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结果,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54.27±76.31)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支架放置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6.4%。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3例随访6~26(13.5±7.3)个月(随访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3.7%±17.3%。4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血压计袖带辅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以降低并发症,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7年7月—2011年12月进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并溶栓治疗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54例,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在患肢扎血压计袖带,至液体输完后松开;对照组52例,只作患肢尿激酶静脉输液。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实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采用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辅助溶栓的方法效果明显、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孝运  段鹏飞  倪才方 《工业加热》2018,(12):1140-1143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血栓清除后发现髂静脉狭窄/闭塞是否植入支架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或AngioJet机械吸栓清除血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闭塞,其中32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支架组),28例未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近期溶栓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前下肢消肿率,中期深静脉通畅率、DVT复发率、髂静脉闭塞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调查量表(CIVIQ)评分[3]及临床表现、病因、解剖和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组与对照组溶栓时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率、出院前下肢消肿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20.4±7.8)个月, 支架组中期深静脉通畅率、DVT复发率、髂静脉闭塞率、CIVIQ评分、CEAP分级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清除后同期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对提高急性下肢DVT伴髂静脉狭窄/闭塞患者近中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蒋忠铭  徐清华 《工业加热》2010,(12):944-946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小隐静脉放置溶栓导管于深静脉血栓段内,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结果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中央型8例,混合型6例。溶栓后主干再通,侧支血管增多10例,血栓溶解率71.4%;12例疼痛缓解,肿胀消退,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患者肿胀明显减轻,能进行家务劳动。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手术结合介入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结合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DVT患者共42条肢体的方法和效果,其中髂股静脉主干陈旧性铸型血栓8例,髂总静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继发新鲜血栓25例,单侧新鲜血栓5例,滤器置入后继发下腔静脉及双下肢新鲜血栓2例。主要使用患肢股静脉切开,介入下取栓并结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结果40例患者下腔静脉及深静脉全部开通。其中髂静脉支架置入19例;球囊扩张14例;人工血管置换股静脉1例。平均随访10个月,全部患者患肢症状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或造影示患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手术结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56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采用经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闭塞/狭窄段或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远期通畅率。结果 256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中232例(90.6%)血栓完全溶解,24例(9.4%)部分溶解,治疗前后患肢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分别为(7.12±2.15) cm、(4.57±2.81) cm。206例髂静脉重建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46例,球囊扩张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160例;平均随访15个月(9~24个月),单纯球囊扩张患者失访3例,出现髂静脉闭塞26例(60.5%),血栓后综合征(PTS)21例(48.8%),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患者失访11例,支架狭窄/闭塞13例(8.7%),PTS 15例(10.1%),两组闭塞/狭窄、P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介入性溶栓治疗33例下肢DVT患者,其中10例患者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溶栓抗凝治疗。23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和同期患侧股髂静脉开通术。结果随访33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3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溶解,10例部分溶解。结论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入路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髂-股静脉血栓(I?蛳 FVT) 的疗效。方法 对28例I?蛳 FVT患者从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改行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辅以导丝碎栓、导管抽吸、球囊导管顺次扩张;髂静脉流出道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 28例急性及亚急性I?蛳 FVT患者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全部成功置管,溶栓导管侧孔段位于髂静脉至腘静脉间;7例取得明显的疗效, 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 疼痛消失, 肢体松软, 活动恢复正常; 17例患肢肿胀减轻,患肢活动度接近正常,造影血流大部分恢复,好转出院; 4 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 ~ 24个月,平均14.6 个月,静脉通畅无陈旧血栓18例,有陈旧血栓、静脉腔 > 70%者5例,复发2例,静脉血栓后遗症3例。随访病例中,无下腔静脉阻塞、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小隐静脉入路留置溶栓导管辅助介入血栓清除的技术治疗I?蛳 FVT, 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创伤小,临床可予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 78例造影诊断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3例)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B组(45例)导管置于血栓内,先抽吸部分血栓,再置入溶栓导管,滴注尿激酶。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总体有效率A组87.9%,B组100%;大腿消肿率A组(52.9 ± 23.6)%,B组(65.1 ± 14.2)%;小腿消肿率A组(66.0 ±21.4)%,B组(72.5 ± 10.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治疗时间长于B组,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也多于B组;A组15例治疗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B组34例。随访半年,A组6例复发,B组无复发。结论 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栓清除率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患健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4.5±0.6) cm下降至术后(1.0±0.4) cm(P<0.05)。尿激酶平均剂量(18.4±3.1)万U ,平均溶栓时间(4.2±0.7) h。19例DVT完全清除(>90%),2例大部分清除(50%~90%),1例部分清除(<50%)。术后6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血红蛋白尿,经补液水化后当日缓解,无肺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上矢状窦前1/3机械取栓、碎栓后留置微导管溶栓,24 h泵入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维持3 ~ 7 d。结果 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脑出血增加自动出院。结论 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可尽快开通静脉窦,恢复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降低静脉高压性脑出血发生率,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4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9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 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6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病稃较长的患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倡导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重要性,比较经右锁骨下静脉(TSCV)和右颈内静脉(TIJV)两种途径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技术特点.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1年6月间共完成中心静脉通道植入术348例次,其中经右锁骨下静脉270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78例次;导管留置时间13~75d,平均23d.结果 TSCV组270次,268次成功,成功率99%.操作中和留置期间1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气胸2例,误留入锁骨下动脉1例,留置管阻塞3例,留置管进入右颈内静脉引起输液异常3例.穿刺口感染2例.TIJV组78次75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静脉畸形(VM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血管畸形,对于这类病变的认识还存在争议。为了促进临床VMs诊断和治疗进一步规范,来自国内VMs诊断和治疗专家,针对VMs病因、病理生理、流行病学、分类与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阐述,达成了初步共识意见。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最为安全、有效的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 047例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肿瘤患儿,其中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436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61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近、远期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21.2%(98/463):近期并发症 32例(导管末端位置异常10例,穿刺处机械性静脉炎17例,局部皮下血肿5例);远期并发症66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导管移位滑脱 16例,导管渗漏断裂5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5.6%(34/611):近期并发症13例(血肿3例,误穿动脉9例,夹闭综合征1例);远期并发症21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3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3例,导管或泵体破裂渗漏3例,导管与血管壁粘连取出困难2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 TIVAP具有并发症少,安全耐用的优势。PICC则置入简便、无需麻醉,费用低,置入后能即刻使用的特点。两者均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故对于儿童肿瘤患儿,应根据个体化差异灵活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对体静脉连接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1例经手术证实的体静脉连接异常患儿的心血管造影.结果左上腔静脉残存共190例,其中左上腔静脉回流入冠状窦171例,左上腔静脉回流入左房9例,左上腔静脉经无顶冠状窦回流入左房10例;右上腔静脉缺如3例;下腔静脉异常连接42例,其中40例为下腔静脉中断伴奇静脉回流,1例为下腔静脉回流入左房,1例为双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异常共136例.结论体静脉连接异常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并不少见,先心病术前通过心血管造影了解体静脉的连接关系对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常见疾病,目前诊断静脉血栓形成并能判断血栓栓龄的常用影像学方法有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及核医学检查等。血栓栓龄的准确判断对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以上各种检查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微导管测压指导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效果。方法 42例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伴局限性静脉窦狭窄患者接受微导管静脉窦DSA造影及测压,对其中32例狭窄远近端压力差>12 mmHg患者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并复测静脉窦内压。术后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症状有无复发,静脉窦是否通畅。结果 32例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平行。术后1周患者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无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MRV或DSA复查提示静脉窦主干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相对安全、有效,微导管静脉窦测压对适应证选择及疗效评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