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破裂出血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方法66例HCC破裂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12例,急症手术治疗;B组31例,经肝动脉插管栓塞(TAE)后择期部分肝切除;C组23例,单纯TAE治疗。结果A、B、C3组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95.7%(P>0.05),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16.7%,0和8.7%(P>0.05)。B组1年存活率为77.4%,明显高于A组(41.7%)和C组(39.1%)(P<0.05)。结论TAE是HCC破裂急症止血的有效、安全方法。对可切除病例,TAE后择期手术切除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 9 /L和(3.63±1.0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 9 /L和(163±91)×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 9 /L和(41.0±12.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 9 /L和(321±12.5)×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12h内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溶栓,直接冠脉成形术和转院后急诊冠脉成形术治疗方法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1月-2005年12月来院的AMI12h内患者采取连续入组的方式分为溶栓治疗组(32例)和直接冠脉成形术治疗组(63例),以及外院转院于12h内行急诊冠脉成形术治疗组(25例),比较3组患者在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转归的差别。结果与直接冠脉成形术和转院后急诊冠脉成形术相比,溶栓组到院至再通时间间隔最短,分别平均为(1.1±0.2)h、(2.3±1.0)h和(2.1±1.1)h,(P<0.01),病死率(分别为6.3%、3.2%和4.0%)和1年后病死率(分别为12.5%、4.8%和8.0%)均未达统计学意义,溶栓组非致死性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分别为18.8%和4.5%,P<0.05)。结论AMI的救治关键是尽早开通罪犯血管,转院治疗也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胰腺癌多种治疗模式的疗效,评价胰腺癌综合治疗模式的价值。方法120例胰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成手术切除组、介入治疗组及其他治疗组,分别评价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3.4%。手术切除组(20例)中位生存时间15.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56.4%;介入治疗组(58例)中位生存时间8.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0.7%;其他治疗组(42例)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26.3%。手术切除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43%,其他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控制疾病进展、适当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介入治疗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作为首选姑息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房缺封堵术的3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5例老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缺患者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d、1、3、6和12个月行经胸心动超声图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透视及经胸心动超声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缺。结果所有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肺动脉高压组与非肺动脉高压组年龄分别为(67±5)岁和(24±9)岁,(P<0.01),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0.7和1.7±0.7,(P<0.01),房缺直径分别为(30.5±3.2)mm和(14.2±4.0)mm(P<0.01),封堵器直径分别为(35.3±4.5)mm和(18.2±4.4)mm(P<0.01),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65.2±11.2)mmHg 和(29.5±3.3)mmHg (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31.0±4.4)mmHg 和(17.9±1.1)mmHg (P<0.01),封堵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36.6±11.4)mmHg ,肺动脉平均压为(21.6±4.3)mmHg ,均有明显下降,两者与术前比较P均<0.01,心功能有明显提高(从术前2.8±0.7增加到1.8±0.8,P<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 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比较甲状腺动脉栓塞与传统外科甲状腺切除术治疗Graves病的长期(5年)疗效。方法   选取2003年1月— 2010年12月因Graves病入院行经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患者54例作为介入治疗组,选取同期接受外科甲状腺次全手术切除术者40例作为外科治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1、3、5年治愈率、有效率(好转及治愈),并进行比较。结果   1、3、5年治愈率在介入治疗组分别为68.52%、61.18%和 47.88%,在外科治疗组分别为97.50%、78.54%, 69.48%;有效率在介入治疗组分别为98.15%、80.48%和60.90%,在外科治疗组分别为97.50%、76.42% 和67.60%。经Ridit分析,两组间1、3、5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后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逊于外科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膈顶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的治疗转归。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共有2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的经皮RFA,其中42例56个肿瘤位于膈顶部,定义为A组。另有209例368个肿瘤位于非膈顶部,定义为B组。结果初次RFA后,A、B两组的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7%比86.6%;9.5%比11.5%和7.1%比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B组按肿瘤具体部位进一步分为肝实质内、包膜下、空腔脏器旁以及肝门部肿瘤,再与A组比较,显示上述5个不同部位肿瘤完全消融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顶部和非膈顶部直径<3cm,3~5cm和>5cm肿瘤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0.2%,76.9%,50%和96.6%,78.1%,69.2%,两组同等直径范围肿瘤的完全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2.3%和59.2%,总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2.0%。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6.6%和52.4%,总生存率分别为82.7%和84.2%。A、B两组1、2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膈顶部肿瘤位置的特殊性影响着RFA后疾病转归,但与其他部位肿瘤相比,膈顶部肿瘤在治疗效果、治疗风险、局部复发以及生存预后方面均不逊色,膈顶部肿瘤并非RFA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导引下 125 I粒子组织间植入兔VX2肿瘤模型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在20只兔两侧大腿肌肉内建立VX2肿瘤模型,3周后待肿瘤灶长至直径约2cm备用,每只兔随机选择一侧肿瘤灶作为治疗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治疗侧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将活度为0.9mCi 的 125 Ⅰ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对照侧肿瘤灶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于术后即刻、72h、1、2、3周在CT导引下分别穿刺距粒子0.5~1cm、1.0~1.5cm处组织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125 Ⅰ粒子植入后即刻、72h、1、2、3周距粒子0.5~1.0cm处对照侧和治疗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3±0.67)%和(5.48±0.66)%(P>0.05),(5.45±0.58)%和(11.60±0.87)%(P<0.05),(6.07±0.69)%和(18.8±0.64)%(P<0.05),(5.94±0.43)%和(37.20±0.39)%(P<0.01),(6.30±0.58)%和(36.56±0.67)%(P<0.01)。距 125 Ⅰ粒子1.0~1.5cm处各个时间点对照侧与实验侧细胞凋亡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植入后72h细胞凋亡率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且随距 125 Ⅰ粒子的距离增加,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眼(49±8)岁和(48±7)岁,P=0.135演、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P=0.015)和输血量眼(273.1±491.5)ml和0ml,P<0.001演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眼(12.0±4.0)d和(4.6±3.3)d,P<0.001)演和操作时间眼(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演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