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州手拉朱砂泥工夫茶壶是以辘轳为工具,手拉成型的纯手工制作茶壶。虽历经300余年,制作技艺和外观造型并没有太大变化,仍以圆器为主,小巧玲珑、造型多样、工艺精细、泡茶热交换快、易起香、不失原味,是泡乌龙茶的最佳选择,深受泡工夫茶人士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以陶瓷茶壶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数量化Ⅰ类理论的感性意象设计方法对陶瓷茶壶形态和造型风格进行研究。首先,在调研各类陶瓷茶壶的基础上,运用焦点团体法和问卷调研法分别提取了茶壶的形态设计要素和代表性感性意象词汇;其次,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感性意象词汇和设计要素两者之间的数学映射模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辅助陶瓷茶壶造型设计;最后,经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可为陶瓷茶壶造型设计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宜兴紫砂茶壶造型别致,种类丰富,工艺繁杂,一般被分成光器和花器两大类,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光器,光器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大部分是以几何造型为主,用简洁典雅的造型来展示紫砂艺术之美,让爱壶人士们都感受到其中的自然淳朴、简练高雅的气质.光器这一大类中还可以大致分成圆器和方器这两种,圆器的造型要求的就是"圆"、"稳"、"匀"以...  相似文献   

4.
陈顺根 《江苏陶瓷》2010,43(6):25-25,27
紫砂方型壶是几何形类茶壶中比较典型的款式,常见的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其他"方中见圆,圆中寓方"的造型也很多。这一类作品形态简洁、敦庞周正、精光内涵、浑朴古雅,具有一种稳定的、传统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5.
1 前 言 宜兴紫砂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历代紫砂艺人为了紫砂茶壶制作工艺不断更新,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衡量茶壶制作优劣的标准,其中尤以强调茶壶设计的整体造型和整体审美效果为主。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 除茶壶整体的设计构思要独特新颖外, 还要注重对其局部的处理,尤其是要注重对滴子的处理,这样,才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 规则型滴子的设计 滴子的设计造型可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两类。规则型又可分为重叠式、对称式和几何形体式等。如传统作品“掇球壶” (见图 1)的滴子造型是将三个圆球叠放在…  相似文献   

6.
汤杰 《江苏陶瓷》2007,40(F09):41-42
宜兴紫砂是我国传统的工艺陶瓷。宜兴紫砂陶分为光器类、花货类和筋纹器类。光器又分为圆器和方器,在紫砂陶器中最常见的有壶、盆、瓶、鼎等造型,除方形的盆较多见外,方壶、瓶等都比较少见,一般认为方器没有圆器实用,其实方壶丝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在陈设和实用把玩方面独具一格。本人在紫砂方器茶壶的创作设计中,得益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悉心指导,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  相似文献   

7.
萧明峰 《江苏陶瓷》2013,46(4):54-55
宜兴紫砂陶自北宋起源,经历明、清时期两代壶艺先人的发展,让它以天然的"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而传人。紫砂茶壶在造型上,虽然每位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茗壶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素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线条流畅紫砂圆器是以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体塑造的一种器皿,主要运用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所以紫砂圆器的  相似文献   

8.
陈祖桥 《江苏陶瓷》2012,45(1):68-68
在中国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茶文化可以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相媲美。由于人们对茶文化的重视,故而历代均有种类繁多、造型古朴美观的茶具问世,而造型繁复的宜兴紫砂茶壶无疑是茶文化的一朵奇葩。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各存世器皿中最为丰富的艺术园地,素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  相似文献   

9.
宜兴紫砂陶造型丰富,多姿多彩。花货茶壶是紫砂壶造型中的一个大类。其造型主要是以花鸟树木、竹根枝蔓、瓜果奇虫为基础加以提炼,形成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深受人们所喜爱的紫砂花货茶壶。  相似文献   

10.
蒋建军 《山东陶瓷》2011,34(5):43-44
宜兴紫砂工艺陶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技术精湛、色泽朴雅而著于艺。宜兴陶器中尤以各式茶壶最集中地代表了紫砂陶独特风格,紫砂壶造型取材广泛,构思奇特,在各种方圆几何形之外,更有许多别具匠心的塑器造型。其中以竹形为茶壶造型,更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技艺,不断丰富造型设计的新内容,汲取他们的营养来丰富自己,从而提高艺术素质,下面不妨对这竹形茶壶造型作一粗浅的分析,从而提高工艺的水平与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紫砂茶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归纳后可分为下列各类;几何形、自然形、筋纹器、小形壶或水平壶等。几何形茶壶的造型是根据球形、筒形、立方、长方及其他集合形而变化出来的,是紫砂壶最常见的造型。  相似文献   

12.
谢永新 《山东陶瓷》2011,34(5):41-42
紫砂陶艺造型丰富,变化无穷。自明代中期以来,经过历代名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式茶壶、花瓶、花盆和陈设品,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最丰富的一个品种。按其不同的形式及特点,可将它分为圆器、方器、筋囊器等三大类。其中方器造型涉及到紫砂陶艺的所有品种。各个时期,各类造型体系均有非常出色的方器作品和名品出现。可以说,方器造型是宜兴紫砂造型中最基本的款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蒋晓光 《陶瓷工程》2011,(11):55-55
宜兴紫砂陶造型丰富,多姿多彩。花货茶壶是紫砂壶造型中的一个大类。其造型主要是以花鸟树木、竹根枝蔓、瓜果奇虫为基础加以提炼,形成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深受人们所喜爱的紫砂花货茶壶。  相似文献   

14.
董震红 《江苏陶瓷》2006,39(5):43-44
宜兴紫砂自明代中期以来,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茶壶、花瓶、花盆和陈设品,是我国陶瓷艺术中造型最丰富的一个品种。宜兴紫砂以其不同的形式及特点,可将它分为圆货、方货、筋瓤货等三大类。其中方货造型涉及到紫砂陶艺的所有品种。所谓紫砂方货,主要是指  相似文献   

15.
宜兴紫砂方器是传统的造型工艺,对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要求甚高。一把既美观又实用的方型茶壶要求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艺水平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紫砂方器,相对圆器来说具有其它紫砂茶壶无法比拟的特性,它隐约地显现了作者刚正、端庄、冷静的思想情怀。不论是一把四方、六方、八方壶,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方器茶壶来讲,它形成多个平面与圆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器有棱有角,是以直线、平面构成的空间紫砂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欣赏价值。欣赏一件方器作品美不美,首先要看壶器是否合"度"。方器的构思要合理、比例要得当、线条要流畅、虚实搭配要恰当还要看器型是否有"力",一把好的方器恰似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要求线条有力、角度有力、衔接有力、虚实对比有力;此外,还需看壶器的"角",所谓方器茶壶就是用数学立体几何概  相似文献   

16.
紫砂"吉祥如意壶"的方器造型,相对圆器来说具有其它紫砂茶壶无法比拟的特性。此壶隐约地显现了创作者刚正、端庄、冷静的思想情怀。它的多个平面有棱有角,是以直线、平面构成的空间紫砂壶艺作品,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宜兴紫砂壶器,造型上分为三大类:光素器、花器、筋纹器。这三大类别的紫砂壶各有各的面貌和艺术特征,而光素器紫砂壶艺造型简洁明了,内涵别具韵味,从古至今一直被文人墨客推崇为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1光器之美紫砂壶光素器不加任何装饰,以线条和点、面结合设计制作而成的适宜泡茶的茶壶,属不施釉、不加彩、素面素心的无釉细陶,它以几何形为设计主体,有圆、半圆、高圆、扁圆,也有方形、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高方、矮方、扁方,另外还有方圆  相似文献   

18.
世人说紫砂茶壶美,美就美在其"形、泥、工、款、功".所谓"形",就是造型、形象.宜兴紫砂壶艺造型素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宜兴紫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一些传世名壶之所以能以其端庄的造型、清晰的线条、精湛的制作技巧流传至今,而且仍然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哲理,并对现代壶艺的造型设计赋于很多的启迪和借鉴,究其原因,除了"泥、工、款、功"之外."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在紫砂壶艺的制作中,一直都强调方跟圆的关系,紫砂壶的两大类中就有方器跟圆器。从传统紫砂壶制作的传承来看,学习方器制作的时候,都会被告知,先学习如何制作圆器。老一辈的师傅们会告诉你,紫砂中的圆并非是绝对的正圆,而是椭圆,方器割圆成方,正方形器亦几乎是不存在的,一方面由于任何造型都要融入茶壶本身的结构,正方正圆未必美观,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了传统紫砂制作成型的经验。在制作图1这件"留芳壶"的时候,便是以圆为基,从中扩展出六个不同的面,运用合  相似文献   

20.
徐建平 《江苏陶瓷》2014,(3):58-58,61
<正>"绞泥砖方套壶"(见图1)是现代紫砂茶具的一种创新,也是绞泥工艺用于紫砂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经市场考验已证明"绞泥砖方套壶"深受鉴赏家的欢迎,不仅具备极大的艺术价值,还拥有优良的使用功能,现从四个方面来谈谈"绞泥砖方套壶"的艺术特点和使用性能。1形体造型的比例和结构紫砂工艺品就茶壶(具)类可分为圆货、方货、筋囊货、花货四类,这四类茶壶或茶具从艺术角度看,仪态万千、各有千秋,来源于生活中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事物,并经艺术提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