十八法技艺,光是色、香、味就能让我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睥睨天下!味道可分为酸、甜、苦、咸、鲜五味,但很多人表示,无法表述"鲜味"这种味道。酸、甜、苦、咸,这些味道在不同的食物中都非常相似,但"鲜"作为与它们并列的第五种味觉,在不同食物中的感受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中国菜素以味美著称于世,讲求适口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中国菜肴审美的核心所在。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我国古人早就讲究五味调和,“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对于味的运用,犹如中国音乐里的五弦、七音,既可以表达高山流水的壮阔,又可以表达阳春白雪的清雅和高洁。“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就是这种艺术神韵的最好反映。那么味又何以为美呢?常言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这几乎已成规律了。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学认为,五味(酸、苦、甘、辛、咸)源于天地之气,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长期地五味偏嗜会引发五脏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健康;反之,五脏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使人对五味的喜恶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或口味的突然变化。偏嗜酸味提示肝脏问题酸入肝,酸味对肝有滋养作用,如山西、陕西一带菜肴多酸,缘于当地气候干燥,人体津液易损,适当食酸可滋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00多年前,《皇帝内经》中就特别提出"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称"谨和五味,古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5种不同的味道。辛味是指具有辛辣味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中医理论认为,辛入肺,辛味食物具有祛风散寒、解表之痛、行气行血的功效。如生姜、葱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