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肉吊子,对这一叫法恐怕如今的行业中人已感到陌生了。 这是一门“独角活路”,旧时只有便饭铺及“四六分”饭馆才有这一角。其实,“白肉吊子”师傅当时在店里只是负责片白肉和调拌蒜泥白肉的味汁。当年在名店“竹林小餐”主厨的蒋海山师傅,算得上做白肉吊子这一角当中的顶尖高手。他手里做出来的白肉,肉白汁红,蒜香浓郁。 瓢儿匠,又叫“斗户”、“饭锅”,不过这“饭锅”只是行业中的分工叫法,因为早年“四六分”饭馆里几乎都设有一位专事舀饭的师傅。每当开堂盛饭时,这位瓢儿匠便立于饭锅边上,先在碗中舀一些饭,再以木瓢盛饭“…  相似文献   

2.
这里再现的是昔日行业中的“锅儿匠”。这一工种又被称为“炉子”、“红锅”等。作为饮食业主要工种之一的“炉子”,由于它是菜肴烹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其水平的高低便直接关系到菜品的质量。不过旧时同样是做炉子的“锅儿匠”,由于身处的“堂口”不同,因此在分工和司职上便有了差异。 “四六分”店中的“炉子”师傅通常只有一人,只是在生意特别好忙不过来时才临时增加一人(一般都是由本店的“墩子匠”上贴充任)。“四六分”的“锅儿匠”炒菜时均为自抓、自配、自炒,故这类店子内的“锅儿匠”,非那些手脚麻利者而不能胜任。 “炒…  相似文献   

3.
本期介绍的是“笼锅”,这也是红案基础工种之一。它原本是指制作蒸菜所用的器具,后来才逐渐成了行业中人专指蒸菜工种的代称。 成都做蒸菜的师傅旧时被一些人称为“蒸笼匠”,而干这一行的师傅也分“帮”。这里得提一下,“四六分”炒菜馆从前是不设专职“笼锅”的,只有“包席馆”和“南堂馆”、“蒸菜馆”才设有这一工种。而且即使同是“笼锅匠”,如身在不同的店铺,其工作职责范围也有差异。如“蒸菜馆”的笼锅师傅就特精于“粉蒸”类菜肴,而“包席馆”和“川南堂”似乎更专于半成品加工和“大件”的加工。以上差别还只是从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旧时蓉城饮食行业中,专门从事冷卤、拌菜、腌渍等工作的厨师,被称为凉菜师,也叫冷菜师傅。 昔日的凉菜师也按“帮”划分,即是说大众化的“四六分”饭馆与高档的“川南堂”在冷菜制作要求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当时“川南堂”及包席馆内的凉菜师,就个个都具备配制筵席冷碟,包括高级筵席上的花式拼盘、造型拼摆的能力。在那里事厨的凉菜师多长干熏、腌、白卤和炸收,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被视为传统席桌“碟子”的传承者。 接下来再说说“四六分”饭馆里的凉菜师。这些大众馆子里的凉菜师,多数都擅长调味,平常原料只要一经他们的手,就显出味…  相似文献   

5.
坐柜先生,又叫账房先生、记账先生,属“招待”行当中的一个工种。旧时的坐柜者,除了负责记账收银、接包筵席、制定菜单等工作之外,还要熟悉本店的菜品,以便向顾客推介;而且要能写得一手好字,以便随时书写菜牌、席单;口齿伶俐,能应对各色人等并解答顾客提出的问题。昔日的坐柜先生多见于“川南堂”和包席馆,因为旧时普通的便饭铺和炒菜馆多是由老板自己或老板娘来担当“坐柜”之职的。上世纪四十年代,蓉城业内坐柜先生中的佼佼者当首推杨镜吾先生。洗碗匠,又被某些人戏称为“车工”。这一工种实际上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专职洗碗匠…  相似文献   

6.
“菜杂”,又叫小菜师、泡菜师傅,专门负责小菜菜品(指凉拌小菜,各种泡菜及各类豆制品菜肴)的制作,同时菜杂师还负责本店自用的泡红辣椒、泡子姜、泡青菜等调味料的制作和保管。“莱杂”这一工种,早年只是在豆花饭铺、便饭铺和四六分饭馆内才有。那时的菜杂师傅每天上午便要备齐当日所需供应的小菜品种(一般有一、二十样之多),到午堂开完后,下午便开始做第二天所需原料的半成品加工和泡制“洗澡泡菜”之类的准备工作了。虽说菜杂师做的多半都是“小菜碟”,很不起眼,然而这小莱里面的学问可大啦!就说泡菜吧,看起来家家都会做,…  相似文献   

7.
旧时饮食业内负责前台接待安座、介绍菜品(包括开菜单)、端菜上桌、结算收银等工作的师傅被称为“招待”,也称“跑堂的”、“台师”等,总之早年叫法颇多。昔日,能吃下“招待”这碗饭的人,几乎都能说善辩,伶俐乖巧(旧时干“招待”的都是男性)。那时要学招待,首先就得嘴巴甜。“家有十个孝子,当不得一个跑堂的立师”——民间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昔日子“招待”这门活儿,并非很容易。招待在行业内不仅分工细,而且在不同的“帮”中技艺也各有专攻。如“四六分”与“包席馆”各自在招待的职责和擅长方面就有差别。“包席馆’响的…  相似文献   

8.
昔日蓉城饮食业在工种划分上有“七角半活路”(亦称“七匹半围腰”)这一说法,据说此称谓从明末清初开始就有了。不过就笔者所知,“七角半”在行业中一直都难以准确划定,或者说并无具体所指。然而不具体并未妨碍当时厨业中人对这一称谓的认同,因为当时厨界人士都明白,这“七角半”便是对饮食业各工种的统称。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用白描画的形式对旧时饮食业的每一个工种作“形象再现”。 不过要介绍旧时的分工,又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些专门指称,比如“燕蒸业”、“饮食业”、“川南堂”、“四六分饭馆”、“包席馆”、“便饭铺”等。…  相似文献   

9.
大地春该店多年前曾是蓉城著名的饮食店铺之一。当年的店址位于东门九眼桥外锦江河畔,与“裕华纱厂”相邻,隔水还与“望江楼”相望,是]日时成都出城东大门过往客商的必经之路。由于饭店开在这样一个水陆码头“好口岸”上,故“大地春”的生意一直十分兴隆。这种“口岸优势”常被那时的饮食业同行们称羡不已。不过,这样一家以接待过往客商著称的大众化饭馆,在五十年代初随着“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及锦水河运的停开,而逐渐衰落并最终关门歇了业。东华馆这也是旧时蓉城东门外的一家有名饭馆。当年它座落于牛市口正街集市内,为三开门铺…  相似文献   

10.
豆花,是四川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多少年来,它几乎遍及城乡。以豆花待客,在四川早已成为一种传统食俗,尤其是在旧时,不论城镇、农村,款待前来串亲访友的贵客,差不多都要推制一锅豆花,似只有如此,方能显出对客人的敬意。豆花的主要原料是黄豆,其制作方法也大体一致,然而在不同地区豆花的制作方法又有各自的特点,即是说各地有各地的风味。说到重庆地区,多年前就流传着一句民谣:“北墙互花土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北墙的豆花好就好在选料精、调料齐、工艺精湛。主料黄豆是精选的高山春豆,经过打辩、去壳、浸泡、磨浆、过滤、…  相似文献   

11.
粤香村原店址位于东御街靠近盐市口的一条小巷内,这条街巷便是旧时成都有名的“百老汇”所在地,内有成都的“鸽市”,还有几家专供“鸽贩子”和“玩家”进出的茶馆。座落在这闹市中的“粤香村”,店堂并不大,共有十来张方桌,平常来光顾的食客多半也是那些“贩子”和“玩家”。另外,由于该店是成都有名的清真饭馆,所以也常有回民知味者前往品尝。五、六十年代在粤香村主厨的是吴志成师傅(这时店址已迁至西御街),他烹制的“海味三鲜”、“烧四件”、“大蒜肚梁”、“回锅牛肉”、“挠头蹄”等菜品在当时均深受群众好评。这里顺便提一…  相似文献   

12.
杂务,也称“水案”,最初只有川南堂才设这一工种,后来“四六分”饭馆也慢慢有了杂务这一门。杂务实际上就是为红案诸工种搞好后勤,担当前面初加工的任务,像择洗蔬菜、拈毛分肉、刮洗肚舌,以及舂花椒面、海椒面等繁杂事务。从前“四六分”饭馆的杂务通常由徒工去做,而川南堂和包席馆就不同了,一般都有专门的“水案”师傅,这些人除搞一般的清洗外,还为每日备办的筵席做前期初加工,如整鸡剔骨(做“八宝鸡”的原料)、整鱼去骨、为猪肠头做特殊处理(“炸斑指”的原料)等。杂务平常的工作既多又杂,然而这却是从前进入厨门每一个艺徒必…  相似文献   

13.
虽说豆花是巴蜀民间很平常的一道菜,但是如今的“豆花家族”却愈来愈庞大,比如眼下正在市场上流行的豆花牛柳、豆花肥肠、豆花鱼、豆花炖蹄花等。  相似文献   

14.
牙牙饭“牙牙饭”并非是专指某一家饭馆,而是旧时对专事售卖“牙牙饭”这类遍布街巷且多半都无店名的大众化饭馆的统称。这类常常是下层市民上[1光顾的小饭馆.皆因店内每煮熟一锅饭.都会用刀在锅内直接将其分割“划”成一块块“牙”形.且一律是以“牙”为单位计价售卖而得名。“牙牙饭”出售时.一定是用锅炉将米饭连同锅巴一起铲入碗内递给顾客的.这也算得是所有“牙牙饭”馆子的共同特色吧I那矿‘牙牙饭”馆于售卖的下饭菜多半是些“大路蔬菜”、’‘收刀肉”之类.常见的有凉拌猪头、““核桃”肉、回锅肉、洗澡泡菜和烧烩时蔬等…  相似文献   

15.
说说“邱佛子”豆花饭庄过去,家住少城的小士绅们,一般都起床较晚,也很少过问早饭。因为他们大都在前晚宵夜时,吃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早上起来时,他们不仅腹中不空,而且因为缺少运动,“花肠子”蠕动较慢,还需要消饱胀,所以这时有人就在自家门前的树荫下,品上“一袋烟工夫”的早茶,然后再去茅厕“轻松”一下,通常要等到日上三竿的时候,才想起吃东西的事来。于是,这段时间他们或独自一人,或者找一个搭档,一起朝祠堂街东头的“邱佛子”豆花饭庄走去。他们这是在找一个既省钱又省时的吃饭去处,而且遵循“见官莫在前,做客莫…  相似文献   

16.
为师之道     
我从小就对做菜感兴趣。记得还在我八九岁时,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街口那家名为“四果佳”的老饭馆。饭馆里有几个学徒,年龄只比我大四五岁,早上铺面打开时,有的提着师傅的夜壶到街对面厕所涮洗,有的帮着师娘晒小师弟的尿布,有的拿着竹笆扇费力地生炉火。中午放学回家时,我常常是远远站在一边,看大师傅和二师傅炒菜,只见灶上锅里油烟腾腾,菜一倒下锅去,“哗”声响起,锅中还会起火,火苗一窜差不多有三尺高,这时再把作料投进去,整个街口都会飘逸菜香。  相似文献   

17.
川味嫩豆花     
源远流长: 传豆花是一些没有耐心人士的发明,韧豆腐有一个成型和排水的过程,而豆花则不用,因此那些心急的人就直接跑到厨房里去,看见那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就一传十,十传百,“嫩豆花”即传到了民间。  相似文献   

18.
富顺豆花富顺乃川南一寻常小县耳。沧江如玉带绕城而过,多少年来,富顺曾出过些有名声的物事,唯戊戍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与富顺豆花乃例外。豆花系家常素菜,想来全国有此菜肴的地方当不在少数,然它富顺豆花则当推为个中翘楚。余在富顺之外,亦多次食豆花.然天抵味同腐肉,不值一品,怎可与富喘豆花相提并论?纵使异地有挂“富顺豆花”招牌者,亦不过尔尔。古人所说的桔过淮南而为积,诚如是耶?富顺豆花佳处甚多,试举一二为凭:色泽光洁,白如凝脂,此外观之可人也;嫩而不朽,锦而不老,此内容之可口也。另有佳处则在于蘸水,内有粑把…  相似文献   

19.
我爱吃豆花,而且是从小就爱吃,这可能缘于妈妈的喜爱吧。那时,我们家离一间豆腐店不远。每天下班后,妈妈总是拿着一个大瓷盆到豆腐店去买上三毛钱的豆花回家。那是物质十分匮乏、买什么都得凭票的年代,但豆腐、豆花却不凭票,而且三毛钱的豆花足足有大半盆呢。这对有四个孩子正在“吃长饭”的家庭来说,豆花就是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的好菜。因此,母亲总是在下班后的第一时间买回这适合我们“家情”的“尤物”。豆花端回家后,母亲总是先让我喝上一碗“窖水”(据说这窖水有清热的功效),随后才给我舀来一碗白嫩嫩、热乎乎的豆花,这豆…  相似文献   

20.
豆花本是川菜“三绝”之一,过去一般单独成菜。随着川菜创新之风的兴起,人们现在又用豆花烹制出了许多菜肴,像豆花鸡、豆花鱼、豆花牛肉等。然而这些菜肴仍然同过去的豆花一样,多半是采用烧或煮的方法制成的。笔者最近尝试用新的方法将豆花用“炒”的方法烹制成菜。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创制出了两款“炒”制而成的豆花菜肴。这里将它们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为了取材方便,菜中所用的豆花一律用内脂豆腐代替,但菜名仍叫豆花)。麻辣炒豆花原料:内脂豆腐1盒西芹100克干辣椒节10克花椒2克生粉100克香葱花15克精盐、味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