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安娜  梁燕 《包装工程》2023,44(24):357-366, 397
目的 以可量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对黔东南苗绣中鸟图案的色彩特征和搭配关系进行探究和呈现,为苗族图案设计创新提供色彩规律借鉴,同时为民族色彩数据库的建立做准备。方法 运用中值滤波算法以及自适应纹理滤波算法对212张样本进行去噪平滑处理后,用K-Means聚类算法提取图像色彩,采用自动获取k值的方式确定色彩提取数量,以主色优先方式构建色彩网络模型。借助HSV色彩空间模型,以频数统计的方式从色相、饱和度、明度三个维度对不同绣法的色彩特征进行归纳。结论 研究结果以数据和图表形式表现苗绣中鸟纹的色彩搭配及规律情况,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苗绣鸟纹刺绣图案的色彩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师提供大量色彩搭配方案参考,提高设计师工作效率,对民族图案的再设计应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再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宁  杨勤  王建伟  陈洋  张晋 《包装工程》2020,41(10):248-254
目的为了解决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元素提取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提出一套基于眼动分析的设计元素提取方法。方法收集筛选出具有贵州苗族刺绣文化代表性的样本,运用眼动技术将人对苗族刺绣文化特征的感性认识量化,通过眼动数据和主观评价相结合,得出文化样本的提取对象,从形状、色彩、寓意三个方面提取设计元素并建立元素图谱,接着通过形状文法,对设计元素进行重组、演绎等再造表达,并将之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结果通过眼动数据分析,从贵州苗族刺绣中提取出该文化的设计元素,并用具体的设计案例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设计元素彰显民族地域特色,为产品赋予附加价值,提升产品的文化意蕴,同时为贵州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文创产品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43-353, 382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相似文献   

4.
王易声  兰芳 《包装工程》2023,44(22):400-408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理论,研究汉代建筑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为传统古建筑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拓宽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三分法理论为指导,将符形学、符义学、符用学研究引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基于符形学角度,提取汉代建筑的造型信息,分析各建筑的形制特征与构成关系,导出造型的感性抽象设计策略;基于符义学角度,解读汉代建筑遗存,深挖建筑文化,导出内容的直接引用设计策略;基于符用学角度,梳理汉代建筑的社会功用价值,导出设计的系列组合化策略。符号三维分析并行,探索传统造物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行性。结论 汉代建筑造型古拙,结构体系多样,是汉代人生活方式、造物观念的真实映射。应用莫里斯符号学分析汉代建筑内容,从符号三维角度导出文创设计策略,产出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汉代建筑文创产品,为传统古建的现代性转型拓宽提供研究思路,塑造文化新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晟博  高炳学 《包装工程》2022,43(18):283-292, 326
目的 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综合现有研究与应用成果,研究符号学理论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出三种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及其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策略。结论 能指与所指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用于文化符号解读、提取和应用;三元关系用于构建文创产品设计模型,三分法用于文化符号提取;语义、语构、语用、语境用于构建文物元素解读模型和地域文化解读模型。总结出符号学理论在挖掘文化外在表征与内在含义、为产品设计提供解析思路等方面研究较深入并发挥出较大的应用价值,但从能指与所指角度对提取形态符号的方法缺少详细研究,在基于文创产品设计模型进行文化元素编码时对用户因素考虑较少以及对文物元素解读模型的解读顺序不够明确,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苗族银饰解析与演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华亮  林丽  闫龙华  陈志昂 《包装工程》2018,39(14):221-226
目的通过设计符号学解析苗族银饰,建立苗族银饰元素素材库和知识库并将苗族银饰元素运用到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提升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方法运用设计符号学对苗族银饰从语义、语构、语用、语境4个维度进行解析,并从外延语义、内涵语义、构成法则、表现方式、认知习惯、审美标准、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角度归纳总结苗族银饰元素的素材和知识;根据问卷调查从素材中挑取合适的元素运用形状文法等设计手段对其进行设计开发。结论通过设计符号学对贵州苗族银饰的解析与整理,为设计师开发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知识,推进了苗族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中的发展,提升产品的内涵价值,促进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王颖 《包装工程》2023,44(10):395-405
目的 基于符号学理论,开展现代语境下壮锦产品的解读,提出壮锦文创产品新方法体系,创新壮锦文创IP转换途径,提升壮锦文创产品文化影响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方法 引入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为构建纹样数据库收集数据,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壮锦的深层内涵,并构建壮锦文创产品IP开发转化模式。结论 对壮锦的语义、语构、语用进行现代语境梳理剖析,并提出壮锦文创产品IP开发路径,应用时代性营销手段和方法实现壮锦文化资源到产业的转换,最终形成壮锦传统工艺—壮锦文创产品—壮锦文创IP升级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李淳  孙丰晓  焦阳  覃京燕 《包装工程》2021,42(20):188-195
目的 基于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以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为例研究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旨在探索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从而达到传承和推广地域文化的目的.方法 以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将语义学、语形学、语用学引入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流程,以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为例,具体分析"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设计开发、传播推广"4个阶段的设计要点.结论 在符号学视角下地域文创产品设计应从语义学角度解读并梳理地域文化符号内涵,聚焦设计主题;从语形学角度提取并凝练地域文化符号的形式特征,赋予产品认知价值;从语用学角度引导文创品牌的符号消费,传播地域文化,最终使文创产品设计充分满足受众对地域文化解读、认知与传播、消费的多元需求,形成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勇波  顾彦力 《包装工程》2018,39(24):323-327
目的 了解苗绣的历史渊源、图案内容、文化意蕴及艺术价值,重点掌握苗绣图案在婚庆用品上的运用方法。方法 首先从苗绣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4个方面概述了苗族刺绣艺术,接着研究了苗族的婚嫁习俗及主要的婚庆用品,并从神、形、意3方面总结了婚庆苗绣图案的特点并重点阐述了其在婚庆用品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结论 苗族婚嫁刺绣图案题材广泛、色彩艳丽、寓意吉祥,显现出了特有的活力和异质美,表达了苗族儿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尤其在婚庆产品的图案设计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婚嫁刺绣中的符号元素,传达了人们对新婚的美好祝福,使婚庆用品更具时尚性和民族性。通过研究苗绣艺术在婚庆用品的具体运用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可以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应用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苗族背带的历史文化、绣片内容、审美价值,来探索苗族背带文化对婴童产品设计的启示及设计原则。调查研究苗族背带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从工艺、纹样、色彩、构图方面探讨背带绣片的艺术价值;从政策倾向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婴童产品设计与背带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设计的角度,探索背带文化对婴童产品纹样、造型、色彩的设计启示;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基于背带文化的婴童产品创新设计的原则。研究发现苗族背带的艺术形式从图案、造型、色彩为婴童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路,是设计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谷梦恩  范伟  吴阳  刘勇奇 《包装工程》2023,44(18):258-264
目的 为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非遗资源,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提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湘西苗绣图形创新方案,从而促进湘西苗绣传统技艺的产业转型,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方法 分析湘西苗绣的典型图案,提取其核心元素特征,运用形状语法和风格迁移算法分别进行图形推演设计研究。结果 将数字化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作相结合,可以快速衍生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的创新纹理图形。结论 将数字化技术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新再设计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苗绣图案的自我更新,又提高了图案设计的创作效率。从而拓展湘西苗绣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媒介,提高当地苗绣文创产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屹  刘青青 《包装工程》2023,44(18):376-384
目的 研究符号学在壮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实际运用,丰富壮绣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设计方法。方法 以O.V.S架构为理论基础,进行符号学设计方法推演。通过壮绣图案纹样、象征寓意等方面的元素挖掘,对壮绣的文化符号构成进行分类和提取,构建壮绣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通过O.V.S架构设计方法重组壮绣纹样造型元素,进行壮绣符号的编码和替换,运用微调、增删、缩放、旋转等方式进行造型演变,完成壮绣文创产品设计模型的表达。结果 运用符号学的观点与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挖掘壮绣的文化内涵,为壮绣文化的造型设计转换提供思路。结论 O.V.S架构设计方法能够对两个不同的设计对象进行单位替换,从而产出新的物体造型。将O.V.S架构设计方法与壮绣文化相结合,能够完成壮绣文化的创新性造型演变,拓宽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与思维。  相似文献   

13.
黄伟 《包装工程》2023,44(14):270-276
目的 为了弘扬乳源县的瑶族传统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使瑶绣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播,提出把形状文法应用在乳源瑶绣纹样的创新设计之中。采用该方法设计的创新图案,不仅能保留瑶绣的元素特征,还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瑶绣创新图案与产品设计相结合,使产品具有更强的文化特征,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提高乳源县瑶族人民的经济收入。方法 选取乳源瑶绣典型纹样进行构图分析,并拆分成一系列基本元素;对基本元素进行重构获得基础创新图案。再利用形状文法使基础创新图案衍生出一系列的单元创新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创新配色,应用在产品设计之中。结论 以传统瑶绣纹样为基础,利用形状文法进行创新设计,可以获得优秀的瑶绣创新设计方案。把这些图案应用在不同产品上,就能形成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产品,提升其文化内涵;为传统乳源瑶绣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贵州苗族服饰艺术特色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苗族服饰艺术特色中的装饰图案式样、佩戴的饰品样式、制作工艺流程等要素,探讨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从而总结出将苗族服饰艺术运用到家具中的设计方法.结论 基于苗族服饰艺术特色,探讨并实践了三个家具设计方案:一是将苗族服饰的装饰图案和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二是基于苗族服饰蜡染材料的设计;三是从苗族银饰装饰中提取元素的设计应用.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苗族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研究其艺术特色并进行设计实践探讨,既是对苗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丰富家具创新设计的视觉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符号演化的木制民居装饰构件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  吕健  谢庆生 《包装工程》2018,39(6):212-218
目的使苗侗民族文化元素更好融入现代木制民居设计和木制民居装饰构件设计过程。方法提出基于形状文法与可拓学基元表征的符号演化方法,以可拓学基元为表征模型,对传统苗侗木制民居中的符号进行可拓基元解构。在经典形状文法基础上,结合可拓基元表征,构建图案创意配置过程模型,实现苗侗民族纹样的形态演化与文化传承。结论围绕新农村室内设计高度民族化以及个性化发展的整体构思,详细分析了苗侗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结构特征、装饰风格及其他艺术特色、表现手法、造型特点等。以木制民居装饰构件为例,对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并应用于黔东南木制民居的个性化定制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文化灵魂,人文化、民族化特质的房屋建筑。对苗侗木质民居的文化传承及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卉  卫芳 《包装工程》2019,40(8):86-90
目的从保护与传承扬州传统手工艺的角度出发,研究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创新及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方法。方法梳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扬州刺绣的艺术特色,并从平面及立体两个角度探讨其现代化创新手法。从装饰形式、色彩搭配、构建形式等方面,剖析现代首饰包装盒设计作品案例。结论将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艺术特色融入到现代产品中是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具体设计时应选取扬州刺绣手工艺中最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元素,经过提炼和重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既有民族风韵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时尚产品,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保护与时尚化传承以及现代首饰包装盒个性化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羌绣纹样在现代设计活动中的视觉表现形式单一,其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受众传播有效的文化信息。针对现有研究局限,提出基于图像学理论探讨其在动态海报设计中的设计思路。方法 在分析羌绣纹样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羌绣纹样的视觉传播应借助动态海报的发展优势,以图像学理论为指导归纳出动态海报的设计原则并建立设计流程。结果 从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框架出发,构建羌绣纹样的图像学解读、提取及转化模型来指导设计应用,将提取出的图形元素按主题分类,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形状文法的演变规则,应用于海报图形元素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以进行羌绣纹样主题动态海报设计。结论 基于图像学理论的三个层面,提炼出羌绣纹样的“形”和“意”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创新性地提出依托动态海报这个载体,使得羌绣纹样向受众传达的设计内涵更加丰富,在传播和传承羌绣非遗、建设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有利于羌绣纹样借助动态海报的技术手段以更加形象的、生动的、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