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硬质合金》2017,(1):7-13
分别采用两种工艺制备的Fsss粒度相近的WC粉末为原料,在不同球磨时间下制备WC-10%Co-0.3%Cr_3C_2-0.5%TaC试样于1 450℃下烧结,对比两种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常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粒度分布较窄、不含WC团聚颗粒的WC粉末为原料,经10 h球磨就能得到微观组织结构均匀的超细硬质合金;采用粒度分布较宽、含有大量WC团聚颗粒的WC粉末为原料,需要50 h球磨才能得到微观结构较为均匀的超细硬质合金,球磨时未被破碎的WC团聚颗粒烧结时会长大为WC晶粒团聚体,或者是粗大WC晶粒,会降低合金的抗弯强度值;原始粉末粒度组成对超细硬质合金的矫顽磁力、密度和硬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球料比为1.5∶1的情况下对40型和200型WC块进行球磨,研究了球磨时间对球磨后WC粉的化学成分、粒度及粒度分布、亚晶尺寸、形貌等的影响.然后,选取球磨1h和16 h的WC粉为原料,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制备成合金,观察了合金形貌,检测了合金磁力、密度、硬度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WC粉的粒度和总碳量降低,氧含量增加,粒度分布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粒度分布曲线的峰值不断向左(即粒度细的方向)快速移动;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首先是粘结的WC颗粒分离,然后多晶WC颗粒沿晶界面破裂,最后不规则的粗大WC晶粒发生穿晶断裂并产生大量的微细粉末;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晶粒内部的亚晶尺寸不断变小.40型WC块经过长时间球磨后,其制备的合金的矫顽磁力和抗弯强度都减少,而其它性能没有明显变化.200型WC块经过长时间球磨后,其制备的合金的矫顽磁力减少,而其它性能也没有明显变化.200型WC块长的球磨时间容易造成合金中WC晶粒不均匀长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矫顽磁力研究了两种不同WC粒度的WC-10%Co合金在烧结过程中组织演变。合金在1 200~1 450℃之间5个不同温度进行烧结,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孔隙收缩、液相迁移、组织均匀化以及矫顽磁力变化。发现烧结过程中硬质合金组织分布经历了相对均匀到不均匀再到均匀的过程,与此同时合金的矫顽磁力经历了降低、升高再降低的过程,并且WC粒度越细的合金该现象越明显。实验结果表明合金组织越均匀其矫顽磁力越高。建立了优化的硬质合金矫顽磁力模型,模型表明硬质合金矫顽磁力由Co的磁畴以及WC/Co界面面积决定,而WC/Co界面面积受WC粒度和Co分布的影响。该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组织均匀性与矫顽磁力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以WC-6%Ni硬质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球磨时间制备了5组合金试样,通过对烧结后合金磁、力学性能的检测及显微结构观察,分析研究了球磨时间对WC-6%Ni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时间对WC-6%Ni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影响明显,过短的球磨时间导致合金中存在粗大WC晶粒,适当延长球磨时间可使WC晶粒得到细化并获得微观结构均匀的合金,但过长的球磨时间则会导致合金中粗WC晶粒的再次出现.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抗弯强度、硬度、矫顽磁力均随之经历先上升到峰值后下降的过程;而球磨时间对WC-6%Ni合金的密度影响很小.当球磨时间为36 h时,WC-6%Ni硬质合金具有最小的WC平均晶粒度和相对均匀的微观结构,合金抗弯强度、硬度及矫顽磁力出现峰值,分别为2 250 MPa、89.4 HRA、4.9 kA/m.  相似文献   

5.
采用Ni作为黏结相,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备WC-9%Ni(质量分数)硬质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硬度仪、X衍射分析仪等仪器,研究WC粒度、配碳量对WC-9%Ni硬质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晶粒度受配碳量的影响较小,随WC粒度增大而增大;合金硬度随配碳量增加而降低,随WC粒度增大而降低。费氏粒度1.78μm的WC与费氏粒度2.4μm的WC制备的合金洛氏硬度最高分别为88.6HRA、87.5HRA,维氏硬度HV30最高分别为11.9、11.0 GPa。合金矫顽磁力与比饱和磁化强度极低,合金断裂韧性随配碳量的增加而降低,随WC粒度增加而增加,抗弯强度受配碳量影响较小,随WC粒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硬质合金》2019,(2):126-134
分别采用两种Fsss粒度相近、粒度分布差别很大的超细WC粉末为原料,经10~50 h球磨,制备WC-12%Co-1.0%(Cr3C2+VC)混合料,并在1 350、1 410℃和1 450℃下烧结,采用SEM研究两种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粒度分布窄的WC粉末为原料,经10 h球磨后烧结,合金中WC晶粒分散均匀,几乎没有WC晶粒粗聚体;而采用粒度分布宽、包含大量团聚体的WC粉末为原料,经10 h球磨、烧结后,合金中含有大量的粗大WC晶粒团聚体,随球磨时间增加,WC团聚体数量、单个团聚体中包含的WC晶粒数量急剧减少,团聚体尺寸不断减小,经50 h球磨才能得到微观结构较为均匀的合金;相同球磨时间下,随烧结温度从1 350℃升高到1 450℃,团聚体尺寸不断增加,团聚体内的形貌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硬质合金》2019,(6):406-413
采用瞬时烧结法确定了超细晶WC-4%Co硬质合金在烧结过程中矫顽磁力突变温度,据此设计了该合金两步烧结工艺曲线。采用传统烧结方法和两步烧结方法制备超细晶WC-4%Co合金,研究了两步烧结方法对超细硬质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切削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细晶WC-4%Co合金矫顽磁力突变的温度点在1 450℃以上。采用传统烧结方法制备的超细晶WC-4%Co合金中WC晶粒的三维形貌为多台阶层状结构,WC晶粒尺寸分布范围宽;两步烧结方法制备的WC-4%Co合金中WC的晶粒三维形貌发育为单层和三棱柱混合结构,WC晶粒尺寸分布范围窄。由于细颗粒WC溶解-析出行为的充分进行,两步烧结方法制备的合金硬度略微下降,断裂韧性有较大幅度提高。铣削试验结果表明:两步烧结制备的超细晶WC-4%Co合金木工铣刀的的抗崩刃性能及铣削寿命高于传统方法烧结的合金产品。  相似文献   

8.
WC/Co纳米复合粉质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徐涛 《硬质合金》2011,28(4):219-227
本文探讨了喷雾转换法制备WC/Co纳米复合粉的生产工艺特点、粉末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在超细合金中的应用效果。各方面的实验数据表明:WC/Co复合粉中WC碳化完全、粒度细而均匀,钨钴元素达到分子级均匀混合,Co对WC形成纳米级包覆,粉末颗粒外形多呈球状,球体由部分合金化的WC/Co粒子聚合而成,粒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烧结颈,其亚晶尺寸在100nm以下。复合粉经强化球磨后制取的超细合金较传统工艺制备的合金的WC相晶粒更加均匀,具有更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更高的使用寿命。即使不添加抑制剂,复合粉制备的合金仍具有晶粒细而均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费氏粒度(Fsss)0.8μm及1.8μm两种WC为原料,研究0%~0.06%炭黑添加量对WC-6%Co非均匀结构硬质合金试样的孔隙度、石墨相、WC晶粒分布及形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黑加量的增加,合金试样的孔隙度均为A02B00;平均晶粒度在0.95~1.00μm之间变化,粒径离差系数在0.83~0.89之间变化,粗细WC晶粒个数分数的比值呈现先降后升,在炭黑添加量达到0.04%时,金相组织渗碳,粗细WC晶粒个数分数的比值出现最小值1.175;随着炭黑加量的增加,组织中出现粗大板状WC晶粒;合金试样的矫顽磁力、钴磁先增加后变化缓慢,密度降低。炭黑的添加改变了合金碳含量,对合金WC晶粒形貌及分布造成影响,促进板状WC晶粒形成,使得合金硬度和断裂韧性小幅度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烧结温度对含钽双晶硬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时采用不同粒度WC原料制备WC-TaC-Co硬质合金,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烧结。研究表明:合金主要由两相组成,晶粒大小相间。所测硬度、密度和矫顽磁力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抗弯强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略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烧结温度为1450℃保温1.5h时,合金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维氏硬度(HV30)为1668.8,抗弯强度为988MPa,密度为14.87g/cm3,矫顽磁力为15.2kA/m,此时Ta元素对WC晶粒的抑制效果最佳,晶粒尺寸达到0.75μm±0.33μm。  相似文献   

11.
石蜡工艺YG类硬质合金矫顽磁力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旭峰 《硬质合金》2000,7(2):89-91
对矫顽磁力影响因素分析得知 ,在 Co含量一定时 ,YG合金的矫顽磁力受 WC晶粒度和含碳量的影响 ,根据低、中钴合金的矫顽磁力、抗弯强度与烧结温度的关系 ,针对 WC晶粒度和含碳量这两个影响因素 ,用新试验方法得到矫顽磁力降低而抗弯强度提高的抗冲击合金。  相似文献   

12.
宋石初 《硬质合金》1998,15(3):189-192
混合料球磨时间过长硬质合金WC晶粒变细,矫顽磁力增高,硬度增高,但相应的强度却降低。球磨时间过短,硬质含金WC晶粒粒,矫顽磁力和硬度均过不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球磨时间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我们自行研制出微电脑温磨机控制器,除对湿磨机进行时间管理控制外,还对湿磨机累计运行时间进行统计,防止渴磨机墨穿漏料。  相似文献   

13.
《硬质合金》2015,(3):155-163
本文采用掺加预制细晶混合料的方法制备了两组粘结相质量分数分别为12.5%和17.5%的含粗大WC晶粒和细小β相((W,Ti)C)晶粒的双晶结构WC-TiC-Co/Ni硬质合金。通过对金相组织的观察以及硬度(HRA)、抗弯强度(TRS)、矫顽磁力(Hc)和比饱和磁化强度(Ms)等物理、力学性能的检测对比,研究了球磨时间对双晶结构的WC-TiC-Co/Ni硬质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球磨时间延长,两组合金的组织及性能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球磨时间增加,合金的组织趋于均匀,WC晶粒的形状由近圆形变为多角棱形,粒度减小,其减小速率逐渐放缓,且受粘结相含量的影响,粘结相含量越多,晶粒减小速率越慢;含Ti的β相呈近球形,粒度约1.0μm,随球磨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合金的Hc、HRA均提高,Ms降低,而TRS则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球磨时间控制在18~24 h时,合金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4.
《硬质合金》2016,(5):311-321
本文研究了粒度接近的5个批次原料WC粉及对应合金的特性。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原料WC粉的整体特征及WC颗粒聚集体构成特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各批次原料WC粉的粒度分布,用定量金相软件分析了合金成品WC晶粒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粒度接近的各批次的原料WC粉颗粒粒度分布不尽相同。在相同的球磨时间下,WC粉末粒度分布相同的批次,合金WC晶粒粒度分布曲线不尽相同,原料WC粉末中单晶WC颗粒的粒度对合金WC晶粒粒度分布有直接影响。评价WC的质量应从Fsss粒度、粒度分布、电镜形貌和球磨实验合金的晶粒分布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硬质合金》2020,(3):240-247
以WC-7%Co-3%Ni硬质合金为研究对象,WC-10%Co硬质合金为对比标样,研究球磨时间对WC-7%Co-3%Ni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WC-7%Co-3%Ni硬质合金的粘结相分布逐渐均匀,WC晶粒变细,钴磁降低,矫顽磁力升高,硬度升高,抗弯强度升高,断裂韧性降低。与WC-10%Co硬质合金相比,WC-7%Co-3%Ni硬质合金的WC晶粒更细,并且有较多"钝化态"的WC晶粒。在球磨22 h时,WC-7%Co-3%Ni硬质合金的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89.9 HRA、3 973 N/mm~2、13.41 kN/mm~(3/2),WC-10%Co硬质合金的分别为90.3 HRA、2 626 N/mm~2、12.77 kN/mm~(3/2),前者在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同时改善粗晶硬质合金的硬度和断裂韧性,本文分别采用粗颗粒(10μm)和中颗粒(4μm)WC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粗颗粒WC含量的粗晶WC-20%Co硬质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WC配比和湿磨时间对合金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粗WC的含量的增加,粗颗粒WC生长对细颗粒WC消耗量增加,合金由非均匀结构向均匀结构转变,WC晶粒粒度分布范围变窄小,WC晶粒异常长大的趋势受到抑制;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合金中WC晶粒的异常长大趋势增加,粗WC的含量达到80%时,可以抑制WC晶粒的异常长大。  相似文献   

17.
《硬质合金》2020,(1):51-59
选取3种不同厂家生产的08型WC粉作为原料,以相同的工艺路线制备WC-6%Co硬质合金样品。通过对WC原料粉末杂质含量、粒度、物相、显微形貌、晶粒尺寸和晶格参数详细分析以及不同温度烧结后合金显微组织、WC晶粒夹粗数量和WC平均晶粒度表征,探究WC粉末特性对合金烧结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颗粒尺寸分布均匀集中、亚晶尺寸大,结晶性完整以及晶格常数与标准值差异较小的WC-C粉末作为原料可以有效的降低合金的烧结敏感性。当烧结温度从1 410℃升高到1 450℃,WC-C制备的合金中WC晶粒夹粗数量增幅较小,且WC平均晶粒度无明显变化维持在0.48μm,同时WC碳含量在6.17%~6.21%波动时,对合金中的WC晶粒夹粗影响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以偏钨酸铵、可溶钴盐、可溶碳源为原料,经喷雾转化、煅烧、低温还原碳化制备超细晶WC-Co复合粉;采用同样成分配比及工艺,在煅烧后增加短时球磨工艺,制备出另一种超细晶WC-Co复合粉;分别以2种复合粉为原料,用放电等离子直接烧结制备超细WC-Co硬质合金。采用SEM、XRD、钴磁仪、矫顽磁力计、维氏硬度计等对复合粉形貌、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未短时球磨的粉末呈现出球形结构,WC颗粒被Co相粘结在一起,可观察到烧结颈并有异常长大晶粒,经过短时球磨工序制备的粉末为分散颗粒,2种粉末中Co相同时以fcc与hcp的结构存在,粉末WC晶粒尺寸约为0.26μm;未短时球磨的粉末制备的合金存在少量孔隙,致密度较低,有异常长大晶粒。短时球磨能有效提高粉末颗粒的分散性,减少烧结体中的显微组织缺陷,制备的合金综合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亚微米WC粉和纳米Co粉、亚微米WC粉和高能球磨后具有纳米晶组织的微米级Co粉这两种具有不同粒径匹配的混合粉末作为原料粉末,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超细晶WC-10Co硬质合金。对不同原料粉末的SPS过程及烧结试样的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两种混合粉末为原料均获得了平均晶粒尺寸在200nm以下的超细硬质合金材料,其中,采用亚微米WC粉和高能球磨的微米级Co粉利用SPS技术制备的材料相对密度达到98%以上,硬度达到HRA94.5,断裂韧性达到13.50MPa•m1/2,表明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而采用亚微米WC粉和纳米Co粉利用SPS技术制备出的超细晶硬质合金的组织均匀性和性能较差。根据SPS技术的特殊烧结机理,对采用不同粒径匹配和结合状态的WC和Co混合粉末的SPS致密化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机械合金化(MA)方法制备W-Mo-Cr混合粉末,并研究了机械合金化中的工艺参数对粉末性能的影响。球磨实验后,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粉末的物相、晶粒尺寸和晶格畸变,用扫描电镜(SEM)分析粉末的微观形貌,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分析粉末颗粒的大小及分布,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混合粉末中各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球料比为15∶1,球磨转速为250 r/min,球磨介质比为1∶1,球磨45 h,所制备出的混合粉末晶粒尺寸较小,成分均匀,杂质少,可提高合金抛光盘的致密度、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