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研究一直是国际性热点课题,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不断提高居民出行的交通可达性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方面。该文从土地利用与空间形态对城市交通影响、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影响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发展与城市公共交通整合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及发展动态进行了比照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可达性组合函数模型对城市空间可达性进行量化研究,并加强对主要公共交通沿线区域空间形态模式的研究,有效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与集约度。  相似文献   

2.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大城市交通主要形成了"地铁、轻轨+巴士"的双足模式,有轨电车交通建设正在兴起,但尚未充分利用有轨电车发挥"地铁+有轨电车+巴士"的连续层级交通系统的优势。该文简要回顾了国际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案例对其主要优点与作用进行阐述,然后从构建多层级运量体系、增强土地利用与交通互动、组织高效线网模式以及加强与慢行交通的连接性等方面对提高城市交通空间可达性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2020,(5):118-126
基于轨道系统与城市街道网络的可达性叠加效应,研究轨道站域空间发展潜力是高密度城市空间集聚形态的后续研究,是对城市集聚形态的成因和潜在动力的剖析。以空间句法的可达性评价工具为量化手段,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10km出行半径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将69个港铁站分为4组,通过比较港铁系统置入城市道路网络前后的可达性,量化港铁站域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以居住单元密度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各区域及站点所在的选区居住单元密度之间的比值,描述港铁站核心区(200m半径)和站域(500m半径)的集聚程度,最终得出不同城市区域典型站点案例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与居住空间集聚程度的平均值。结合空间形态和发展过程分析8个不同区位港铁站域,发现轨道系统可达性叠加效应带来的发展潜力的体现程度与城市发展程度,与轨道建设时机、城市更新措施等有直接关系。解析轨道站域居住空间的集聚形态与轨道可达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城市轨道站周边空间容量和形态的研究,通过引导形成集聚形态而强化轨道系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两岸地区正在打造世界级的滨江公共空间,如何便捷、多样地抵达滨江公共空间是其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评价指标。将该评价指标定义为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指居民利用滨江公共交通系统(常规公交)抵达滨江公共空间的便捷性和多样性程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虹口区和徐汇区的滨江公共空间为例,构建了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与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对现状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并提出优化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的算法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  相似文献   

5.
陈泳  全梦琪 《城市规划》2023,(1):94-10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有轨电车在原有技术基础上通过改造升级而发展起来,日益受到欧美国家的青睐。特别在法国中小城市中,有轨电车已成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促进了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而且在老城更新与新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认为是具有法国特点的TOD发展模式。基于法国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历程,解析有轨电车与旧城复兴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并以6个历史老城区为例,从多元交通协同组织、新老城区联动发展、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电车运行线路管理与站区步行环境优化等方面探讨有轨电车融入城市的更新策略,以便更全面地认识新型有轨电车的发展动向,促进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交通与土地使用和建筑的关系,指出交通对建筑设计或建筑物空间布局对交通的作用,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城市建筑物建设选址、公共交通可达性与建筑规模的关系,进而提出城市交通建筑和空间设计应避免交通与建筑、交通与城市用地开发互为边界的范式,利用空间和网络的连接关系可以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城市空间。本文也同时提出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增加步行空间环境整合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张正康  何峻岭 《规划师》2009,25(2):30-35
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有相互作用关系,其中交通相对可达性对于城市经济、商业和文化活动等用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可同期开展交通规划,通过分析影响交通可达性的因子及其权重,对地块交通进行优化,以可达性强弱及其服务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用地,使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力、可达性相适应,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哈大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影响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博  初楠臣 《城市规划》2015,(11):92-98
东北地区首条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其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空间重组与区域联动日益加深。利用可达性模型,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测度了哈大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进而探讨这种变化对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哈大高铁的运营使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减少程度均在60%左右,城市经济潜力值提升幅度均在115%以上,铁岭、四平与沈阳的提升幅度最为显著,城际日常可达性则由于时间距离的高度压缩而日趋紧密。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加速了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渐变与重塑,哈大高铁轴带的空间极化现象将进一步提升,新的"中心—边缘"格局体系初露端倪,传统的区域空间格局被打破,空间分化与组合日趋复杂;近域大城市空间整合与同城效应显现,偏居一隅的高铁新城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离心化"与"多中心"网络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都市圈职住空间不断分离,使得职住空间关系和就业可达性的话题越发受到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的关注。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连接居住和就业功能的重要纽带,被认为是在既有职住空间格局基础上提升就业可达性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城市职住空间格局的形成及变化规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对改善就业可达性的影响。国际案例研究表明,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更加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选择和生活成本,增加其投入能明显提升就业率。相对于北美传统的职住空间分离模型,中国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因快速居住郊区化、新城与开发区建设等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郊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可能将弱势群体置于更不利的境地。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改善职住失衡局面的作用有所差异。恰当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可以在既有城市职住格局的基础上提升就业可达性,平衡和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生活状态,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以其运量大、速度快、价格便宜的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快速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与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息息相关,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合肥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对合肥市近期轨道交通线路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对重要站点的可达性进行微观精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快速公交具有运行线路明确、受其他交通方式干扰小的特点,作为人们出行选择的重要地面交通方式,对其规划线路进行可达性分析,并从协调合作角度对近期合肥市轨道交通优化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陆激  周欣  王珏 《建筑学报》2023,(S2):94-100
利用百度和高德地图数据,建构城市1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实时路径计算模型;引入城市无障碍环境调研数据,叠加障碍者行动能力参数,进行全人群可达性分析。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通过计算得出各项配套设施的可达性和覆盖度,为探索城市空间布局与空间公平性提供有益的量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提出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而高质量的空间治理需要在改造设计时有理性、客观的技术支撑。该文利用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南宁市兴宁区高峰-石巷口片区为例,对地块内的空间可达性、穿行度、可视性和人群聚集点进行分析,以判断地块潜在可提升空间和商业价值潜力点。根据研究结果,该文提出3个旧城商业区公共空间修补更新的设计方案,并利用空间句法对3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句法的多尺度城市公园可达性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文  雷芸  梁钊 《华中建筑》2013,(12):74-77
空间可迭性是影响城市各层级公园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务效能的重要因素,对它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文中以城市尺度与居住区尺度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视角探讨其空间可达性及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其中,空间句法作为理解城市空间的社会逻辑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与空间形态的互动关联,并可定量而精确的描述空间结构形态,其参量集成度可作为公园空间可达性的直观量化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直观、科学而理性。空间句法为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  相似文献   

14.
交通区位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是影响大型体育场馆是否成功建设运营的重要因素。在交通网络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背景下,更精准认知把握交通设计条件是进行场馆规划选址、新场馆建设策划旧场馆改造等活动的重要基础。基于已有可达性理论基础上,探讨大中型体育场馆定位与交通可达性之间的关联性。并尝试构建大型体育场馆交通可达性量化分析模型,实现对大中型场馆交通可达性的定量认知。最后以广佛地区为例选取拟建三水区体育场及周边多个场馆,应用该量化方法,并将分析结果作为参考依据之一用于拟建三水体育场规模与功能定位的决策工作。  相似文献   

15.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2024,(3):126-130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市有轨电车交通在我国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有轨电车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该文以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沿线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特征两个方面出发,利用ArcGIS技术、问卷调研等手段进行现状分析,然后以土地增值、交通客流量、环境品质、土地混合利用等为决策目标,建立了关于站点周边容积率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以此来对周边土地容积率进行测算比较,提出相应的强度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巴黎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视角下,梳理巴黎有轨电车环线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认为巴黎有轨电车环线的线网形态、修建时机、线网规模能很好地适应巴黎城市发展的阶段和要求,具有轨道网络优化和城市空间重组的双重效应,起到完善巴黎轨道交通网络,疏解城市中心人口,培育环形切向客流,重组多极城市空间的作用。文章理性分析有轨电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总结了巴黎有轨电车环线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最短距离模型,建立了基于运输距离的空间可达性模型,利用铁路和公路数据分别测度了浙江陆路交通的空间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陆路交通空间可达性整体呈现以杭州、绍兴和金华组成的核心向外围扩张的圈层结构;公路交通可达性明显高于铁路,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浙江应促进铁路由枝状网络向环状网络发展,并加快陆路交通与沿海港口的衔接,为经济的外向型及内延型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紧凑型发展的重要组成,其空间活力成为了衡量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实地建成现场的调研,综合量化数据与相关性分析,以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地下空间为例,探讨影响地下空间活力的空间可达性与活动人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空间的整合度指标与活动人流、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垂直交通布局等相关变量因素,共同影响地下空间活力;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未来进行有效活力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旅游城市尤为重要。文章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桂林市170个生态游憩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居民需求视角下的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整体可达性较好,其中旅游休闲类、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较高,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低;主客共享视角下的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整体可达性均大幅下降;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差异明显,城区范围内的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较高而县域范围内的较低。同时,文章根据评价结果并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探讨了满足居民游憩需求、旅游发展需求及便捷可达要求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