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纾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大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达180多种,但他本人并不懂外语,这使笔者对其"翻译"产生了质疑。通过研读林纾的"翻译"及其相关资料,窃以为称林纾的"翻译"为整理或许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3.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4.
林纾虽然具有极强的反西方列强意识,但他并不反对西学的输入。林纾对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所张扬的基本观念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对西学的某些观点也能予以审视和反思。但林纾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仍存在着理解上的肤浅与隔膜。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的曲折与艰难,有助于我们体味林纾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时特有的复杂心态和观念。  相似文献   

5.
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其翻译代表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出版即大受欢迎。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在语言形式、写作手法和伦理价值观等方面都着力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遵守目的语文化伦理价值观。归化式翻译增强了该译作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6.
林纾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大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达180多种,但他本人并不懂外语,这使笔者对其"翻译"产生了质疑.通过研读林纾的"翻译"及其相关资料,窃以为称林纾的"翻译"为整理或许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7.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苍霞精舍(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创校名人林纾先生(1852—1924)诞辰160周年,推动21世纪林纾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工程学院拟于2012年秋与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一起举办“林纾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现正式面向海内外专家征集林纾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9.
归化和异化翻译现象在林纾译文中并置出现,归化现象更为凸显。作为翻译现象,归化以文字形式体现于译文。因此,从话语修辞的角度观林纾翻译的归化现象不仅能重新梳理林纾翻译,而且可以借此探寻林纾翻译现象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10.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家,其一生著作等身,横跨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涵盖翻译、古文、诗词、书画等诸多门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林纾与福建工程学院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把握林纾文化研究方向,推动林纾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福建工程学院拟于2014年10月11—12日举办林纾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此推动林纾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福建工程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真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维新派作家,林纾多次提到“中学”以及奉“中学”为立国之本的传统中国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可贵的民族自省精神。但是林纾又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因而是不能随意否定的。林纾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欧风美雨激荡下出现的某种“世风日下”现象促使他不能听任“中学”的沦落。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近现代中西方交流史上起承转合的一位重要人物。基于跨文化角度审视,林纾是一位喜新又恋旧的人物,在新旧纠结中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晚近中国动荡时代,他不是一个“顽固的守旧分子”,其价值不在于推动社会思潮的变革,而在于再三警醒世人不能一概舍弃中华传统的东西;而林纾的翻译活动,则有助于我们厘清晚近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交汇过程摸索的理路与脉络。  相似文献   

14.
论述编撰《林纾年谱长编》的总体构想。课题尝试运用现代史学方法对近代闽籍历史名人林纾进行知识考古和重诂,涉及谱主一生四个不同特质的时期。介绍这项课题的选题背景、动机和主要任务,同时提出年谱编撰方法方面的新观点。研究的目的是以新的历史观重构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举出从现存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找到的7篇白话道情,通过与林纾晚年的有关自述相印证,推断这些道情作品的作者即是林纾;推测在《杭州白话报》的创办之初,林纾确是参与者之一;并通过文本内外的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文章进而对道情文本与主题略加剖析,表明道情的写作与时事、报章的直接关联,并指出该组道情实为林纾白话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林纾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学家。《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旗下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早期刊发了林纾大量的译作和诗文,成为林纾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林纾与《东方杂志》都受到了陈独秀等激进派的严厉批判。林纾致力于译介西学,最终落得个“守旧”之名;《东方杂志》以理性之态度启导国民,介绍西学,也同样落得个不新不旧的“杂乱派”之恶名。  相似文献   

17.
文学名著的观念是因时间变化而衍变的特殊意识形态。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及其合作者的古文翻译产生了一些翻译经典(即译作名著),以及林纾翻译的一些西洋文学中的名家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显现林纾尽管遭遇了新文学群体的严厉指责,但无疑仍是介绍西洋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林纾的题画内容宏博多彩,涵盖诗、文、词等文学式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将其进行归类整理。林纾题画书法技法娴熟,温婉流丽;题画位置合宜独到;林纾的题画内容与书、画三者映发成趣,电掣星流,惊筵骇座,堪称中国文人画题画艺术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9.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纾除在翻译、古文等方面成就斐然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较深造诣。综观林纾主要的诗作及诗论,可以发现,在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借鉴方面,杜甫对其影响甚深。这种影响,贯穿于林纾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体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通、诗歌写作手法上的学习及诗歌理论的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