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在对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空间特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着眼于村落的复兴发展,提出了推动村落转型,完善空间功能布局、改造重点地段,优化村落空间功能和增强文化认同感,延续村落风貌特色等策略,以期能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复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且不断发展进化的活态景观。三峡库区文化景观由于三峡水库的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三峡库区的传统村落。因此,本文选择三峡库区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凤阳村为例,通过对比其文化景观在三峡水库建设前后的差异,从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物质性、非物质性的角度,提出保护发展三峡库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方法,为三峡库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完善。本研究承接了学界前沿对于村民主体性的呼吁,利用基于村民视角的认知地图,对村落整体空间进行了生活性空间赋值评价。并进一步对生活性空间进行分类,为依据村民集体记忆开展本土化、特色化的乡村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同时,研究组通过更多的保护实践对研究过程及方法进行了反思和优化,完善和推广了以村民认知地图为研究方法的村落空间保护价值评估模式,协助丰富村落保护导向、深化村民共同缔造,为走向新时代的乡村保护及复兴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村落复兴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自古以来,村落就与其周边的交通网络息息相关。如今,文化线路研究的兴起开始逐渐复兴各区域内古道及其沿线村落。本文以北茶马古道为研究线路,其上陇南康县中寨村为实践案例,对其沿线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民居形制、景观特征进行剖析,深入分析古道与村落形成之间的相关联系。在此基础上,探寻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关联村落的复兴策略。  相似文献   

5.
结合棣花镇的两个改造式村落的现状,从村落布局及民居院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立面造型、传统生态技术等方面对村落物质环境的传统文化特征及其作为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的物质性要素和场所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遵循的能够保持文化传承的建设原则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桂林市临桂区东宅江村为例,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要素、环境空间模式和空间肌理延续,分析传统村落空间保护诉求,并提出空间发展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其他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广东肇庆高要地区的传统村落,虽常年遭受洪水侵袭却依旧生生不息,这与村落空间模式关系紧密。通过建立 高要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数据库,发现该区域存在 7 种空间模式类型,凸显了深层次的区域分异现象,其位置分布 受到洪水禁淹区的影响,形成了“圈层”应对的村落格局,其结构具有生存性、适宜性、公平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的生长,绘制了水尾村空间生命曲线,将水尾村空间生长划分为产生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分析了影响生命周期的因素:生产力的变革、功能的适应性、人口迁移与政策的调控。从四个角度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复兴之路:功能的转型、人口的再造、传统文化的延续、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村落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探究闽西客家传统村的营建模式。首先,分析外部空间要素与山水环境的分布特征,总结"围林补山与建塔阁补形"的外部空间的营建手法与改造技术;其次,以"向心"集聚与"对称"组合的模式为对象,研究村落内部空间秩序,进而论证"对称"与礼法的融合模式;最后,通过聚族而居、防御需求、风水理念等机制,阐明院落空间的营建技法。研究表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防御需求相关,其营建模式体现了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7,(3)
对晋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形态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解读微观尺度下的人居空间适应性调节和发展,总结调节因子和发展模式。首先,阐述晋中传统村落的民居形态类型、空间格局、衍生变化;其次,选取典型样本,分析其功能布局、轴线组织、拓扑秩序,尤其关注样本的历时演化和空间更替;再次,通过多样本对照分析归纳民居形态的演化模式,以及三种动态更新的方式。综上,民居形态和演化模式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主体,是村落空间拓展的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村民活动中心+"空间是基于村民内在需求,满足当下村民生产、生活的开放式村落中心公共空间。研究以村落中心公共空间在乡村复兴中承担的重要作用为视角,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在西河村复兴中发挥作用方式的剖析,提出"村民活动中心+"空间在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丽水地区172个传统村落 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地形地貌、人口规 模、产业类型、历史文保进行分类别分析, 概括了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 依据实地调研与走访,总结得出村落空间拓 展模式类型主要以分离式、顺延式、混合式 为主,村落水系格局基本呈现穿越式和环 绕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在丽水 发展过程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 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探讨传统村落保 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21,(3)
以上海市青浦区章堰村为例,探讨建筑策划理论在PPP模式下城市近郊传统村落的复兴策略中的运用方法。通过多维度实态调研,梳理出章堰村在规划、建筑和环境等方面的现存问题,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责任和权益,确定多主体的目标和需求;建立优化的信息矩阵表,进行基于使用状态反馈的评价,提出保护与发展、织补与重构、滨水空间的活力重塑、城乡共享策略等应对策划问题的、符合可持续原则的规划、建筑、环境以及运营解决方案,以及从策划到后评估的闭环概念。研究结论对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的复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村落源于人类的聚居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村落景观空间是当地历史文化与村民日常活动的载体,因地理环境不同,村落之间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特征。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村进行实地考察,基于建筑、街巷和公共空间分析其景观空间特征,为该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传统村落平潭白青乡白沙村综合规划为例,试从白沙村规划核心问题即"保护与发展、复兴和繁荣"的两大任务,确定以"建筑、空间、环境、文化四位一体风貌协调的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等三个规划核心策略,和"整体保护发展,延续历史文脉"等六个方面的规划构思分别进行阐述,并做思考和总结,以期对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工作做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寻传统村落空间设计的科学化方法,引入地理设计方法论,建构了传统村落空间地理设计模型,形成了由空间增长模拟模型(ANN-MCR)与即时评估模型构成的"循环设计"体系。以邵武市和平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空间的地理设计过程。首先,从地形地貌、距离、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空间指标体系,模拟阻力面的分布,确定村落空间增长的方案。然后,从规划师、管理者、村民关注的利益出发,建立方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情景方案的即时评估,先后提出了外围分散扩展模式、紧凑扩展模式、旧村与新区协同扩展模式,逐步获取了满意度最高的方案。地理设计推动了传统村落空间设计向科学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下传统村落开发片面化、单一化等问题,以典型传统村落福建省培田村为例,研究该村落资源基础及发展模式。分析培田村复兴过程中的触媒效应,探究触媒元素的合理选取、塑造及触媒效应的实践路径,并提出符合乡村特性、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聚落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承载体,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结构单元。湘南传统村落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特别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传统特色,其保护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且特殊。本文从湘南地区地理及人文环境着手,结合传统村落的空间及文化特征,透彻地分析了在城市化和信息化加快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湘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间存在的矛盾和困境;通过走访、调查与研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本文从微观的住宅、中观的建筑肌理、宏观的整体村落格局等三方面,提出了保护的具体措施,并结合"自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了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从更新到复兴"的具体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经济等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国内学术界主要从传统村落的价值、公共空间、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空间分布特征、个体保护等方面对传统村落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十年来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和主要进展,指出目前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策略,继而为社会转型期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