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海西早期构造演化及其对岩溶缝洞形成与油气运聚的影响,利用最新的叠前深度偏移数据及大量钻井资料,对塔河地区构造特征、水系分布、缝洞类型进行研究.通过层面追踪、精细相干技术,明确了研究区断层发育特征和构造差异演化历程,采用三维雕刻技术,刻画了地下河溶洞及中小型缝洞空间分布,多因素叠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奥陶系海西早期存在差异抬升,控制着岩溶水系和缝洞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海西早期I幕,塔河地区呈南北向隆起,北高南低,鹰山组残余地层南厚北薄;海西早期II幕,北西向挤压应力继续作用,构造脊线向东旋转,形成北东向鼻隆,同时鼻隆轴部发育北北东向低角度逆冲断层F_3,使研究区发生差异演化;塔河六、七区沿F_3断层逆冲抬升形成断鼻型峰丘高地,而塔河十、十二区相对下降,呈相对低缓的岩溶斜坡-洼地;斜坡-洼地区沉积了近200 m巴楚组含岩溶角砾砂砾岩层(C_1b~1),岩溶水系和地下河溶洞广泛发育,油井累产小于1×10~(4 )t;峰丘高地区未沉积C_1b~1段,断裂与缝洞复合体密集发育,油井累产大于20×10~4t.因此,差异抬升形成的峰丘高地成为了岩溶斜坡上的分水岭,控制着岩溶水系的分布,使地表河与地下河围绕分水岭呈裙带式分布于斜坡-洼地区;峰丘高地与深大断裂发育区成为油气运聚优势区,斜坡-洼地中的深大断裂带可形成油气"甜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南丘河流域内石漠化现状调查,分析区内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流域内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石漠化遥感解译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验证,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石漠化发生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南丘河流域内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流域中部南丘河岩溶河谷向峰丛洼地过渡的地带.连片分布的碳酸盐岩、特定的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区内石漠化发育的先决条件.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流域内石漠化防治应以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类型为基础,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规划和治理.岩溶盆地中平坝区石漠化治理以岩溶水开发工程为主;盆地外围山区石漠化治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以岩溶水开发工程为主,辅以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修复措施;岩溶河谷区石漠化治理以生态修复和农村能源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四川盆地南缘赤水地区断层相关褶皱特征,利用地震剖面结合钻井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方法分析了赤水地区构造及其演化。赤水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主要受中上寒武统膏盐岩滑脱层控制,形成滑脱层上下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滑脱层之上构造形成晚且变形强,滑脱层之下的地层构造稳定变形弱,形成断滑和断展的复合构造。赤水地区的变形受东、南两个方向区域构造应力叠加作用,二者无明显的先后。滑脱层之上构造圈闭形成晚,为该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有利的圈闭条件;滑脱层之下构造具有持续性,为以下寒武统烃源的震旦系灯影组古气藏的持续保藏提供了条件;向斜区构造较缓,仅发育大断层,次级断层不发育,为页岩气的保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北部潜山区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单井及连井储层特征和储层空间类型分析,研究哈拉哈塘油田潜山区岩溶储层发育特征。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4个带,即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表层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带储层以孔洞型储层为主;垂直渗流带主要发育裂缝孔洞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水平潜流带以洞穴型储层为主;其中水平潜流带的物性最好,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在4类储层中,裂缝孔洞型储层厚度最大,而洞穴型储层对储存油气贡献最大。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的研究,为其勘探开发及快速建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淮北煤田奥陶系灰岩岩溶类型及陷落柱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淮北煤田奥陶系灰岩不同时期岩溶洞穴发育条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冲蚀型,潜蚀型,流入型及含水层型岩溶洞穴,根据层状沉积岩层的断裂力学机制及洞穴的再发育过程,提出了煤系地层陷落柱多期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上坝向斜为不对称向斜,西翼陡,东翼缓,核部出现陆相地层,两翼为可溶岩层与非可溶岩层相间分布。大型断裂构造不发育,岩溶发育既受控于岩层组合类型、岩性及其结构,又受控于褶皱、断裂部位性质及发育程度。岩溶发育的方向及深度受水文网变迁的影响。岩溶发育具继承性、成层性及剖面上的多阶性。  相似文献   

7.
贵州赤水地区嘉陵江组储层岩石构造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岩石构造相的概念及分类.分析储层具有代表意义的两种有利岩石构造相--抬升岩溶构造相和节理构造相.赤水地区嘉陵江组有利储层的成因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于区内嘉陵江组而言,抬升构造相对储层的建设性很有限,而节理构造相的意义则相对比较重要.最后,以赤水地区嘉陵江组为例.详细分析述节理构造相的类型、发育模式和发育期次.  相似文献   

8.
黔北水利工程岩溶渗漏可分力四大类十亚类。他们主要受岩层组合、地质构造、河谷类型、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发育类型控制。  相似文献   

9.
贵州赤水地区构造特征及与裂缝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贵州赤水地区天然气储集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的好坏直接受到碳酸盐岩层中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钻探结果证实:凡是裂缝发育的地方,就是天然气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带。本文利用构造分析方法,对赤水地区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构造与裂缝之关系,探讨裂缝在本区发育的期次、性质、分布状态和分布范围,为本区天然气进一步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潞安矿区岩溶陷落柱发育地质条件为基础,基于RFPA~(-2D)数值模拟系统,研究岩溶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岩溶发育状况,并对研究区域地下水及地质构造对岩溶陷落柱发育的影响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含水层水头压力不变,裂隙发育越好,岩溶作用越强;裂隙发育程度相同,含水层水头压力越大,越有利于岩溶发育。依此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岩溶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形成岩溶陷落柱的基础是具有相对较大的可溶性岩层厚度和面积,动力条件是地下水的溶蚀,因地质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对含水层的补、径、排关系起控制作用,地质构造控制着岩溶陷落柱在空间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综合野外露头、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和测井资料对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岩溶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在石龙洞顶部识别出发育于古洞穴中的钟乳石;古岩溶风化壳被划分为基岩、弱风化层、强风化层、溶塌层和风化黏土层;发育两类岩溶角砾:一类是富含基质的碎屑支撑岩溶角砾,另一类是基质支撑岩溶角砾;而在石龙洞组下部3个四级层序的顶部颗粒滩中,发育典型的相控溶蚀充填特征,可以识别出基岩带、半解离带和混合充填带;且早期海底纤维状胶结物被溶蚀;悬垂状方解石胶结物和岩溶角砾的发育.研究结果表明:石龙洞组发育多期次的早成岩期岩溶作用.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岩溶带中的δ~(13)C为-3.7‰~-0.3‰,δ~(18)O为-10.6‰~-8.5‰,较非岩溶带中的碳氧同位素值偏负.在石龙洞组的每个四级层序顶部的高渗透层中,均受到淡水成岩作用的改造;横向上,在PSQ1-PSQ3时期,岩溶带只局限于丁寨剖面,在PSQ4时期,岩溶带广泛发育于整个台地,故在PSQ1-PSQ3时期,岩溶类型为海岛型;在PSQ4时期,岩溶类型为海岸型.在米兰科维奇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米兰科维奇旋回与四级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表明多期次发育的早期岩溶受到米兰科维奇旋回对四级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影响.本模式的建立对四川盆地周缘地区油气勘探的部署和岩溶发育模式的丰富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三江并流区剧烈的构造活动和强烈的河流侵蚀导致其高山峡谷中大型堵江滑坡频频发生,并且链生灾害剧烈,严重影响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堵江具有独特的天然形成条件以及鲜明的内外动力特征,通过对典型堵江滑坡的考察,建立青藏高原三江并流区堵江滑坡数据库,对认识堵江滑坡地质孕育特征在区域上的普遍性规律及孕灾条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19年实施的三江并流区堵江滑坡野外地质调查和滑坡地质成因分析,阶段性揭示了堵江滑坡的一般孕育规律:(1)三江并流区的缝合带和活动断裂不仅易使斜坡岩体发生蚀变,从而降低坡体结构的完整性、提高对风化作用的敏感性,还会产生剧烈的地震内动力作用诱发堵江滑坡的启动;(2)堵江滑坡具有发生在倾倒变形的逆倾斜坡上以及岸坡凹岸处的空间分异特性,在河流下切作用下高势能、大方量的滑体往河谷运动形成堵江;(3)河谷中的背斜构造在河流侵蚀过程中为两岸的逆倾或近直立岩层创造了倾倒变形的临空条件,加上背斜核部邻近斜坡岩体的挤压破碎性质,使斜坡结构更易发生深层变形破坏,造成堵江滑坡事件;(4)软弱炭质岩层化学风化在内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坡体结构的变形、破坏亦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基岩滑坡一旦发生堵江,其潜在的灾害链问题将十分严重,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借助高科技手段克服青藏高原滑坡灾害考察的诸多困难。本文通过揭示堵江滑坡孕育的一般规律,为堵江滑坡数据库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应对更严峻的青藏高原防灾减灾挑战。  相似文献   

13.
岩溶水的赋存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之一。为研究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储水构造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对汉中地区勉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地面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极度贫水山区,充分论证区内已知地质及物性资料,确立具有岩溶水找水前景的目标区域,开展高密度电法勘探综合研究工作。划分了岩性接触带和岩溶发育带的位置,圈定了可能的岩溶赋水空间,推断了地下水补给循环模式,为岩溶山区找水定井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工作成果表明:①岩溶储水构造的发育受构造活动强度、地层岩性差异和地形地势条件共同影响;②在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勘探研究时,应充分结合地质地貌条件,测线宜穿越构造或岩性界线布设;③对于向斜构造、岩性接触带和地形共同控制的岩溶储水构造,建议将钻井布设于向斜构造轴部、地势相对较低的可溶性碳酸盐岩一侧。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同类地区的岩溶储水构造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模糊层次综合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分析、论证了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影响程度,桂林西城区岩溶塌陷灾害严重且典型,其覆盖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自然因素是影响岩溶塌陷的基本因素,而地表水和工程活动的影响主要起加速和诱发作用,通过改变塌陷的基本条件而加速塌陷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城区模糊层次结构预测模型,模型包括了3个层次(目标层、条件层、因子层),6个条件(岩溶、覆盖层、构造、水文、模型包括了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内蒙准格尔旗东部地区,广布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岩溶较为发育,是我国北方岩溶水文地质特征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区内属中、低山及丘陵地貌类型。地下水埋藏深,富水性差,人、畜吃水困难,仅在局部地带岩溶水量丰富,水质较好,可做为开发矿区的供水水源。因此,研究该区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水的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以安塞油田南部地区为例, 利用该地区丰富的钻井与测井资料, 采用印模法恢复了该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控制作用。安塞南部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陡坡和支沟3 种古地貌单元: 河谷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地区, 河谷走向近东西向, 是由强烈的河谷下切作用形成的; 陡坡为高地与古河谷之间的过渡地带, 宽度为3. 0~9. 5km, 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陡坡区与缓坡区; 支沟对延长组地层的冲蚀及对陡坡的支解起重要作用, 使地层边缘发生破碎并形成坡咀。河道砂体及支沟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陡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而陡坡区内的有效构造圈闭或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是安塞油田南部油气富集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西斜坡区嫩一段泥岩盖层封闭特征,研究萨二、三油层地层水保存条件和侧向遮挡条件,阐述其油气藏形成与保存条件的作用,分析了油气在纵向和侧向上的保存条件,结果表明:西斜坡区嫩一段泥岩盖层具有中等至较好的封闭能力;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在纵向上只有保存在一般浓缩亚区才能阻止氧化和菌解作用的破坏;其油气侧向遮挡条件不发育,主要是一些低幅度的鼻状构造和面积较小的背斜圈闭,还有一些地层超覆,砂岩上倾尖灭和断层遮挡可为油气聚集提供侧向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18.
流澜河间地块岩溶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流澜河间地块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分析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钻孔揭露的岩溶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岩溶区:补给岩溶区、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不同区岩溶发育特征不同:补给岩溶区岩溶发育弱,主要形成岩溶裂隙,发育深度较小,一般〈40 m;补给径流岩溶区岩溶发育深度较大,一般〈100 m,以岩溶裂隙为主,偶见溶洞;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最为发育,溶洞规模大,岩溶发育深度一般〈50 m。从补给岩溶区到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发育特征受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19.
海孜煤矿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厚变化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海孜煤矿岩、煤层组合特征 ,总结了 7,8,9,1 0煤层的断层、层滑构造和煤厚变化情况 ,探讨了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构造变形对煤厚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7,8,9,1 0煤层等软弱层属于塑性层 ,而各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组合及构造变形又有较大区别 .在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7,8,9煤层以层滑构造发育为主 ,形成煤层急剧增厚变薄带 ,并见压剪和张剪性两种层间断层 ;1 0煤层以中小型剪切式断层为主 ,层滑构造发育程度次之 ,煤厚变化幅度较小 .断层和层滑构造又存在密不可分的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告成矿滑动构造下不同类型顶板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结合告成矿地质采矿条件,利用GMS软件对25采区上覆岩层信息数字化,经算法插值后生成三维地质模型,得到了滑动构造的产状特征。基于地质模型,通过岩层拉伸率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告成矿采空区不同类型顶板的裂隙带高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动构造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低于常规地质采矿条件下的;滑动构造带以较厚且易碎的特征赋存,煤层采出后主要以变形为主,不易发生断裂,不能形成由下至上贯通的导水裂隙,具有一定的隔水性;滑动构造条件下,在应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中导水裂隙带计算公式时,需考虑顶板岩层的力学性质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