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6)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有视觉美学范式和生态美学范式两种。视觉美学范式重视景观设计的表面价值,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为目的。生态美学范式讲求人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交流。两种美学范式表现出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0)
数字时代,技术发展导致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出现,并逐渐生成独立的展示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奇异方式构建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文化。文章以展示性视角,解读和研究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论述其构建未来城市空间的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0)
诗歌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诗歌批评。当今的诗歌批评却存在着"边缘化"倾向和诸多批评误区,这严重阻碍了当前诗歌的发展。以诗评者为中心,构建诗评者"责任式"诗歌批评模式,才能使诗歌批评走出"边缘化"倾向和误区,面对新诗创作现实,推动当代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建筑是见证千年优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古建筑的保护应当树立起"生态美学"理念,注重生态平衡性."生态"的丰富性必然导致古建筑保护中内涵的多样性,因动画特有的技术性、艺术性及卓越的表现力,在"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古建筑保护及其文化的传播方面,动画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6):24-27
断裂性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复合存在体,它既是批评的对象,又是批评的方法。断裂性对貌似平顺统一的文本提出质疑,意在完成对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的重新阐释,从而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真实给予反思性批判。它拓展了研究空间,为更好地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内核提供了视角。  相似文献   

6.
建筑批评在历史上主要源自美学,源自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同时,也从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理论得到借鉴。传统的建筑批评的风格分析、类型学研究和图像学方法已经受到挑战,当代建筑批评从哲学和其他学科领域汲取理论,借鉴并应用现象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后现代主义、解构等方面的理论作为范式。这一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建筑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7)
"以禅喻诗",是以禅学之法而演诗歌之道的诗论方法。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以禅喻诗"之集大成者。在这部相对系统、极富鲜明特色的诗话著作中,严羽以其强烈的使命意识、独特的批评家眼界和相对公正客观的批评态度,对诗歌创作领域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犀利透辟地探讨,个性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诗歌艺术创作主张,为使宋诗回归到诗歌艺术本体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因此而确立了自身在中国诗论史和美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诗歌的缘情本质、审美范式和韵味之境三方面对严羽的"禅喻诗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梳理,希望对我国古代诗话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热力学建筑试图基于能量流动与形式生成的研究重建一种建筑批评与实践范式。这不仅仅生发于建筑学本身,更是基于百年来的科学与建筑发展图景,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考古、话语重构和工具开发,融合本体性与工具性,提供新的建筑类型、形式与范式。在一个日益强调可持续的时代背景下,能量与热力学建筑的当代演化为建筑的自主性重建和广泛的社会响应提供了一个基于考古的未来视角。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6)
"诗学象似性"一词最早由美国早期认知诗学代表人物玛格丽特·弗里曼提出。它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符号与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象似性关系,从而能够提供作者抒发情感的有效途径并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认知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本文拟从环境象似性和角色象似性两个方面来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所承载的情感进行深入的解读,进而发掘迪伦诗歌的美学特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表达,以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网络、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社区、城市中与自然的一步之遥为尺度框架,对承载亲生命性认知的生活性景观空间,即亲生命性城市自然的营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旨在为亲生命导向的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