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空管二次雷达S模式询问机目标捕获与监视实现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空管二次雷达S模式询问机捕获与监视空中S模式目标的工程实现方案.方案既考虑了S模式询问机的具体使用条件,又完全符合国际民航组织附件10的相关规定.采用S模式与A/C模式的兼容组合技术实现了过渡时期对空域目标的全面监视,采用自适应随机捕获技术实现空域中S模式目标的捕获和锁定,采用S模式多目标询问时序编排技术实现对同一波束内多个S模式目标的选址询问和监视.该方案已经在实际二次雷达S模式询问机研制过程中得以应用和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二次雷达与飞行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方法及其应用。首先将二次雷达从基本型A/C模式升级到S模式,再利用S模式的信息交换功能,实现地面发起的信息交换和空中发起的信息交换功能。我们通过对信息交换流程的设计,实现了飞机识别符的获取与确认;通过信息交换实现了相邻地面雷达站之间的S模式协同监视。采用协同监视,降低询问频次,减少二次雷达的异步应答干扰,提高S模式目标监视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二次雷达是对海上军、民航飞行目标进行监视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应答信号受海杂波干扰,询问机在应答信号中提取航管代码时的误码降低了目标的正确识别概率,弱化了二次雷达对海上飞行目标的监视性能。如何对受海杂波影响的应答信号进行译码以获取正确的航管代码,一直是二次雷达海上监视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对应答信号受海杂波影响造成航管代码译码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雷达应答信号海杂波抑制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过程,通过工程实践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二次雷达S模式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A/C模式的二次雷达在目标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暴露出许多问题,S模式是欧美国家开发的先进二次雷达协议,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A/C模式。文中全面而简略地阐述了S模式的协议内容和工作机制,包括:S模式的起源和特点;S模式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的格式、含义、分类及询问应答机制;S模式的上下行数据格式、含义及涉及的重要问题;S模式的兼容性、锁定技术、Squitter模式、数据校验和干扰问题。最后,介绍了S模式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周海林 《电子测试》2021,(4):69-70,37
从某工程的实际背景出发,研究地面二次监视雷达询问机载航管应答机时出现解码错误的原因——多径影响,提出了一种提高地面二次监视雷达解码正确性的方法。通过对应答信号的全译码,动态调整译码幅度一致性参数的方法,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王强  喻波  王爱国  李涛 《电讯技术》2016,56(9):1039-1043
针对近程目标的机动特性以及在近距离询问信号饱和使应答机抑制等因素造成二次监视雷达不能稳定跟踪目标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跟踪方法,采用询问编排、功率控制等措施让应答机能有效应答,并通过近程跟踪滤波、航迹融合来实现对近程目标的稳定跟踪。该方法提高了系统的跟踪效能,近程目标的应答率提高到了80%左右,适合于二次监视雷达系统对近距离目标跟踪要求严苛的场合。该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7.
兰鹏  曾一江  王凌 《电讯技术》2012,52(6):840-845
介绍了S模式地面二次监视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情况与工程经验提出了实现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的关键技术,并逐一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我国空管监视技术从A/C模式过渡到S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无线电工程》2017,(7):90-93
S模式是一项可逐步取代传统A/C模式的二次雷达新技术。S模式雷达使用询问器代码作为与具有共同覆盖区域的相邻雷达进行区分的身份信息。当辖区内S模式雷达的位置关系及共同覆盖区域较复杂时,直接为每部雷达进行询问器代码赋值比较困难。阐述了S模式询问器代码的功能和类别。通过构造距离矩阵研究S模式二次雷达询问器代码的分布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距离矩阵进行询问器代码分配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复杂位置关系下的S模式雷达询问器代码分配较困难的问题,通过华东地区空管S模式雷达系统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9.
汤姆逊-CSF航空系统分公司推出最新一代S模式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系统:RSM 970S。 积S模式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领域20年的经验,汤姆逊-CSF具有独特的能力推出RSM970S,具有更强功能的传感系统给予空管员在严峻的空中交通形势下以全力的支持。 RSM 970S代表了最先进的S模式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系统。作为完整的S模式系统的一部分和建立在经大量实际运行和技术测试认证基础上的RSM 970S可以作为一部单脉冲二次监视雷  相似文献   

10.
S模式ADS-B系统概念结合了自动相关监视和S模式信标雷达,是一种监视和数据链的综合系统,包括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它是在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管监视系统,正逐步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应用。介绍了S模式ADS-B的原理及应用范围,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设计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航管二次监视雷达地面询问编码器系统.对该编码系统的脉冲同步信号、常规模式和S模式中询问信号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基于FPGA实现其功能,并对S模式的CRC编、解码算法进行了验证.仿真试验证实,该系统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便于调试,而且实现方式更具有成本低的优点;同时提出了"雷达显控界面+FPGA+MCU"的架构设计,更方便工程模拟.  相似文献   

12.
王强  夏喜龙 《雷达与对抗》2023,(2):25-27+68
由于平台的特殊性,舰载二次雷达无法采用常规的S模式锁定、捕获策略,而且所采取的询问策略不能与陆基空管二次雷达互相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舰载二次雷达S模式询问策略,采用多种锁定方式交替捕获目标,既能实现对飞机的有效探测,又不影响陆基空管二次雷达对目标的捕获。  相似文献   

13.
二次雷达是民航空管系统的主要监视设备,本文简要介绍Alenia二次雷达接收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接收机部分常见故障的排故过程分析,为雷达维护人员提供一些维护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王波 《电讯技术》2019,59(9):1031-1036
测距精度决定了二次雷达系统的目标分辨能力。针对现有二次雷达测距算法测距精度低的问题,分析了二次雷达的测距原理和引入的误差,提出了改进的自适应测距方法。在不更改二次雷达信号格式和硬件设计的前提下,采用分布式处理方式,使询问机和应答机能自动周期性测试本机内部延时,并在询问应答过程中自动分别扣除本设备的内部延时,从而提高二次雷达系统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15.
于洪图 《电子世界》2013,(17):74-75
二次雷达是民航空管系统的主要监视设备,在空中交通指挥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Alenia二次雷达设备几起常见故障的分析定位、故障排除过程的介绍,为雷达设备维护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S模式机载应答机的中频数字化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S模式机载应答机的中频数字化处理的设计方法.采用FPGA和高速A/D转换器实现了80 MHz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解决了传统二次监视雷达(SSR)目标分辨力差、窜扰等问题,完成了二进制振幅键控(ASK)和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DPSK)组合成的询问信号的中频数字化处理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民用航空运输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民航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航空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传统的监视手段一次雷达(PSR)和二次雷达(SSR)由于其自身的诸多局限性,已无法满足航空运输及空中交通管制的需求,因此监视新技术,如多点相关定位技术(MLAT)和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民航领域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8.
周志 《通讯世界》2016,(24):28-29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传统一,二次雷达等监视技术的性能和覆盖范围将逐渐无法满足未来航空流量的需求.ADS-B技术(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是国际民航组织确定和推广的未来主要航空监视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ADS-B技术原理和数据链组成,之后总结阐述了目前ADS-B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两部二次雷达询问机触发同一个目标应答机时各雷达接收机测距的异步干扰和多应答信号回波混叠的问题,在现有的雷达脉冲宽度内引入扩展的二元相移键控作为载波相位调制方式,计算了单部二次雷达脉冲测距的克拉美-罗下限与最大似然估计值,分析并仿真了多回波混叠时编码系统的检测性能.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两部询问机在不同时延时总体测距精度非常接近单个询问机,有效抑制了异步干扰.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二次雷达(Secondary Surveillance Radar,SSR)信号分析处理能力,针对傅里叶变换在时频域分析的局限性,利用小波信号奇异性检测特点,通过对S模式询问、应答信号进行小波分解,计算第一层高频系数,得到信号脉冲持续时间,实现了信号报头检测,并比较高频系数模极大值,提取出信号调制信息,实现了基于小波变换的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DPSK)和二进制振幅键控(ASK)解调,验证了小波变换技术分析处理二次雷达信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