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对楚辞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产生条件、地位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高明卓异之处,在于他能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楚辞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即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刘勰认为一代文学的新变,既要接受“世情“和“时序“的影响,也要善于从传统文学中合理地汲取养分,因此,他主张“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不仅反映了上古时期的艺术成就,还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对于研究语音、词汇、语法都有重要的作用。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对《楚辞集注·离骚》中的注音问题,主要对协韵进行探究,指出其中几个特殊的注音,并总结了注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楚国纺织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目标内容图轮廓提取和线条增强,生成具有楚国纺织品风格的图像;提出基于VGG-19优化模型的楚国纺织品纹样图像迁移方法,克服了图案组合创新设计、自动提取数量少和资源大量损耗等困难。研究表明:该算法在楚国纺织品风格迁移中的表现优于现有方法,保留了纺织品艺术风格的完整性,并成功地将迁移的纹样应用到不同的服装品类中,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为服装设计者降低了试错成本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婧晗  贺阳 《饰》2012,(4):49-52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为背景,从传统观念、规章条例、文化参考、大众心理及潮流趋势等多方面入手,举例描述民国各时期婚礼旗袍的头饰特点,进而阐述其从产生到发展,直至消退的变化过程。文章从嫁衣配饰的这一个方面着眼,以小见大,窥探民国时期的服饰整体状态,也为民国服饰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传承,通过叙述、对比分析,从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两个方面对《楚辞》中的神话人物和《神谱》中的希腊神话人物进行对比研究,归纳出其异同与造成异同的原因。其相似原因在于古中国和古希腊对大自然崇高的敬畏;差异的根源在于《楚辞》中的神话人物中反映了东方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精神,而《神谱》反映了西方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7.
《红帮服装史》首发式前,我国著名服饰文化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华梅教授发来贺信。全文如下:《红帮服装史》首发式组委会: 欣悉《红帮服装史》一书出版,这是服饰文化研究的一大成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服饰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8.
《楚辞》总题名英译是供译语读者识别这一中华典籍的重要标识。随着《楚辞》英译的蓬勃发展,针对这一总题名的英译已有不下十数种,且不同译本对于同一题名的内涵解读颇有不同。如此繁多的译本在给译语读者带来困惑的同时,难免降低这一典籍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接受度。通过对比分析法,分析所收集的十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楚辞"总题名英译,有助于挖掘楚辞题名中最需保留的文化内涵,并由此遴选出最能体现这些核心文化内涵的《楚辞》题名英译,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9.
浅析《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生  甘应进  周丽艳  覃蕊 《饰》2006,(4):18-20
《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揭示了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服饰文化,同时体现了清代色彩的流行趋势。从《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搭配入手,深入地研究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对我们掌握清代的服饰文化以及把握色彩流行趋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为现实主义文学之滥觞,<楚辞>开浪漫主义文学之源流,历来学者多重视二者的特色研究,对<诗经>与<楚辞>之继承发展关注较少.故此从意象的角度探讨<诗经>意象在<楚辞>里的继承衍变,希冀做出一些有意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服是日本的国服.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其实,和服从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到配饰的选用都与中国服饰,尤其是唐代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服是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 《老子》、《庄子》、《楚辞》、《诗经》、《山海经》等都是艰奥晦涩神秘难懂的上古文化典籍。前人对这些典籍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大多为注疏、考证和校释,前些年则主要是思想内容或价值的评述与争执。然而,萧兵与叶舒宪教授等不再将这些典籍视为历史的陈迹,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学的“元典”,因为“其中保存着极多的原始和原始性的社会构造,文化遗存”,在他们陆续出版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里给以现代性的诠释。特别是由于《老子》等产生于先秦的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初始阶段,具有很强的原始神话思维语境与特征,这就为“特别要研究初始的、蛮荒的、野性的(形象性)思维和文学诸相”的人类学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鲜活、生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望赋》是参照屈原楚辞笔调与风格而摹撰的唐代骚体名赋.因革新失败,被贬流放的刘禹锡于作品中抒发身世家国的感叹,怀瑾握玉而矢志不渝,将对于邦畿的忠忱与不屈志节隐含与楚地之望中,体现出中唐文学的峻健与不屈风格.全赋意旨遥深,笔调优美,具有文学审美价值与现实的政治涵旨,于今仍具考证与商榷之功用.  相似文献   

14.
服饰文化及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每一方面,都是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客家服饰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洗涤下,呈现出客家人民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客家妇女的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一朵光鲜亮丽的奇葩。客家妇女服饰以其和而不同的外在表征和内在情韵,折射出客家妇女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需要及追求独立之人格的精神诉求。客家妇女服饰的制作原料、色彩特征、夏冬配饰,都透射出一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望赋》是参照屈原楚辞笔调与风格而摹撰的唐代骚体名赋。因革新失败,被贬流放的刘禹锡于作品中抒发身世家国的感叹,怀瑾握玉而矢志不渝,将对于邦畿的忠忱与不屈志节隐含与楚地之望中,体现出中唐文学的峻健与不屈风格。全赋意旨遥深,笔调优美,具有文学审美价值与现实的政治涵旨,于今仍具考证与商榷之功用。  相似文献   

16.
设计在今天已被商品所取代或互相融合,配饰逐渐变为一种生活品位.国外发展的非常成熟的职业配饰师在国内只是一个新新职业.但处于信息高峰时代,国内设计师成熟的很快.虽然目前国内配饰设计师力量很薄弱,家居配饰系统性不足,但大牌配饰设计师还是层出不穷.本文针对配饰师后期配饰会遇到的难题;如何突破职业瓶颈;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做了分...  相似文献   

17.
屈辞中的香草意象缤纷奇特、意蕴丰厚,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意象体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屈子的理想、人格和情感.屈辞香草意象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屈原自身、楚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屈辞开创的以香草“抒情“、“言志“的文学传统,对后世文人及其文学创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埃利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他一生只写了两部长篇小说《无形人》与《六月庆典》,研究这两部长篇小说对于研究埃利森的黑人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两部小说的主题都是关于黑人身份认同以及生存发展问题的探讨,因此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部小说都对白人进行无情的揭露,对黑人的遭遇给予了同情,同时对混血儿的行为给予了讽刺。通过两部小说在这三个方面描写的异同分析,埃利森所倡导的思想主张以及埃利森文学中的黑人思想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9.
依据历史资料和收藏家的实物,追寻天津近代女装的形象,以时间为主线,详细介绍了近代天津女性的上衣、下裳、礼服和配饰,并与同时期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做横向比较,从而说明在本土文化、满族入关后的官方文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三重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天津特色的近代女性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论语》的比喻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上,以比喻类型研究和比喻喻体研究为主,《墨子》、《孟子》和《荀子》的比喻研究主要从句法、篇章和逻辑思维的角度展开,涉及比喻类型、比喻喻体、寓言和比喻的类推逻辑思维研究,《庄子》和《韩非子》的比喻研究多从文学角度出发,主要是关于其寓言的研究.根据现代汉语比喻理论,先秦诸子比喻研究可从词句类比喻、篇章类比喻和认知类比喻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