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厦门市某电力暗挖通道上跨厦门地铁3号线区间隧道为例,采用Midas GTS NX对新建暗挖通道开挖施工上跨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建立三维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模型,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分析了下伏地铁区间隧道的变形,并对上跨通道方案及施工控制安全措施的制定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暗挖隧道穿越建筑物群的地表沉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深圳地铁2号线某区间暗挖隧道穿越建筑物群的工程实例,分别用PECK公式法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可为地铁建设同类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铁10号线安德门站~小行站区间下穿运营地铁1号线南延线,10号线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暗挖施工,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了隧道施工对运营地铁区间的沉降影响,结合施工技术水平和地铁运营安全,提出了安全保护措施,最终在满足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下,暗挖隧道得以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浅埋暗挖大跨度变截面隧道开挖变形问题,以西安地铁6号线隧道区间段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基于浅埋暗挖原理施工的大跨度变截面隧道土层的开挖变形规律,通过对隧道区间段两种施工开挖方法的比选,确定了中洞台阶法的施工方法,并优化了施工参数,为浅埋暗挖大跨度变截面隧道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站浅埋暗挖大跨隧道施工中的施工力学原理对浅埋大跨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了地铁车站浅埋暗挖大跨隧道施工中地层变形机理及分部开挖位移控制分析方法.利用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分析了地层预加固机理,以国内常用的管棚预加固技术为例,提出了利用混合物理论中体积分数概念来定量分析加固效果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跨隧道临时初期支护拆除、二次衬砌施工过程荷载转移原理、施工控制技术及数值分析方法.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应用实例.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浅埋暗挖大跨隧道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地铁暗挖隧道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地段,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其施工质量的控制,确保城市地铁暗挖隧道施工任务安全高效的实施,本文主要根据大连地铁二号线革镇堡站-后革站区间隧道的建设,介绍城市地铁暗挖区间在埋深浅条件下穿越河道的施工技术及措施,对暗挖隧道在特殊条件下控制地表沉降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大城市都开始修建城市地铁,城市地铁暗挖隧道临近建筑物的近接施工问题越来越多,为保证工程的安全建设,必须分析预测近接施工对既有建筑物和地铁暗挖隧道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地铁六号线如意坊站站后渡线区间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类比法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作了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成都轨道交通8号线区间暗挖下穿成都轨道交通7号线既有线为工程背景,对暗挖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线地铁线路控制措施不断优化,配合暗挖隧道注浆加固和严密监测沉降数据,通过对监测数值分析探索出一套安全可靠的近距离下穿既有线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杨成 《低温建筑技术》2017,39(6):115-118
文中既从理论研究、数值分析、现场实测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结构影响研究现状,又总结了国内上跨地铁区间基坑土体加固方法。以广州地铁六号线某地铁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其上部基坑施工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上跨地铁区间的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地铁隧道上方土体卸载作用,地铁区间隧道产生较大的隆起变形和较大的内力变化;(2)采用土体加固和优化基坑开挖工序等方法可以将地铁隧道的变形和内力变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在建西安地铁4号线雁南四路站—大唐芙蓉园站存车区间暗挖隧道为非对称断面的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其中大断面隧道跨度超过12m,施工难度大、风险高。结合雁南四路站—大唐芙蓉园站存车区间工程施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非对称断面小净距黄土隧道采用三台阶、C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地层的变位以及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形态;基于数值模拟分析推荐并实施双侧壁导坑法隧道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某地铁暗挖区间为浅埋、大跨、动载以及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修建的群洞,施工条件困难。本文详细阐述了群洞施工的机械化施工工艺及减少群洞效应的相关技术措施,为城市地铁大跨度群洞隧道暗挖隧道提供了宝贵经验,拓展丰富了矿山法施工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地铁小竖井转横通道施工大跨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狭小场地施工大跨暗挖隧道是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而小竖井施工浅埋暗挖大跨隧道的安全控制是狭小场地修建城市地铁的关键技术,在施工时容易发生横通道坍塌或引起地表过大沉降及周围建筑的破坏。本文以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六号线换乘站区庄站南端浅埋暗挖大跨隧道施工为背景,介绍竖井横通道内利用桩梁体系转向施工及狭小场地施工地铁浅埋暗挖大跨隧道的关键技术。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超前小导管、超前管棚等预加固措施进行论证,并对小竖井施工大跨隧道过程进行三维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开挖到横通道顶标高后在竖井四个角增设一榀竖向格栅,加固横通道马头门、采用超前小导管对通道进行预支护,有效地保证了支护结构安全和隧道围岩稳定;在竖井转入横通道后采用桩梁体系成功地解决了因上部荷载过大引起的横通道稳定问题,并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13.
新建北京地铁15号线暗挖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近距离侧穿既有地铁13号线高架区间桥桩。结合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穿越既有线桥桩位置关系及区间风井、风道、暗挖大断面隧道施工步序,采取了地面深孔注浆加固桥桩所在区域土体,对施工影响的桥跨下放置满堂红支架进行预支顶,临近既有线的区间风井及风道采用深孔注浆止水,单洞双线大断面隧道采用洞内全断面注浆加固等风险控制措施。通过数值分析、施工监控量测,在保证地铁13号线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临近既有线的区间风井、风道及暗挖大断面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线桥桩的施工,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地铁建设的发展,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或建筑物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文章以成都轨道交通7号线崔家店站-万年场站区间工程情况为背景,运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实际工程中盾构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对比在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出入场线暗挖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暗挖隧道周边位移的变化规律。基于软件分析指出暗挖隧道应重点关注和监控的部分,并提出防止沉降量增大的有效加固方式,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青岛市某地铁线路中下穿既有铁路线的某一段区间隧道施工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不同地层加固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为软弱地层或较差地质条件下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国宝 《山西建筑》2011,37(29):146-147
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角门西站下穿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对穿越既有断面的浅埋暗挖隧道断面形式进行了比选,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合适断面形式下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地铁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并以数值分析和现场实测手段对辅助措施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深圳地铁10号线福田口岸站—福民站区间盾构始发段施工工程为依托,研究设计袖阀管注浆加固方案下,新建地铁隧道在盾构始发处正交上跨穿越既有地铁线路施工的力学行为。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设计方案下,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管片受力影响有限;新建隧道开挖后的土体卸载作用会引起下方既有隧道产生轻微隆起;在设计方案下进行上跨施工,可以保证既有地铁隧道的受力和变形满足安全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依托某地铁暗挖区间工程,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建模的方式,建立了侧向水源补给条件下的人工暗挖隧道模型,分析侧向水源补给对隧道周围土体孔隙水压力、地表变形、支护结构收敛和围岩塑性区四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侧向水源补给与隧道距离相同时,水源深度对隧道稳定性影响不大。而当侧向水源补给距离隧道越近时,开挖过程中隧道稳定性越差。提出采用使补给水源远离隧道的方法,保证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为之后侧向水源补给条件下人工暗挖隧道稳定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唐汐 《建筑结构》2023,(9):141-146+152
以北京地铁12号线大蓟区间下穿13号线高架区间为背景,在风险保护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暗挖地铁隧道下穿地铁高架区间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对比分析了不加固、仅洞外加固、洞外加固+桥桩底部加固三种工况下13号线高架区间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差异沉降变化特征,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穿越施工显著影响范围约为4倍暗挖地铁隧道跨度;双线间既有结构受叠加施工影响大于双线外结构,是施工监测的关键位置;后施工隧道两侧承台差异沉降大于先施工隧道两侧承台差异沉降;现场监测结果反映了合理的暗挖隧道设计和洞内外风险控制措施是既有地铁线路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厦门地铁一号线诚毅广场站至软件园站区间浅埋暗挖施工情况为例,分析了施工难点,提出了浅埋暗挖隧道下穿西亭隧道的应对措施,且施工期间,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对施工措施进行了动态调整,最终浅埋暗挖隧道顺利通过西亭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