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行工程保险和担保是现代工程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建立我国的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既是健全建筑市场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用经验,为我所用,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2.
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的意义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的意义与作用主要是分散、转移建设工程各方当事人所承受的风险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 ,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风险产生所带来的损失。具体表现为 :一、对工程建设各方起保障作用 ,使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能对工程事故进行及时、合理的赔偿 ,避免由于工程事故或一方违约而导致企业倒闭和建筑市场的波动 ,使业主和承包商的利益得以保障。二、对建筑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有力的控制 ,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参加保险或购买保函的工程 ,由于发生事故或一方违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由…  相似文献   

3.
李建平 《山西建筑》2009,35(11):196-197
介绍了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种类及与工程保险、工程监理的不同,剖析了推行工程担保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推动工程担保市场的有序发展,从而促进建筑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行工程保险与工程保证担保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年代初 ,正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 ,为了引进外资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国民经济建设 ,工程保险和工程保证担保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被引入我国。目前 ,只有少数几个城市 ,个别工程进行工程保险(如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地铁 ) ,对于工程保证担保基本未予开展 ,作为分散、转移建设工程各方当事人风险的管理手段 ,远未充分利用。近年来 ,为研究和建立工程保险与工程保证担保制度 ,建设部曾组织与委托召开了几次有关建立建设工程保险制度的研讨会。在此基础上 ,对国内外建设体制及建设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调查研究。并于1…  相似文献   

5.
《建设监理》2002,(6):64
工程保证担保和工程保险都是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的重要手段。在发达国家,建设市场主体各方如果没有取得相应的工程保证担保,或没有购买相应的工程保险,几乎无法获得一厂程合同。无论是工程保证担保,还是工程保险,都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对于被保证人的综合能力都要进行全……  相似文献   

6.
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工程担保对于规范和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减少和降低工程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系统分析国外工程担保品种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工程担保制度的建议,为我国制定工程担保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选择工程担保制度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左建平 《山西建筑》2008,34(7):265-266
详细地介绍了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含义,阐述了工程担保和保险在建筑工程风险控制中的运用,结合基地建筑工程风险控制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工程风险控制管理的原因和措施,以搞好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对象、风险承担方式、风险的控制方、对工程风险的预期、风险保费的计算以及工程风险合同的性质等方面对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工程担保和工程风险在工程风险控制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筑》2009,(16):58-58
工程保证担保和工程保险都是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的重要手段。在发达国家,建设市场主体各方如果没有取得相应的工程保证担保,或没有购买相应的工程保险,几乎无法获得工程合同。  相似文献   

10.
《建筑》2017,(3)
<正>1月16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保险与担保分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同意设立工程保险与担保分会的批复》,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曾宪新与吴涛一起揭牌,宣告建设行业工程保险与担保领域的社会组织正式成立。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保险与担保分会工作办法》和《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保险与担保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建文 《建筑》2000,(3):26-27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起步较晚。到八十年代初 ,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才由国外引入。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经济建设 ,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之一被引入我国。目前 ,我国进行工程保险的 ,主要是一些利用外资和合资的工程建设项目 ,以及部分重点市政工程。工程担保在国内投资的项目上基本上未予开展。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作为市场经济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中还远未广泛应用。由于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已成为国际上工程交易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为与…  相似文献   

12.
建设部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引入工程担保机制,增加合同履行的责任主体,根据企业实力和信誉的不同实行有差别的担保,用市场手段加大违约失信的成本和惩戒力度,将使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更加规范透明,会有利于转变建筑市场监管方式,有利于促进建筑市场优胜劣汰,有利于推动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不久之前召开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建设部汪光焘部长也提出要逐步推行工程担保与保险,引导市场主体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建设行业下一步如何推行工程担保之路已清晰可见。在此次发布的《通知》中有三大关键点值得关注,即建设部制订了工程担保工作推进时间表,要求地区统一工程担保合同,另外,通过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担保费率差别化制度来真正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5)
工程保证担保制度是利用信用机制来规范建筑市场,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有效调节机制,推动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工程保证担保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工程风险管理中的保险和担保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是当前我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的一项基本制度。本文基于对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风险转移手段—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在风险承担和应用现状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系统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浅析工程担保制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工程担保的概念,从确保工程质量、规范建筑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发展保函业务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工程担保的现状,提出了在我国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工程担保作为一种信用工具被广泛运用于工程建设承发包中。不但规避了合同履约失败的风险,有效的保障了合同履行。而且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减轻建筑市场波动对相关行业造成的冲击.有利于减少承包商违约,增强债务人的履约能力。本文从中国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工程担保制度的作用方面浅析了对工程担保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对建立和完善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朝富 《建筑》2003,(4):36-37
对于当前工程建设,推行工程风险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建筑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推行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必须通过改革工程招投标方法和工程管理机制,培育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市场,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实行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一、推行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为核心的工程风险管理是健康工程市场管理的必要条件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从合同法律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种补偿机制,其中担保主要是对人为责任的补偿,而保险则是对非人为或非故意人为责任的补偿,它们在工程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包括:1、工程担保形式包括投…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以设计责任保险为突破口 ,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 ,在全国率先试行建设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制度 ,改革工程建设体制 ,现已初步建立工程保险和担保体系基本框架。深圳市针对目前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模式混淆政府职责、业主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市场管理手段单薄、监理单位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等弊端 ,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以设计责任保险为突破口 ,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经过近两年的调研 ,深圳市与中保公司深圳分公司合作 ,以工程设计保险为突破口 ,从今年 8月 1日起 ,在全国率先试行建设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制度。考…  相似文献   

19.
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正处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时期,引入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势在必行。分析了我国目前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并初步探讨了在我国推行担保制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承包商所面对的主要风险,论述了工程担保机制对承包商规避工程管理风险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为了更好地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必须实施同为国际惯例的工程担保机制。最后对推行工程担保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