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前后子宫肌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变化。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118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应用子宫肌瘤症状和生命质量(UFS-QOL)调查表评价其术前及术后生命质量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观察子宫及肌瘤大小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肌瘤及子宫体积平均分别缩小49.6%和45.2%。栓塞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生命质量各因子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6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接近80%患者肯定或很可能再次选择UAE治疗子宫肌瘤。结论行UAE治疗子宫肌瘤,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UAE)对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其中肌瘤多发36例,单发9例;肌瘤位于肌层41例(其中5例伴有子宫腺肌症,2例伴有黏膜下肌瘤);位于黏膜下4例。子宫肌瘤的诊断经影像学检查和妇科检查确定。术后超声、化验检查观察瘤体及激素水平和血红蛋白变化。结果45例患者91支子宫动脉(1例左侧为双子宫动脉)插管成功87支,成功率95.6%。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6个月肿瘤体积平均缩小69.3%,3例子宫肌瘤消失。贫血病例,血红蛋白升至正常。主要不良反应为下腹部疼痛和低热。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术前、术后影像学动态变化,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通过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栓塞前后行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MR平扫加增强,以及栓塞后CT平扫检查,了解子宫及肌瘤影像学征象的动态变化。追踪时间3~16个月,平均(10.0±3.5)个月。结果术前41例彩超显示肌瘤血流丰富,术后第1天肌瘤和正常肌层血流消失,第7天肌瘤血流仍消失但正常子宫肌层血流开始出现;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恢复正常而肌瘤内仍无血流。4例术后第7天开始肌瘤内有血流信号,至术后12个月肌瘤内仍有血供。45例CT平扫发现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均有碘油沉积,以肌瘤明显,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碘油逐渐流失,而肌瘤内仍有碘油沉积。45例术前MRI 肌瘤及子宫肌层均有明显强化,术后3个月MRI 复查39例肌层有强化而肌瘤无强化改变;另6例术后肌瘤仍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患者术后肌瘤脱落,病理证实为坏死组织。术前、术后肌瘤体积变化的监测,MRI 与彩超测量结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血管床出现选择性栓塞导致肌瘤坏死,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其动态影像学监测随访,以彩超为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在MR导航定位和靶区焦域温度监控下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西门子1.5TAvantoTIMMR导航和温度监控JM HIFU进行HIFU治疗52例子宫肌瘤共61个肌瘤。肌瘤大小(6.1±2.1)cm,其中浆膜下10枚、肌壁间46枚和黏膜下5枚。治疗前、后采用增强扫描MRI检查,测量肌瘤体积、消融坏死区域大小占肌瘤体积的比率,并记录治疗时间和超声释放剂量。治疗后3个月MRI检查观察肌瘤的缩小情况;同时观察和评估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变化进行评分。结果MR导航HIFU(MRgHIFU)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肌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13.3±87.7)cm3和(58.1±45.0)cm3,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8.7±16.4)%(P<0.05);每个肌瘤被消融区域占整个肌瘤体积平均为(78.8±18.8)%(51%~100%);聚焦超声治疗时间(19.8±8.8)min,治疗所用的超声热剂量为(7.1±6.7)焦耳/mm3。患者症状平均总分治疗前、后从(24.7±4.8)下降至(16.7±3.2)分(P<0.05),除1例术中出现腹壁皮下轻度烫伤,余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事件。结论MRgHIFU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无创治疗方法,而且单次热消融可达到肌瘤大部分甚至完全凝固性坏死,并使其短期内缩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引导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类固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应用经椎间孔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术(TFESI )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79例,病程8周~22年,平均3.6个月。采用11点疼痛评分(VSA)和5点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疼痛评估。结果穿刺点距棘突正中线3.8~8.0cm,穿刺成功率100%。TFESI 术前,79例VAS评分3.5~9.5分,平均6.5分。6个月随访,VAS评分0~9.5分,平均3.8分;其中疗效优45.5%,良35.4%,无效18.9%,有效率80.9%。12个月随访,VAS评分0~9.5分,平均4.1分;其中优45.5%,良32.9%,无效21.4%,有效率78.4%。术中血管内穿刺7例,术后15min内,发生头痛2例,血压升高、血压降低各1例;术后24h内腰腿痛加剧4例;术后1周发生皮疹1例,月经紊乱1例;以上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处理后好转。未发生穿破硬脊膜、硬膜下注射、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FESI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坐骨神经痛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葡聚糖(Dextran)微球与PVA颗粒两种不同栓塞剂经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直径3~12cm。症状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伴有痛经、下腹坠胀、尿路刺激症状及里急后重等。随机分成两组行UAE术,每组20例。一组用PVA颗粒(355~500μm)作栓塞剂,另一组用葡聚糖微球(Sephadex,G-50,100~300μm)作栓塞剂。术后予止痛、抗感染及补液对症处理。记录患者住院天数、栓塞后综合征(尤其是疼痛反应)、随访资料,并相互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疼痛无明显差异。均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9个月,随访6个月时PVA组和葡聚糖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分别缩小53.4%、55%和48.6%、4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葡聚糖微球栓塞剂与PVA颗粒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无差异。前者价格低廉,制备简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技术在髂股静脉陈旧性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髂股静脉陈旧性血栓的患者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并术后随访。结果30例获得临床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3.8%,放置支架29枚。术后疗效评估:Ⅰ级4例(12.5%),Ⅱ级16例(50.0%),Ⅲ级10例(31.3%),Ⅳ级2例(6.3%)。出院后平均随访(13.0±6.8)个月,随访29例,失访3例。疗效评估Ⅰ级3例(10.3%),Ⅱ级14例(48.3%),Ⅲ级12例(41.4%)。结论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陈旧性髂股静脉血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具有微创、安全、见效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穴TACE,A组雪,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穴S-TACE,B组雪,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穴RFA雪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穴PEI雪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前瞻性研究葡聚糖微球经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患者用葡聚糖微球(Sephadex, G 50, 100 ~ 300 μm)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海藻酸钠微球(KMG, 直径500 ~ 700 μm)栓塞。观察两组患者在栓塞术前后月经量、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两组插管栓塞成功率100%, 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 两组患者月经量减少,子宫及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性激素无明显变化。上述各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葡聚糖微球栓塞组费用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葡聚糖微球栓塞剂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有效和安全的。而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碘油平阳霉素乳剂和聚乙烯醇颗粒(PVA)栓塞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73例经碘油平阳霉素乳剂或PVA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的资料,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其中A组(29例)采用碘油平阳霉素乳剂作为栓塞剂,B组(44例)采用PVA(直径300~700μm)作为栓塞剂,观察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及性激素变化情况。结果A、B两组插管栓塞成功率100%,术后子宫及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栓塞前后性激素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碘油平阳霉素乳剂与PVA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有效的栓塞材料,但平阳霉素是化疗药物,为避免近、远期的潜在并发症,使用PVA作为栓塞剂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