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溢洪道的控制堰下一般接陡坡泄槽,为使陡槽内水流平顺,平面上陡槽以等宽直线布置为佳,但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限制,会采用急流段边墙转折,这就将导致冲击波的产生.消波墩作为陡槽局部抬高的变体,可以有效的克服产生的急流冲击波,有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泄流消能设施的合理设计对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某水库溢洪道结构设计进行优化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溢洪道原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一级泄槽和二级泄槽段边墙高度较低,富余度明显不足,迷宫堰的背坡面部位存在比较明显的负压区.针对原设计方案,提出了增加迷宫堰的总宽度,缩短泄槽段长度,增加溢洪道泄槽段边墙高度,减小泄槽进口的宽度以及增加挑流鼻坎长度的优化方案.优化方案条件下的过流能力和边墙高度满足过流要求,沿程基本无负压,空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下游冲刷不会对工程运行造成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建议在工程设计中采用.  相似文献   

3.
大伙房水库主溢洪道改建设计结合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对主溢洪道断面体形进行了反复的分析计算复核,对原型式做了局部修改,取消了堰顶胸墙及收缩段末端底坎,以利于降低收缩段的水面高度,便于弧门门铰的布置,减少控制段结构尺寸,泄槽边墙结构断面仰斜式护坡挡墙等优化设计。为类似的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黄山洞水库溢洪道陡槽段为变宽、变坡的梯形断面陡槽,由于其溢洪道泄流能力不足、陡槽段坡面结构老化和开裂、下游河道河床下切和水位下降、消力池消能不充分等原因,需进行除险改造。通过水力模型试验,将原溢流宽顶堰修改为驼峰堰,满足了溢洪道泄流能力要求;陡槽段设置了不连续的外凸型价梯,削减了溢洪道陡槽段泄流能量,降低了陡槽段和下游消力池入池流速,改善了陡槽段流态,妥善解决了溢洪道下游消能防,中问题。本项目成果已付诸工程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1∶40水工整体模型试验,研究了大塅水库新建溢洪道的泄流能力、水流流态、压力特性、水面线及下泄水流的消能防冲效果等。试验发现溢流堰面出现了较大负压,通过对溢流堰、溢洪道进口段喇叭形边墙、泄槽过渡段、泄槽渐变段以及挑流鼻坎等体型参数的优化,提出了能基本满足设计综合要求的优化布置方案,其试验研究成果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坊水库溢洪道存在控制段漏水,泄槽底板及边墙裂缝,冲坑等问题,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设计拟对其进行加固设计。文章简要介绍了溢洪道的加固设计方案,并对加固后的溢洪道的泄流能力、控制段稳定及应力、泄槽水面线及边墙高度、溢洪道边墙稳定及应力、泄槽底板抗浮稳定、挑流消能等进行了复核计算,计算结果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  相似文献   

7.
稿树下水库位于广东省博罗县内,正常蓄水位66.20m,正常库容2434万m3。主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42.5m。溢洪道位于主坝右侧山凹,为无闸控制的开敞式党顶堰,堰顶高程66.20m,宽度30.0m,后接132.0m长的陡槽。陡槽底坡为1:4.1,收缩段长40.0m,底板宽度由30.0m缩窄为19.65m。陡槽断面为梯形,两侧边墙坡度为1:1。陡槽末端接消力地,一级消力池长11Om,池底高程为M.lin,池IA]设有两排消力墩,见槛顶高程为36.511,二级消力地长匕.on。,池底高程为M.85In,尼槛顶高程为36.Om,消力池断面亦为梯形,底宽19.历m,边坡1…  相似文献   

8.
对坎尔其水库坝面溢洪道进行水工模型试验,测得在陡槽段0+058桩号附近有局部负压出现,为了使设计更加合理,在陡槽段0+058桩号处设置了掺气槽,减小局部负压,设置掺气槽后堰上游和陡槽段流态平稳,水面无大的波动,可以满足泄流要求.  相似文献   

9.
溢洪道的控制段之后常设置收缩段,并且溢洪道的水流一般为急流,因此,在收缩段内将产生陡冲击波,使溢洪道内水流的流态复杂化。收缩段的水流特征应采用冲击波理论分析计算,只有正常陡槽段的水力计算才可采用能量公式。分析表明,由于收缩段和正常泄槽段的相对水位不同,将产生不同的水面衔接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收缩段的陡冲击波控制溢洪道陡槽的过流能力与边墙高度。  相似文献   

10.
溢洪道闸堰结合的布置与洪水调节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艳  张庆华  刘经强  王潇 《人民长江》2009,40(16):32-33
溢洪道工程是土石坝水库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溢洪道工程中控制段是设计的重点。在溢洪道控制段采用闸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段采用闸堰结合的形式,介绍了闸堰结合的布置形式及布置原则;分析了闸堰结合溢洪道泄流的特点;提出了闸堰结合的洪水调节计算方法,包括调洪原则和具体的洪水调节计算过程。并以杨庄水库为例,对溢洪道闸堰结合方案进行了洪水调节计算。  相似文献   

11.
黄土梁水库溢洪道原设计安装两扇平板钢闸门,门宽10m,闸底坎为驼峰堰,中墩、边墩、底坎已建成,闸门未安装。1996年设计橡胶坝替代钢闸门。2.5m高充气式橡胶坝直接安装在堰顶之上,既不影响泄洪,又可提高水位2.5m,增加蓄水库容460万m^2。  相似文献   

12.
<正>1概况清河水库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段和尾渠段组成。控制段设6道闸孔,有5个中墩,2个边墩,闸孔每孔净宽10.0 m,总宽72.5 m,设6扇10.0 m 9.3 m(宽×高)弧形工作门,工作门前设有检修门槽,检修门采用门机起吊。溢洪道历经50多年的实际运行,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溢洪道控制段堰面、闸墩存在贯通性裂缝,受牛腿集中力影响,闸墩中间部位出现拉应力,导致裂缝向牛腿扩  相似文献   

13.
《治淮》2019,(9)
<正>一、水库溢洪道基本情况山东省沂水县跋山水库溢洪道工程位于大坝西端,由进口引渠、闸室控制段、泄槽、挑流鼻坎、尾水渠组成,全长443m。闸室控制段由1966年的老溢洪闸及1998年保安全改建的新溢洪闸组成,老溢洪闸10孔,单孔净宽10.00m;新溢洪闸6孔,单孔净宽10.00m;闸室总净宽160m。溢洪闸进口堰顶高程171.00m,设有16孔弧形刚闸门,采用卷扬式弧门启闭机,单  相似文献   

14.
溢洪道水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溢洪道的控制段之后常设置收缩段,并且溢洪道的水流一般为急流,因此,在收缩段内特产生陡冲击波,使溢洪道内水流的流态复杂化。收缩段的水流特征应采用冲击波理论分析计算,只有正常陡槽段的水力计算才可采用能量公式。分析表明,由于收缩段和正常泄槽段的相对水位不同,特产生不同的水面衔接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收缩段的陡冲击波控制滋洪道陡槽的过流能力与边墙高度。  相似文献   

15.
溢洪道从建成至今已运行50年,随着工程使用年限的增加,各类型的安全隐患逐渐增多,特别是溢洪道导流墙顶高程、泄槽边墙高度部分不满足泄洪要求,控制段堰面、闸墩存在贯通性裂缝,影响闸门安全启闭和泄洪安全,进行溢洪道工程存在问题与安全稳定分析和维修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杨宁 《山西水利》2022,(12):45-48
文章根据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溢洪道工程的地质条件、溢洪道工程特性、溢洪道现状等情况,对陡槽段水面线、陡槽边墙高度、溢洪道侧墙稳定性等工况进行了计算复核分析,提出了溢洪道加固措施。结合水库消能基本情况、消能防冲标准,进行了消能防冲设计复核计算。结果表明,消能防冲洪水标准(P=5%)下泄时,挑流的总挑距为18.87 m,冲刷坑深度为5.05 m,冲刷坑后坡为0.27,满足规范设计要求,洪水可安全下泄。  相似文献   

17.
李蜀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2):40-41,49
云龙水库溢洪道布置于天然垭口,受地形条件限制,堰后泄槽陡坡段急剧跌落 28 3m,紧接转角为 42 67°的转弯段,水力条件很差,必须在陡坡泄槽段进行消能. 本工程陡坡泄槽段设置 5级阶梯消力池消能,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消能效果较好,能使水流平稳通过转弯段.  相似文献   

18.
河岸式无闸溢洪道异型进口段的水力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水库溢洪道分有闸控制和无闸控制两种。二者的进口段水力特征是明显不同的,前者因受闸门控制,堰顶以上库容可用于蓄水调洪,因此调节性能好,库容利用价值高,所以适当降低有闸控制溢洪道的堰顶高程对水库是经济的。它的水力特征是:(1)有较大的堰顶水头和过堰单宽流量,可宣泄较大的洪水流量;(2)一般闸室的宽度与下游泄水槽的宽度相近,其间不必设置过渡段;(3)经常出现闸门部份或局部开启的泄洪情况。有闸溢洪道不仅需要闸门和启闭设备,还要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溢洪道出口型式,大连理工大学为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溢洪道消能工共进行了28个方案的模型试验,其中初设报告中的消能工对下游冲刷比较严重,需增加泄槽长度并在泄槽中增加辅助消能工。水工模型试验推荐方案为将初设报告中60m长的泄槽增加至72m,泄槽段底坡由1/30改为1/36,泄槽中增加两排交错布置的T型墩。在泄槽下游增加18m长的跌坎,跌坎深度为6m,跌坎末端齿墙深入微风化岩2.0m。该方案既不影响泄洪要求又可减小冲刷。  相似文献   

20.
双石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养鱼等综合功能的小(2)型水库。溢洪道进口段、控制段、陡槽段都没有衬砌工程,没有消能措施,成为威胁水库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对下游农田多次冲刷破坏。通过对溢洪道堰体、边墙计算分析,确定溢洪道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