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时代建筑》杂志在2003年和2005年曾编辑出版过两期有关世界博览会的专刊,以规划和城市研究为主。今天,距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已进入一年倒计时,《时代建筑》邀请有关专家、建筑师从规划、建筑、公共空间等角度,向广大读者介绍上海世博建筑的建设情况,对上海世博建筑做初步的研究。世博会项目数量多、情况复杂,我们无意穷尽所有内容,而是希望通过展示现状,引发对世博会的关注和讨论。世博建筑全部建成后,《时代建筑》还将在2010年第三期杂志中对世博建筑进行更多讨论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陈伯超 《建筑师》2011,(6):82-87
近代是建筑发生着巨大变化和质的跨越的时代。沈阳建筑近代化的标志性特征既展示着沈阳建筑在近代的发展足迹,又体现了她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在文化层面上.沈阳建筑的近代化体现为“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点的西洋化过程”:在技术层面上.则表现在”力学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与技术的引进、建筑设施与设备的近代化、建筑功能的专一性与多样性,以及工业建筑的出现与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博会正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向全世界展示着建筑的多彩与创意的光辉,然而在建筑以外,创意之光同样闪耀。2010年5月7日,作为一家具有130多年历史的跨国工业企业,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主办的名为“精雕细琢,穿越未来,共创美好生活”的世博主题客户活动在上海盛大开幕  相似文献   

4.
<正>"可持续发展"、"创新"以及"交流"是上海世博瑞典馆的三个关键词,其设计灵感来于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互动。展馆由四个方形建筑连接组成,采用传统的城市建筑式样,外型突出展示木材如何应用于现代建筑领域,以及如何选用适当的  相似文献   

5.
刘德  代亮  佟欣馨 《城市住宅》2022,29(3):20-25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要素,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形象取决于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水平,尤其表现在公共建筑方面.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在展示城市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以扬中奥体中心、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设计为例,探讨体育场馆建筑与城市文化共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处于世纪之交的上海,正在以前所末有的建设规摸与建设速度来加快其迈向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终于成为事实.面对今日上海2万多个工地,2千余幢高楼大厦,在众多的现代建筑中,新颖文化建筑尤为独领风骚,引人瞩目.因为它是城市品位的反映,是城市时空、人文背景的交响,也是建筑技术、艺术、环境综合创造的结晶.本人有幸主持设计“上海博物馆”、“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以及“外滩风景带规划设计”等多项重大文化、纪念性建筑项目.在这一项项极富挑战性,开拓性的设计创作和构思立意中,我们注…  相似文献   

7.
伊塔洛卡尔维诺曾虚构了55个“看不见的城市“,对它们加以提炼和详细阐述.以此展现现代城市的方方面面。与此类似,中国的博物馆建筑在21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与纷繁变化.也足以让本文构建出一个“中国博物馆之博物馆”,阐明和展示中国博物馆建筑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建筑创意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林娜 《建筑创作》2010,(7):30-39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举世瞩目中盛大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上海,体验一场集建筑,艺术、科技于一体的盛宴。世博会,是世界性建筑设计理念的汇集,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展示推广的平台,更是展现人类生活模式的舞台。本届世博会在秉承“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理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理念,为每一个参观者呈现最前沿的建筑、规划、艺术设计理念,并让参观者集中领略当今世界最尖端的科技创新,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筑》每年都有一期“文化建筑”的专刊,似乎说明当下关注这类建筑的人比较多.设计作品也不在少数。但要写点关于“文化建筑”的文字时,却忽然觉得这是个陌生而熟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话题庞大,复杂并且深刻。本期《时代建筑》以此作为主题.是针对近些年来中国的建筑与当代艺术的彼此“越界”与“交叉”现象。编者认为.这种”越界“和“交叉”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当代艺术观念与建筑思潮的交叉互动.如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对空间.材料和城市文化和生活的理解以及不同的创作手段对彼此的影响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简讯     
文西 《世界建筑》2006,(7):12-15
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在北京展出具有浓郁的墨西哥文化特色的墨西哥艺术系列展于6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亮相“。墨西哥绘画:从壁画三杰到当代”展、“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墨西哥当代陶艺展”也同时开幕。建筑展用录像投影的方式展示了十几位墨西哥建筑师的代表性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处在时代变革大环境中的墨西哥建筑师是如何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去迎接时代挑战的。他们面对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进行工作,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课题。观众可以看到他们是怎样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在保护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住宅设施》2010,(5):14-21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召开。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伟大盛会,每一届世博会都成为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一部世博会的历史,是人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冲突走向合作、从崇拜物质走向崇尚科学的历史。世博会是一个展示科技应用的舞台,是一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近150年来,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与世博会有关,汽车、电视、电灯、电梯等重大发明大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公开展出并通过世博会走向大众。世博会的建筑也被众人津津乐道,新潮的建筑理念、先进的建筑科技都通过世博会向众人展示,一些富有标志性、典型性的建筑亦成为世博会的亮点。东道主与参会各国纷纷依照本国的文化特色建造了具有特点的世博建筑,为建筑领域增添了一抹抹新色彩、新思路。本刊借世博之际,向读者传递世博知识并采撷各届世博会的典型建筑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太阳能领军企业皇明集团多方面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提出“太阳能,让城市更美好”的世博宣言.成为企业参与世博的最大亮点。皇明太阳能与英国零碳中心共同打造世博“零碳馆“,参展世博山东馆.并作为新能源行业唯一代表入驻世博民企馆.向世界展示可再生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及未来绿色城市模板,彰显中国“绿色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成都博物馆是展示成都文化.体现成都和谐、包容的城市特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建成以后.将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文化建筑.使成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画卷般地展示给世人.从而搭建起成都与世界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2月21日,在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行了“昆明城市建筑色彩研究”专家咨询会。本次研究旨在针对昆明在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中,城市空间特征和特色日益模糊,建筑色彩也显得庞杂和混乱的现状,本着“传承地域特有文化”、“表达地域个性特征”、“展示现代城市形象”和“规划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倪蕾 《江苏建筑》2004,(2):2-6,31
本文从城市建筑与文明进程、文化价值及美学特征的关系入手,在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完整地、广泛地、密切地联系以及城市建筑体现文化价值的必然性、典型性、深刻性等方面对“城市建筑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证,并对城市建筑既是文化的栽体,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住宅》2010,(9):73-77
每一届世博会也是一场世界新建筑的盛会、一场建筑师的建筑大展。对于世博,建筑师无论参与其中抑或仅仅走马观花,城市、建筑、生活、美学是都他们永恒的关注。万科馆位于浦西世博园区E片区,占地面积3309平方米,犹如七座金灿灿的麦垛,落落大方地展示生命的健康与丰盛;天光与水色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8.
文章较全面论述了上海世博会主要场馆世博轴、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和文化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以及一些国外展馆在建筑上采用的一系列低碳环保技术及其所起到的节能减排效果,展示了未来城市建筑低碳环保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思维理念。  相似文献   

19.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器空间建筑工作室(第七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5月,主持建筑师曹晓昕。器空间的“器”字表明了我们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重视,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站在社会立场,以研究的态度致力于为新时代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器空间建筑工作室曾参与过上百个项目的设计,建成作品数十项,涵盖教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办公综合体、商业中心、居住、老建筑改造、公共艺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设计等领域,并应邀参加了多所大学、设计机构、学术组织的交流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工作室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受到了《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时代建筑》、《Mark》、《Domus》、《建筑实录》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最为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工作室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建筑类型(“文化类”).后者可以看成是一系列条理化、符号化的“行为模式”。“文化与建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确实很难。因此.只能通过说“文”解“化”简单地阐述笔者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建筑”和“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