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刻装饰艺术,是指把书画艺术用镌刻的手段表达在陶瓷制品上。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当时各方制壶艺人初为铭刻款识作记。慢慢搬上壶身发展起来的,它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为一体的陶刻艺术,亦是文人、陶工合作或集文工与一体的结晶,更表现一种新的独特的民族装饰风格的艺术珍品。由于陶器的泥坯易于刻画的缘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紫砂陶刻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独一无二的装饰风格,与中华文化相辅相成。本文以紫砂陶刻作品"圣灵之尊"为例,浅谈陶刻的艺术魅力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紫砂陶饰艺术浅识高鸿(延安市新华陶瓷厂716000)陶饰是我国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分为彩陶工艺和陶刻装饰。陶刻文字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先于甲骨文、金文和简牍文字。陶饰艺术从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主要类型如庙底沟的鹤鱼石斧图彩陶瓮和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这两门艺术相互之间的交叉渗透为引线,着重对宜兴紫砂陶刻的刀形、执刀和运刀作了祥尽的阐述,并提出表现书法艺术的“笔味”是传统陶刻的主要追求。笔者还从历史角度把紫砂陶刻和磁州窑书法,明清瓷器书法进行了纵向比较。进一步论证了紫砂陶刻在文字内容上的深厚文学意蕴,在书法艺术上的较高审美层次,从中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横向的比较是在紫砂陶刻和碑刻、砖刻、竹刻、木刻、现代陶艺之间开展的,最后提出了对紫砂陶刻的新的观念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冯超 《江苏陶瓷》2020,53(2):62-63
正众所周知,宜兴紫砂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真正具有文人气息的"文人壶"的出现,紫砂陶刻技艺才真正展露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风华。紫砂陶刻的题材又是在不断汲取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中,开辟了一条属于紫砂语言与陶刻语言相融合的手艺之路。无论是陶器装饰、青铜器铭文、玉器、木雕、石雕、宗教壁画等文化符号的内容,还是书法、绘画、彩绘、金石篆刻等的运用,宜兴紫砂陶刻已然是  相似文献   

6.
最早记述紫砂陶刻记录的是元、明之际的隐士孙道明(号清隐),在紫砂罐上的五字草书“且吃茶,清隐”。孙道明的五字草书开创了紫砂陶刻装饰的先河(摘自徐秀棠《中国紫砂》)。紫砂陶刻是作者用钢制小刀在紫砂器上以刀代笔所作的书法、绘画等艺术。自明代开始,一批具有书画功底的陶刻艺人不断丰富了紫砂陶刻的用刀技法。特别是清代的陈曼生。  相似文献   

7.
宜兴紫砂陶刻是宜兴紫砂工艺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门类,也是紫砂艺术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集书法、绘画、金石和篆刻为一体的综合陶瓷艺术。宜兴紫砂陶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它与古代陶器刻文为同一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陶瓷自问世以来,陶刻就是它不可缺少的装饰内容.最早的陶刻来自于古代人在制作原始陶器时在泥坯的上划刻,烧成后留下的印记和符号紫砂陶也是如此,最初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刻划印记.后来在紫砂发展的明清两代,许多当时的大画家,大文人参与,如文征明,董其昌,陈鸿寿(号曼生),人们将文学、书法、绘画和金石手段融入紫砂陶刻之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段和风格.在工艺流程中演变为相对独立的陶刻行当.其文化内涵随着紫砂文化的发展而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在紫砂陶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笔墨气韵"和"金石味道"是紫砂陶刻的重要美学特质。具有高文学素养的金石书画家的介入,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方尊壶》的壶面刻画气韵无穷,再加上书法之功力、布局之高雅,是真正的中国书法纳于壶体,是壶、字、情、景皆适宜的完美组合。  相似文献   

10.
陶刻之形生艺术之韵,紫砂陶刻与生俱来的魅力需要通过合理的刻画来生发内涵,塑造主题.在紫砂器上,紫砂陶刻已然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一件作品的灵魂,对于当代紫砂陶刻创作者来说,紫砂陶刻早已经成为了紫砂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性的形体塑造正越来越紧密地跟紫砂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紫砂陶刻是集器型、文字、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装饰技法.由于历代文人、书画家的参与,使紫砂壶"壶随字贵,字以壶传",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紫砂陶刻有"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或蜡纸印刷等方法在壶坯上起好稿,再按壶坯上的图画或文字用刀将它们刻去."空刻"是直接用刀如笔在壶坯上写字作画,空刻需要打下较深的书画功底方能胜任.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双刀"、"单刀"、"碎刀(戳沙地)"等.  相似文献   

12.
<正>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对陶刻技艺的学习传承是发展的基础。陶刻艺术就是在陶瓷坯体上进行的书画创作雕刻,集书画、金石、文学艺术修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使陶器具有更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在距今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现有在陶器上面雕刻的文字符号,这也是最早的原始陶刻艺术。成熟的陶刻艺术始明代而发展于清,到了近现代,陶刻艺术则达到成熟的巅峰,各地出现了不同的雕刻形式和雕刻手法,呈现出百花  相似文献   

13.
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但凡山水、人物、花鸟皆可入画。陶刻作品特别讲究书法情趣,来体现陶刻艺术的精髓。陶刻艺术需要注重陶刻的内容,在形式上贴合壶身,手法上技巧娴熟,这些都在紫砂陶刻家的手中一一体现。  相似文献   

14.
紫砂陶刻作为紫砂器的重要装饰手段,书法和绘画是其中两大重要表现形式,如何更好的刻画出传统式书画的韵味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一般性的紫砂陶刻作品中,单纯的复刻仅仅是刻刀娴熟与否的区别,只有在刻画之上融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够表现出更高艺术品位的陶刻内容。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紫砂陶刻是融书法、绘画、金石、文学修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历史可证,它的出现与发展将传统紫砂艺术的文化价值推向了巅峰,真正提升了紫砂文化的内涵,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但是,紫砂陶刻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许每个人都能够拿着竹篾、刻刀等在紫砂素胎上挥洒几笔,它的入门虽然看似简单,而要真正成功地完成一件陶刻品则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很多艺人都倾毕生心血挥洒在陶刻研究创作上,感人至深.他们通过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发现规律、积累经验,使紫砂陶刻艺术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本文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瓦当"(见图1)为例,浅述该壶陶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纪小锡 《江苏陶瓷》2011,(4):17-17,19
紫砂自问世以来,陶刻就是它不可缺少的装饰内容。最早的陶刻来自于古代人在制作的原始陶器时在泥坯上划刻,烧成后留下的印记和符号。紫砂陶也是如此,最初的陶刻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刻划印记,后来紫砂发展到明、清两代,许多画家、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陶瓷自问世以来,陶刻就是它不可缺少的装饰内容。最早的陶刻来自于古代人在制作原始陶器时在泥坯的上划刻,烧成后留下的印记和符号紫砂陶也是如此,最初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刻划印记。  相似文献   

18.
紫砂陶刻挂盘是随紫砂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类艺术陶瓷品种,它融书法、绘画、金石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是中国文人、陶艺从业者悉心合作的结晶。紫砂陶刻挂盘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陶瓷品种,是由于经过紫砂从业者不断的创新,其已成为最大限度体现陶刻魅力的一种产品形式,从而推动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体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紫砂陶刻是以刀代笔,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的艺术。陶刻技艺要求对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勤加练习,品尝汉字书写的无穷奥妙,以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在紫砂壶上的应用都细细地揣摩,或工笔,或写意,感受其中的意境,领悟内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