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检验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结构被动隔震控制下的减震效果.方法对1:4缩尺比例的结构模型进行橡胶垫与磁流变阻尼器联合控制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对磁流变阻尼器施加零电压和最大电压控制。来模拟结构在阻尼器被动摩擦阻尼和被动粘滞阻尼两种控制方式下。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的动力响应.结果应用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的两种被动控制,均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其中被动摩擦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在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起到限位作用;被动粘滞阻尼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小震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进行很好的控制.结论采用橡胶垫联合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被动隔震控制,控制方法简便易行,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粘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首先将主动控制装置设置于隔震层形成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采用主动控制算法获取隔震层主动控制力与速度特性,其次,利用主动控制力与速度关系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被动粘滞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最后将设计出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隔震层,形成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以一栋七层基础隔震结构为受控模型,通过对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与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仿真分析可知:主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9.41%,45.04%及55.54%;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6.40%,44.30%及52.51%;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效果的90%以上,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加速度响应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的60%以上,被动混合控制也同样实现了减小隔震层地震响应的同时不增加上部结构的响应,依据主动控制算法设计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形成的被动混合控制结构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控制的效果。说明依据主动控制设计被动粘滞阻尼器实现主动控制效果的思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在结构上附加耗能减震装置是结构被动控制的一种。T型摩擦阻尼器作为一种新型摩擦耗能装置,因其在结构中减震时受到的影响参数少,所以被广泛用来结构的减震隔震。本文通过对在高层钢框架结构中配置T形芯板摩擦阻尼器,在罕见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并应用SAP2000软件对比分析得到框架结构的位移、内力响应差异,验证了T形芯板摩擦型阻尼器在对高层钢框架结构具有很好的耗能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粘滞阻尼器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分析方法,对有设备振动的多层框架结构工业厂房模型通过安装粘滞阻尼器来消能减振,根据结构中设备振动位置和最大位移位置设计出3组阻尼器布置方案,利用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14.0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并对得到的不同布置方案的减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阻尼器布置在闪蒸罐周围与最大变形处时消能减振效果相当,都能很好地控制振动,并验证了对于这种全钢结构工业厂房,附加粘滞阻尼器是一种有效的消能减振方法。  相似文献   

5.
将磁流变阻尼器安装在一1:6三层钢框架结构模型上,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了解了半主动变阻尼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同时对比研究了安装与未安装磁流变阻尼器时结构的动力反应试验结果,并对安装磁流变阻尼器结构的试验结果和弹塑性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应用磁流变(MR)阻尼器对偏心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效果,建立了地震激励下偏心结构MR阻尼器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对一种模糊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方法体现了MR阻尼器阻尼力连续可调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MR阻尼器是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7.
根据悬挂式钢内筒烟囱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在烟囱结构止晃点处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分别建立了传统的烟囱结构模型和设置粘滞阻尼器的烟囱结构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和地震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在各止晃点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方法对烟囱结构具有较好的减震控制效果,烟囱结构的基底总剪力、平台层水平位移、混凝土外筒顶点位移和加速度均有明显减小。为同类超高烟囱抗震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将新型控制装置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基础隔震结构,设计了符合磁流变阻尼器特点的模糊控制器,根据隔震层位移和加速度决定控制电压的大小.3层隔震结构的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技术有利于发挥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模糊控制方案的减震效果优于被动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建筑结构中常用的两种阻尼器(液体粘滞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的消能减震,利用时程分析法介绍了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的计算.包括这两种阻尼器的工作计算模型和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高层建筑在远场强地震下可能发生严重震害,通常在建筑中设置阻尼器实现消能减震,降低建筑物主体结构地震响应以减轻震致破坏。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经给出了建筑中阻尼器的通用设计方法,然而,建筑-阻尼器系统在强地震下的实际响应是否与设计结果有所偏差、在同一设防目标下不同类型阻尼器的性能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基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20层钢框架结构以作为阻尼器性能评估的Benchmark模型,并以同一减震目标设计了3类典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和防屈曲支撑,基于所拟合的阻尼器试验曲线,对阻尼器进行参数设计,给出了典型阻尼器的数值模型。基于场地类型选取了10条地震动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对比评估了3类典型阻尼器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控制效果。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性能水准评价指标,研究了3类典型阻尼器的减震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基于中国规范设计的高层建筑-阻尼器系统,速度型的粘滞阻尼器控制效果最优,位移型的摩擦阻尼器和防屈曲支撑次之,且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11.
对新研制的粘弹性阻尼器中的几个问题:粘弹性物配制,粘弹性阻尼器设计,制造及阻尼性能测试进行了讨论.所研制的粘弹性阻尼器有较好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介绍电流变流体及车辆悬挂系统中电流变阻尼器的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负载质量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应用电流变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悬挂系统的行驶特性。  相似文献   

13.
对减震器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模拟方法———统计模拟法叙述了该方法的具体步骤,给出了其应用实例,分析了其使用效果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磁流变液体的粘度可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变化的特性 ,探讨阻尼特性可控的抗冲击缓冲器的原理及工程可应用性 .方法 通过设计磁流变液体缓冲器结构、控制方法和理论分析 ,论述了磁流变缓冲器的有关理论和技术 .结果 磁流变缓冲器可获得良好的缓冲特性 .结论 利用磁流变液体的表观粘度随外加磁场可变的特性 ,可用主动控制的方法来控制缓冲器的抗冲击性能 .  相似文献   

15.
衡量磁流变减振装置的动态特性的性能指标有阻尼力的大小、阻尼力的可调范围和动态响应时间.本文分析了影响磁流变减振设备动态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优化响应时间的方法.仿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磁电路设计和采用电流源驱动辅以逆向电流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缩短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磁流变阻尼器驱动的智能车辆悬架设计,在大范围驱动电流和谐波激励条件(频率和幅度)下,对一MR阻尼器进行了大量的阻尼力速度(f-v)特性测试实验研究.应用提出的不对称阻尼力产生(ADFG)算法,由该对称型阻尼器产生不对称的延伸和压缩阻尼力,并应用提出的通用模型来描述对称和不对称滞环f-v特性.测试数据用来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进行比较来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在任意的激励条件和控制电流下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证明所提出的ADFG算法可作为一基本的控制算法来实现从对称型MR阻尼器设计产生不对称f-v特性.  相似文献   

17.
衡量磁流变减振装置的动态特性的性能指标有阻尼力的大小、阻尼力的可调范围和动态响应时间。本文分析了影响磁流变减振设备动态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优化响应时间的方法。仿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磁电路设计和采用电流源驱动辅以逆向电流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缩短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8.
涡轮阻尼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某型无人驾驶飞机液压弹射系统和拦阻网回收系统的研制需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具有不同结构尺寸和不同液体介质的涡轮阻尼器样件进行阻尼力矩系数的测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尺寸、液体介质密度确定的阻尼器的阻尼力矩系数接近一常数,阻尼力矩基本上与阻尼器的转子转速的平方成正比;阻尼器的结构尺寸、液体介质密度是影响阻尼力矩系数的决定因素。此研究结果为涡轮阻尼器的具体结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可切换减震器的控制策略和算法。该算法能够自适应于不同的路面谱输入 ,具有实现简单、实时性好等特点。考虑到实际实现中某些状态变量不易测量 ,进一步探讨了用于估计状态变量的卡尔曼滤波器。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铅阻尼器是一种耗能性能优越、结构简单,方便制作的减震耗能设备,特别是剪切型铅阻尼器,近年来逐渐得到承认和工程应用.本文基于国内和国外铅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工程应用条件,阐述了本文提出的铅板阻尼器的优势,并指出铅板阻尼器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