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索过渡带油层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某过渡带区块开展了聚表剂现场试验。本文分析总结了注聚表剂后试验区注入、采出能力、油层动用状况以及采出井含水变化特征,并与同类区块聚驱效果进行对比。目前试验区见效井比例达到80%,对采出井的见效程度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促进试验区增油降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聚表剂体系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方法,近些年矿场试验也取得了不错的开发效果。针对聚表剂具有的高粘度、强乳化和自交联等特性,室内从前期室内研究到进入矿场试验后对随着现场变化而不断改型的产品跟踪评价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评价研究工作经验,对聚表剂性能评价方法从探索到不断改进与优化,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用以指导现场试验,为聚表剂驱工业化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经过5年多的现场实践证明,聚表剂驱见效特征明显,中心采出井综合含水由100%下降到82.5%,下降17.5个百分点,实现了油层水驱极限含水条件下化学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的好效果,为大庆油田薄差油层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聚表剂驱采出液具有乳化程度高,破乳困难的特点,根据聚表剂驱采出液乳化性质,本文主要研究了聚表剂驱采出液乳化破乳机理,药剂筛选及药剂现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化学驱油技术存在主要优缺点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新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聚表剂)驱油技术,对聚表剂的特性、性能评价研究以及驱油机理做出阐述,并结合国内油田的矿场试验现状,对聚表剂驱油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认识和展望,为聚表剂驱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聚表剂本身的特殊结构决定其具有与普通聚合物和三元体系不同的一些性质:自组装、抗菌、粘度高、乳化能力强等特点,其中乳化能力强是聚表剂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通过室内和现场评价,都证实聚表剂具有强于普通聚合物和三元体系的乳化能力,并且通过现场试验发现,驱洗型聚表剂乳化能力大于调堵型聚表剂,在受效后期含水上升阶段注入以驱洗为主的聚表剂能够取得增油降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N试验区聚表剂驱合理注入参数,开展了聚表剂乳化增黏特性研究。聚表剂浓度大于1200mg/L时,黏度增幅可达到50%;尽管聚表剂从配制到井口沿程黏损达到60%以上,注入黏度仅为2.0mPa.s,但聚表剂与原油乳化后形成的乳状液黏度增大2倍以上,见效井采出液乳化明显,增油降水效果显著。通过统计分析室内和现场试验的动、静态数据,绘制了聚表剂乳化强度与药剂浓度及含水的关系图版,为现场试验聚表剂注入浓度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聚表剂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功能性聚合物,在各大油田和科研机构进行试验应用,聚表剂能够有效地开发水驱和聚驱过后的残余油,比一般其他化学驱效果更好,能够实现地层水油流度比控制和原油快速增溶等作用,通过提高驱替液的粘度,从而扩大波及效率。由于聚表剂具有耐高温和耐盐等特性,能够在低渗透和高温高矿化度地层中使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聚表剂优点特性,分析聚表剂的驱油机理,总结了聚表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以后油田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台子油层经过20多年的持续开采,残余油饱和度大幅下降,含水持续上升,油层水洗的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这类油层探索有效的三次采油新技术。本文针对高台子油层特点,对聚表剂驱使用的驱油剂进行了室内筛选评价,为高台子油层聚表剂驱油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数据,也为其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聚表剂作为一种新型化学驱油剂,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多项矿场试验,部分试验区已取得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但现场存在聚表剂的官能团结构及驱油机理尚不清晰等问题.本文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等多种分析技术对Ⅰ型、Ⅲ型和BⅢ型3种聚表剂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聚表剂含有碳、氢、氧等7种化学元素,聚表剂分子中含有苯基和烷基苯基等10种官能团,聚表剂化学结构的确定对于进一步指导聚表剂在矿场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室内分别采用恒速法和恒压法开展聚表剂驱油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恒压法实验在稳定、可控压力下进行,注入速度、注入浓度依据现场动态情况及时调整,提高采收率与现场差异较小,适合用来评价聚表剂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聚表剂as90抗温性能、抗盐性能,抗老化性能,评价聚表剂as90的相关驱油性质。进行聚驱后聚表剂as90驱油,研究聚表剂as90在聚驱后的驱油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聚表剂分子既能分子内缔合又能分子间缔合,形成了空间网状结构,分子子飞线团尺寸远大于普通聚合物,使其具有更好的液流转向能力;提采效果好表明,聚驱后聚表剂as90有很大驱油潜力。因此,聚表剂as90进行聚驱后剩余油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聚表剂是一种新型功能型聚合物,能在聚合物驱后迚一步提高采收率,目前尚处于矿场试验阶段。矿场分析聚表剂时,多是在注入井和采出井提取样品;而室内实验所用溶液都是现配现用,其分析结果仅处于注入前的性能和注入后的效果层面。然而聚表剂从注入井运移到采出井要经历数百天时间,且在注采井间渗流的过程中受地层孔隙结构的影响黏度稳定性会发生变化。聚表剂的黏度稳定性发生变化后如何影响其驱油机理和渗流觃律,目前尚无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静置30 d的华鼎I聚表剂溶液模拟位于注采井间储层的聚表剂溶液。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聚表剂溶液在静置前后的性能差异;通过光刻玻璃实验比较聚表剂刜始溶液和静置后溶液的微观驱油机理,描述两种情况下的微观驱替特征。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光刻玻璃实验中,在聚表剂驱阶段,静置后华鼎I聚表剂溶液较静置前提高相对波及面积4.3%,静置后的聚表剂溶液黏弹性和乳化性能都有提升。  相似文献   

14.
聚表剂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一元驱油化学剂,同时具备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双重性质。聚表剂驱油技术是一种集调剖及驱替为一体的新型三次采油技术。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聚表剂的增黏效果、黏度稳定性以及乳化性能均优于聚合物溶液。室内驱油实验表明,聚驱后聚表剂驱起到了明显的降水增油的效果,并可以提高采收率11.2%。  相似文献   

15.
随着聚表剂在油田中大量试验与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对于聚表剂的一些物性还不够了解,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对聚表剂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分别对不同浓度的聚表剂在相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系列Ⅰ型聚表剂在不同浓度下均未发生堵塞现象,系列Ⅲ型则处于低浓度时没有发生堵塞现象,两种聚表剂都随着浓度增加粘度随之增加,同时二者都有较好的封堵能力,但系列Ⅰ型聚表剂的封堵能力明显优于系列Ⅲ型聚表剂,封堵能力也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聚表剂是近年来研究探索的一种新驱油剂,其应用效果有待评价。通过室内理化性能评价和物理模拟实验对聚表剂的性能和驱油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表剂具有较好的增粘、抗盐和乳化增溶等特性。水驱后聚表剂驱可提高采收率15.9%,可以作为一种驱油剂应用于油田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7.
贺皓楠  张志全  闫梦 《当代化工》2017,(12):2490-2492,2496
聚表剂驱油技术是一种集调剖及驱替为一体的新型驱油技术,主要是通过增粘性,粘弹性和乳化性这三种性能来提高采收率。纳米催化剂材料在石油化工工业中具有改善产品构造,提高产品质量、产率和附加值的作用。在研究聚表剂和纳米催化剂在稠油热采中的主要作用以及他们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同时,探究聚表剂和纳米催化剂混合后,同时注入地层是否能同时发挥二者优势,并寻求最优化的聚表剂-催化剂驱油体系,从而极大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性好,聚表剂的流度控制作用强,先注聚表剂扩大波及体积,后注入纳米催化剂改善原油物性,最后蒸汽吞吐能够提高单井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的评价SN-1聚表剂、SN-2聚表剂的性能,采用室内实验法研究了其增粘性能、稳定性能以及流动性能,研究表明:与SN-2聚表剂溶液相比,SN-1聚表剂溶液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粘损率较低,且在小岩心柱水测渗透率接近的条件下,相同浓度的SN-1聚表剂比SN-2聚表剂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要小,不易发生堵塞现象。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3种聚表剂溶液在流经天然岩心前后粘度、粘弹性和界面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岩心内孔喉对聚表剂大分子的剪切作用,3种聚表剂溶液的粘度和粘弹性有明显降低,低渗透岩心的剪切作用更强,而界面活性降低不明显。一维天然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抗剪切能力最强的聚表剂AP-3的驱油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聚表剂驱在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适应性规律,改善其在驱油领域中的运用,采用与天然岩心孔隙结构无明显的差异的贝雷岩心模型,开展驱洗型A、驱洗型B两种聚表剂体系与不同渗透率油层的匹配关系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聚表剂在不同渗透率岩心条件下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驱油体系在贝雷岩心中的采收率、注入压力变化以及采出液黏度和浓度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K=272×10~(-3)μm~2条件下,驱洗A采收率增幅较大。岩心渗透率K=625×10~(-3)μm~2条件下,驱洗B采收率增幅较大,因此,与驱洗A相比,驱洗B适应的岩心渗透率更高;在注入PV数相同条件下,岩心渗透率越高,采出液黏度越大,化学剂浓度也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