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土壤沙化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土壤流失在水平方向导致土被的破碎;防治的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和农业草交错带,在技术措施上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带不适宜大规模开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牧交错带处在沙漠一黄土边界带与绿洲——沙漠过渡带。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多变性和脆弱性特征。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退化、恶化,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主要是人为过渡开垦,不合理经济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植被的破坏所引起。为此,应把经营模式的转变作为切入点,加大调整人地关系,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川区灌溉地,逐步把不适宜产粮的地区,退耕还林(草)发展畜牧业。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已处于危急状态。不但不能开垦,而且应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故此,应及时进行整治、重建,以推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利》2009,(7):40-44
农牧交错带通常指传统农业经济与草地畜牧业经济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大致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祁连山东段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包括川西、滇西北),跨越12个省(自治区)的160个县(市),交错带宽处可达400km.窄处仅为50km,总面积约116.74万km^2。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带从地形单元的第二阶梯边缘东北大兴安岭向南,经过燕山山脉.沿长城延展到宁夏六盘山区。历史上农牧交错地带并非一个固定的区域。现今的农牧交错带雏形奠定于宋辽时期,在明清以后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承德市处于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一农牧交错带东段.北临内蒙古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处于沙区前沿,生态环境极易破坏.而一旦被破坏短期内将难以恢复,有些地方甚至永远不可恢复。  相似文献   

5.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化,农牧业经济发展滞后,在持续实施了数年的以禁牧舍饲、生态移民、农牧业产业化拉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修复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畜牧业生产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显著好转,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牧民收入增加,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  相似文献   

6.
<正>古浪县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确立了"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工作思路,即在南部山区保护生态水源,积极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和劳务输出力度,切实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渐趋恢复;在中部川区做好压田、节水、调结构,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培育特色产业,加强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尹泽凯  谭立峰  贾琦 《人民黄河》2022,(7):93-98+104
城市地区尤其是特大城市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失调等问题。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9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郑州市“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19年,生产与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53.33、186.43 km2,生活用地面积增加539.76 km2,用地类型中转换面积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地,主要转换为城乡生活用地。(2)生产用地重心以东南向转移为主,生态用地重心迁移变化不大,生活用地重心东移3 106 m。(3)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并于1990—2000年逐渐恶化,2000年以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主城区外围持续蔓延,同时在中牟绿博园区和航空港区恶化明显。(4)郑州市同时存在着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向城乡生活用地转移、水域和林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系统分析乌审旗(典型农牧交错带)水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草原生态保护目标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进行需水预测。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经不同水平年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对比分析,给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9.
辽河保护区湿地在辽河干流污染负荷削减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辽河保护区湿地近40年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湿地保护措施与未来研究展望。1980—2010年,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辽河口保护区段以外的辽河保护区植物资源稀少且种类单一,不适宜大部分鸟类和鱼类等动物的繁衍生息;2010—2020年,湿地面积快速恢复,宏观植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明显改善,鸟类与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是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自然驱动因子,大规模农业开发、水利工程修建、油气开发、城镇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人为驱动因子在湿地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当前可重点从严格保障生态需水、多层次重建水陆交错带及敞水区水生植被、物理化学与生态防治措施联合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未来重点开展基于流域尺度的辽河保护区湿地发育机制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二龙山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二龙山旅游风景区和二龙山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对区域防洪抗旱、城镇供水、质量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影响较大。保持和培育该流域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树立黑龙江形象,促进招商引资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简述了流域在吸引外来资金,增加财政收入、拓宽人员就业和发挥生态功能等作用,对流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水土流失变化,水资源矛盾和土地资源退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培育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和进出口贸易等数据,核算区域水足迹总量构成及变化,分析区域水足迹供需结构演变,评价区域水资源压力和用水效率。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后,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速下降明显,水足迹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中部三省的节水效果最为明显。水足迹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效应。农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体部分,生态用水所占比重较小,虚拟水贸易的消减效应逐渐减弱。工业用水的节水效应较为明显,而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区域水资源以自给为主,东部省市水资源进口依赖度高于西部和中部省市。区域水资源需求量稳中有升,需求结构保持相对平稳。区域水资源压力总体较小,水资源承压情况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区域用水效率逐步提升,中部和西部省市用水效率明显改善。该研究能够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补充,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池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和分析了河池市2004年-201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盈亏、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及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以明确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显示:(1)河池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742 0hm2/人,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为7.428 6hm2/人,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平均值为6.686 7hm2/人,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0.107 7,表明该地区近年来水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状态,水资源安全程度高;(2)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年均降幅为7.80%,表明河池市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最后指出应从水资源均衡因子取值、核算水污染足迹等方面完善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对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分析研究出发,阐述了生态的经济学价值和水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对Freeman水的生态经济价值模型进行了改进与应用,指出水体对人类用途的变化,对工业、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人居环境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改善,都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面临的压力显著增加,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水首当其冲,对水这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搜集了湖北省2005—2018年的水文和社会经济发展资料,利用生态足迹法,分析湖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水资源负载指数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年际变化,探讨了丰、平、枯水3个典型年湖北省水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2005—201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增大,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不呈显著增大或减小趋势,年际变化较大,湖北省在2005—2018年间均为生态盈余,水资源负载指数年际变化较大,万元GDP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武汉、襄阳、孝感水资源负载指数较大,而恩施、咸宁、神农架水资源负载指数较小。这说明湖北省水资源总体上较为丰富,足以维持该地区可持续性发展,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对于工业型城市而言用水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TM/Landsat8 OLI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分布指数,分析了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2000—2020年的“三生”空间用地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以及“三生”空间用地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对地形地貌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的“三生”空间用地总体特征为生态用地最多,生产用地次之,生活用地最少,其中生态用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生产用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则呈持续增加趋势;草地生态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高于其他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草地生态用地面积转移最大;工程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变化,东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于中部地区,其中海拔大于1 700 m、坡度大于15°的区域及东坡和南坡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低海拔区生态环境质量呈逐渐变好趋势,非喀斯特区和纯喀斯特区生态环境质量好于亚喀斯特区,但非喀斯特区和纯喀斯特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构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建立基于GRNN与RBF神经网络算法原理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以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采用内插法构造网络训练样本,对典型岩溶地区西畴县不同规划水平年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西畴县不同规划水平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处于中度脆弱与强度脆弱之间,水资源承载力处于基本可承载与可承载之间,评价结果符合西畴县现状,可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②GRNN与RBF网络模型对西畴县各水平年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相同,表明研究建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均是合理可行的,同BP等网络算法相比,GRNN与RBF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调整参数少,不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虚拟水是蕴含在商品和服务中的水资源,研究虚拟水流动情况对地区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南部地区虚拟水流动情况,为后续进一步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基于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结合产业间虚拟水转移量、地区虚拟水消费量及区域间虚拟水贸易量等相关评价指标,从虚拟水的转移、消费和贸易三个角度分析了2012年新疆南部地区(简称南疆)虚拟水流动的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南疆虚拟水总量283.39亿m~3,其中农业部门占69.4%,虚拟水转移量为78.20亿m~3,主要转移到与农业部门关联度较高的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等部门。南疆虚拟水消费总量131.78亿m~3,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和政府部门虚拟水消费量分别占总消费量的27.3%、65.7%和7.0%。南疆虚拟水贸易处于净调出状态,净调出量171.63亿m~3,主要调出到水资源量较为丰富的广东、山东、山西、黑龙江和上海等地,其中农业部门虚拟水净调出量最高(167.33亿m~3),其余大多数部门为虚拟水净调入部门。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农业部门虚拟水的大量消耗和流出加大了南疆地区水资源压力,建议通过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水力度以及合理控制虚拟水调出等方法和手段来缓解南疆地区水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先庆  李博  李进  刘鹏飞 《人民长江》2019,50(5):107-112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六盘水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从生活、生产、生态3个用水账户角度出发,构建了六盘水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用于对六盘水市2008~2015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多种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讨论了各指标与年平均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水资源属于生态盈余状况,水资源利用整体而言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但是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可持续性比较不稳定;同时,生态用水和万元GDP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处在较低的水平,说明目前的用水比例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因而需要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云南泸水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泸水市位于"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生态环境恶化,需要对泸水市开展生态安全评价,以为泸水市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从研究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人类干扰、自然要素角度,构建了该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泸水市进行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泸水市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41.95,总体处于较安全水平;空间上,以怒江为轴线,沿怒江呈现出南北向带状分布特征,东西向以怒江为界,越接近怒江,生态安全水平越低,呈现一定的对称分布规律;不安全区与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以上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大;组成生态不安全的区域中,耕地面积最大,超过了50%,其次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泸水市总体生态安全状况最好的乡镇为片马镇。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研究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流动情况,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基于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结合产业关联度、虚拟水转移量、虚拟水消费量及虚拟水贸易量等相关评价指标,从虚拟水的转移、消费和贸易三个角度分析了2012年新疆北部地区虚拟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新疆北部地区虚拟水总量268.11亿m~3,其中农业部门占56.1%;农业部门的虚拟水转移量最多(101.73亿m~3),主要转移到与农业部门关联度较高的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等部门;在虚拟水最终消费部门中,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政府部门虚拟水消费量分别占总消费量的23.2%、64.7%、12.1%;新疆北部地区虚拟水贸易处于净调出状态,净调出量为197.26亿m~3,主要调出到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广东、山东、山西、黑龙江和上海等地,其中农业部门虚拟水净调出量最高(200.50亿m~3),其余大多数部门为虚拟水净调入部门。通过对新疆北部地区虚拟水的流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大量调出虚拟水加重了当地的水资源压力,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解决当地的水资源压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