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普立窑和机立窑在生产过程中,均常见一处底火层与另一处底火层不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即一处底火层位置高于或低于另一处底火层位置,俗称“偏火”。在普立窑调整偏火操作上积累的“一压二引三返火”、“一挤二引三补火”等经验,对调整普立窑的偏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普立窑改造为机立窑或新建的机  相似文献   

2.
水泥熟料生产的整个热过程都是靠消耗燃煤来进行的。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与耗煤的关系极大,同时也能稳定熟料质量,因此,要节约煤耗,首先就要稳定热工制度。就机立窑看火现场来说,就是稳定底火。一般来说,底火稳定了,整个机立窑的热工制度也就稳定了。  相似文献   

3.
机立窑卸料装置的结构对卸料均衡性的影响及对策徐斌四川自贡市水泥厂(643010)机立窑实现优质高产必须要有稳定的热工制度,确保立窑底火的四个要素:即温度、厚度、高度和均匀完整性处于正常的状态。底火的均匀完整性,实际上就是指立窑是否偏火和偏火的程度,垮...  相似文献   

4.
1前言我厂为立窑生产厂家,有四条Φ3m×10m机立窑生产线。近年来,单窑时产一直在8.5t左右,出窑熟料烧失量也常常超过1.0%,窑工普遍反映,物料上火太慢,不能大风大料煅烧,加料稍大,底火就拉深,无法使立窑达到高产,且底火难以稳定,容易偏火。由于物料上火过慢,偏火部位底火极难纠正,比如在偏火时,用小风养火,但不停止卸料时,因用风量减少,物料燃烧速度变得更慢,底火更是拉深,经常出现深粘边,结大块在喇叭口以下,处理起来相当困难,有时甚至出现烧熔铁砖的现象,卸红料也是常有的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燃…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实现立窑闭门操作的关键,就是设法稳定立窑内热工制度,有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从控制窑内底火入手,利用微机自动调节入窑的腰风量,改变窑内各方位的燃料燃烧速度,及时纠正窑内偏火和调节底火位置,从而控制热工制度稳定,实现立窑的闭门操作。  相似文献   

6.
1前言机立窑生产过程中,采用晶种烟烧技术,生料易烧性得以显著改善,物料透气性好,上火速度相应加快且均匀稳定,窑内通风阻力相应降低,中部通风良好,烧成反应能力强;坚持暗火操作连续稳定进卸料,可大大减少炼边、结圈、偏火等异常窑况的发生。因此,该技术推广应用以来,在促进机立窑增产、提高熟料质量。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效果。但是,采用晶种烟烧技术后底火层变脆,如果在生产操作和相应的工艺配套措施上,不适应该技术的工况要求,将会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如:卸料速度过快易拉断底火层,形成料块架空,导致塌窑抽…  相似文献   

7.
吴华 《水泥工程》2000,(1):23-25
1概述我集团采用粉煤灰部分代替粘土配料和作混合材,即“双掺”法生产硅酸盐水泥。由于粉煤灰硅低铝高,用其配制的生料液相量相对较大,因此原生产中采用石膏、萤石复合矿化剂配料时,立窑烟烧上火速度较慢、底火厚实、粘度大,经常出现炼边、结圈、结瘤和底火拉深等不正常现象。此外,立窑卸料较为困难,塔尖磨损快;出窑熟料中密实死烧块、还原料多,且出窑熟料温度较高,熟料活性较差,严重影响水泥质量。针对此现象,我们曾尝试用熟料作晶种配料,但由于熟料品质表现出相对不稳定性,易引发立窑锻烧热工制度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  相似文献   

8.
1 引言 一般而言,与回转窑相比,立窑生产的熟料质量不稳定,水泥标号较低,并易产生“黄粉”、偏火、底火过深等不正常煅烧状况。故近十年来,立窑技术改造和革新不断,其中立窑的腰风技术其纠正立窑“偏火”之功能已日益受到重视。但腰风技术除纠正偏火之功能外,对水泥熟料的质量有何其它直接或间接影  相似文献   

9.
颜廷富 《四川水泥》1996,(6):39-39,44
29 什么是底火上升速度? 答:底火上升速度.目前尚无定义。通常可以按下述两种解释和认识。 (1)底火上升速度.就是物料反应速度。即物料在立窑内完成预热以后,在高温状态下,完成水泥熟料烧成所需时间。这个时间耗用越短,则底火上升速度越快,窑的产质量越高。 (2)底火上升速度,就是高温带向上“移动”的速度。这在立窑停止卸料,“返火”时比较容易直观地理解。由于我国立窑水泥厂大都改为机立窑,上述“向上移动”的速度已基本与物料下沉速腰平衡,所以,平时是“看”不到底火在不停地上升的。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 众所周知,机立窑看火操作全过程中,无论是统一操作方法、提高看火工操作技术水平、坚持暗火连续煅烧操作、提高产质量、降低能耗、稳定热工制度、促进良性循环等都是围绕稳定“底火”开展一系列工作的。 但是,笔者在国内部分机立窑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时,发现实际生产中接触最多、谈论最多的“底火”一词,却缺乏全面认识、深刻了解。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