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巍  贾梦涵  赵玫  高勇  孟浩瀚 《城市规划》2022,46(3):106-114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们感知城市形态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规划管控中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街道空间研究从宏观城市视角到微观人本视角、定性描述到定量测度的转变,从四个发展阶段系统梳理了街道空间研究进展与量化测度方法,指出新兴数据与量化方法可以实现以街道为研究粒度、以城市与区域为研究尺度的高精度、自动化街道空间研究,有助于精确评估街道空间形态及其演化,助力系统化、科学化的街道空间整体管控。  相似文献   

2.
街道是构成城市的骨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洪雅县老城区7条典型街道作为研究案例,通过SD法对该街道空间感知特征及其街道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客体指标与街道形态特征、街道环境特征以及街道空间特征的相关性最强,其中街道宽度与D/H值的影响力最强,交叉口密度、绿视率以及店面密度次之,街道长度与街道曲折度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3.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健康、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开源城市感知模型,从美丽、安全、有趣、富裕、无聊、沉闷等6个维度量化昆明老城的街道空间感知质量,解析行人感知质量与街道活力分布的空间特征,探寻街道视觉元素和使用者主观感知的相关性,以期为存量规划背景下街道空间环境的精细化更新改造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4.
活力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时段的活力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聚焦于街道这一重要城市公共空间,选择夜间这一特殊时段,结合实地调研与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价与相关性探究。研究发现夜间街道活力受到街道形态与街道功能的显著影响,而街道可达性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时期,在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线性要素,探索其活力的内在规律对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街道品质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偏向单条街道在微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但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则偏向针对城市中若干街道的大数据定量研究,却无法落实到精细尺度设计上。因此,本文以武汉市的两条人气商业街道——楚河汉街和中山大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条件、街道自身物质环境及消费者的线上线下活动体验三个方面探索商业街道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和分析。根据专家和非专家的偏好整合,筛选影响因子并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商业街道品质评价模型,并对两条人气商业街道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公共空间精细尺度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9,(6)
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着人的活动、人对城市的视觉感知和城市微气候,同时也是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基础。文章聚焦城市街廓空间,探索城市街廓空间形态特征及其量化分类方法。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划分方法和视域的空间描述方法,建立点式空间数据表达方法,定义空间特征指标的量化方法。针对街廓空间形态分类,研究提出多指标组合的空间形态分类图表。最后以南京新街口街区的两个街廓空间为例,探讨空间形态特征指标和空间形态分类图表的效果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一般的交通联系功能外,街道空间与城市中的广场、公园、水体、山体等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开放空间,这些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社交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要素.文章系在渠县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针对规划区现状街道空间形态定量研究过程的简要介绍.研究中首先将街道分为路段;接着采用长度、高宽比、封闭度3个单项指标分别描述路段的空间形态不同特征;然后综合3项指标对路段的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就改善现状街道空间形态感受普遍不佳提出了规划对策,用以指导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作为人们认知城市最主要的媒介,其视觉空间的营造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形象,而城市高架作为城市交通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视觉品质的好坏对于城市整体认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高架视觉品质的主观调查分析,结合对城市高架结构形态视觉感官的量化分析,探索影响城市高架空间感知的客体指标,从而综合定性和定量层面来探索城市高架视觉品质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雷济铭 《四川建筑》2013,33(4):18-21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体现城市特色、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街道空间特色的基础在于其连续性,一条连续的街道是人们感知城市的意象基础。人民南路作为成都城市中轴线的重要组成,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对其连续性特色的塑造将有利于提升成都城市特色,也有利于人们对成都城市的意象认知。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街道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街道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提高城市街道活力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活力提升城市内核动力,使城市快速发展。目前对街道活力的测度较为单一,在新数据的支撑下,意在构建多角度、多指标的城市街道活力体系,该评价体系兼顾街道的形态特征与空间特征,通过熵权法赋予相应权重进而可视化分析街道活力。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区位对街道的活力指数影响较大;二级指标中道路长度、功能密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较大,道路越长、功能密度越小,街道活力越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已构建的街道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POI种类及各类POI密度对街道活力指数的影响,体育休闲与其他POI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12.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居民日常生活和交通需求。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街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并对街道活力进行了空间自相关的初步探索。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活力的街道层级较低,并且高活力街道呈聚类分布模式,街道活力存在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非工作日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大于工作日。  相似文献   

13.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街道城市主义的影响下,以武汉市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街道活力的量化研究。通过分析武汉市兴趣点数据的分布模式、密度等空间规律,将城市街道功能划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和景观休闲型街道,同时对应街道的自身条件、周边开发情况、街道功能等要素展开回归分析,发现街道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和街道周边开发强度因素显著影响街道活力的形成,街道空间的自身要素如路网密度、街道宽度等也对街道空间活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PSPL调研法+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老旧街区的典型地区——北京大栅栏街道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分析。主要以胡同(街道)为研究主体,探索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挖掘现状有潜力发展的公共空间,探索精细化、量化的公共空间评估方法,从而提出对大栅栏街道公共空间优化的建议,促进"京味"胡同邻里生活空间活力再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步行化空间的历史演化出发,探讨城市街道空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品质,分析城市街坊结构、形态、尺度及其变迁特征,论述国内外步行化景观街道设计的成功经验,认为这种景观街道在复兴历史中心区和改造现有衰退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振兴商业文化功能、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提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信息化与网络化为基础的智慧化环境作用下,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街道空间的一系列空间特征。通过对以智慧环境为出发点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归纳总结城市街道空间的智慧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未来城市街道的空间需求,为城市智慧化街道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街道是城市活力的表现,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空间,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多元的人文环境。街道是城市的脉络,街道空间美学是一门系统庞大的学科,街道是城市最富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感知一座城市最直接的依托,从空间形态来讲,街道是外部空间,建筑是内部空间,一个好的街道空间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并将建筑有机融合。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日益被赋予越来丰富的功能,街道展现着都市的多元、包容与盎然生机,传达都市魅力与人文风情,构建城市  相似文献   

18.
热环境是影响公共空间品质的因素之一,文章从提升人体热舒适性的角度出发,结合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形态特征,通过街道密度、街区内街道交叉口数量以及街道方向三个形态控制指标,表征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总结和归纳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原型,以Envi-met为工具,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手段,研究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热舒适性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理想模型与上海市区内两处具有代表性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实例进行验证,探索基于提升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外空间热舒适性的外部空间形态控制指标,并提出一定的量化范围,为设计师提供决策与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不仅代表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且还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作为城市生活舞台的城市街道变得拥挤、吵杂和危险等问题。城市街道是由人自身活动所创造,并反作用于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步行作为人们使用街道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本文以城市步行空间上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城市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哥本哈根连续步行空间的持续变化,进而总结好的城市步行空间序列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城市活力的关系,为我国城市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