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低渗砂岩气藏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侏罗系蓬莱镇组JP2低渗砂岩气藏开发中后期存在的问题,在对气藏进行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剩余气的分布特征。在对气藏进行局部加密井调整、老井挖潜、未动用储量开发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气分布进行开发调整方案研究,最终预测提高气藏采收率3.44%。  相似文献   

2.
新场气田立体压裂开发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场气田是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中段一典型远源多类型、多层系的低渗透致密陆相碎屑岩气藏叠置而成,并具备优越立体压裂开发条件的大型气田。自1995年12月投入立体压裂开发以来,先后压裂168井次,累积加砂177m3,累积增加天然气产能702×104/d,增产水平16倍,日增输气180×104m3/d,已累积增输气量8.34×108m3,已创造经济效益5亿元,增加储量271.18×108m3,并形成了一套以三维精细气藏描述为基础,立体开发方案为原则、蓬莱镇组低渗透致密气藏压裂技术为核心技术、沙溪庙组超致密气藏整体压裂技术为关键技术的立体压裂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西部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气藏为川西地区第2大中浅层气藏,是一个以三角洲平原—前缘河道砂沉积为主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河道窄、砂体薄、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以及气水分布异常复杂等特点,给气藏的开发评价及建产选区带来极大难度。为此,通过对该气田不同产能井及其所在河道和层系逐一由点到面的解剖,分析其构造及其演化特征、断砂配置关系以及储层物性等因素对单井产能的影响,明确了中江气田复杂"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高产富集的4个主要控制因素为断层、构造、河道砂岩及储层物性;通过分析各控制因素的综合作用,建立了不同河道砂岩的天然气动态富集模式,并从中提炼出2种高产富集动态模式,即构造主控模式中的"有效断砂配置+优势古构造+优质储层"组合和岩性主控模式中的"有效断砂配置+优势古构造+物性封堵+优质储层"的组合,为该气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分布广,但普遍具有高孔低孔富气共存、圈闭类型多样、气水分布复杂的特征,勘探难度大。为进一步明确油气成藏富集规律,通过对构造、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持续攻关研究,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地质新认识,以描述由不同烃源层系、不同储集层系、不同类型气藏在时空上叠加而形成的复杂气藏群,其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均存在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表现出“源控区、相控带、位控藏”致密砂岩气富集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气藏建立动态成藏模式,可形成反映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累计效应”的二级(圈闭级和目标级)三元(源、相、位)动态评价流程,并对天然气高产富集区的分布进行预测和评价。结论认为,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新认识为川西坳陷天然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发现并建成了中江、成都两个大中型气田,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2 000×108 m3。  相似文献   

5.
洛带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储层及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洛带气田蓬莱镇组气藏为川西陆相碎屑岩领域一个典型的低渗-近致密浅层气藏,根据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结合产能状况,将储层划分为4种类型。在储层评价及储量复算的基础上,采用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综合岩性、孔隙结构、测井、试气测试及试采资料,引入气藏开发生产经济技术指标和储能系数作为储量类型的划分标准,将蓬莱镇组气藏储号分为3娄.并指出了近期可动用储量的大小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经过50多年的工业性勘探开发,发现了27个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超100×108m3 产能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勘探及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以孔隙型、裂缝-孔隙型气藏为主,并已形成了几个大型气田群。认识创新、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四川盆地勘探发展的关键。通过总结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盆地勘探发展的方向,指出川东及川西的深层超深层、川东及川中陆相中浅层、山前带、嘉陵江组鲕滩和大型区域不整合等是下步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具有“低渗透率、低压力、低丰度、薄储层、强非均质性”的特征,单井产量低、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开发难度大。为了实现该气田的有效开发,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从2001年开始持续攻关,逐渐掌握了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地质特征精细描述的方法,形成了针对该气田薄层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储层的水平井开发地质、快速钻井、多段改造等技术系列。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已由初期的23%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单井日产气量超过5×104 m3,是邻近直井的3~5倍,已规模建成水平井整体开发区,实现了气田开发方式的转变,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显著提升。苏里格气田低渗透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的成功应用,说明了水平井是致密砂岩气有效开发的重要技术,也展示了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刘成川  柯光明  李毓 《天然气工业》2019,39(Z1):149-155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具有埋藏超深、高温高压高含硫及地形地貌复杂等特点,天然气开发工作面临着直井产能偏低与如何有效提高单井产能、开发方案抗风险能力弱与如何实现降本增效、地面工程条件复杂与如何绿色安全开发等突出矛盾。为此,从积极开展先导试验、积极组织技术调研、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精心组织科研攻关、科学编制开发设计、精心组织工程施工、强化严细管理等6个方面推进元坝气田开发建设,攻关形成了超深层小礁体气藏精细描述、小礁体底水气藏水平井部署优化、超深高含硫气藏水井平钻完井、高含硫气藏天然气深度净化及高含硫气田安全生产控制等技术,建成了全球首个埋深近7000 m、年产40×108 m3混合气的超深层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和具有中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净化厂,实现了元坝气田的安全生产和效益开发。结论认为,元坝气田的高效安全开发为盘活更多的超深高含硫天然气资源开辟出一条成功的路径,所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创新成果可为同类型气田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川西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作为川西中浅层主力开发气藏,为气田的持续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针对该致密砂岩气藏近年来因开发中后期导致的产能递减加快、优势目标减少、加密难度增大等问题,通过地质物探一体化开展气藏精细描述,深化构造、沉积相、砂体展布、储层等方面认识,评价开发潜力,发现有利潜力区块,提高部署及跟踪精度;通过建模数模一体化动态认识气藏,强化压力、渗透率、剩余储量等方面的认识,总结开发规律,优化部署参数,进而提高评价和开发部署质量;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实现跨专业融合,革新技术指标、评价标准、部署方式等方面认识,突破专业壁垒,提高整体开发效益。地质物探一体化、建模数模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思路的合理运用,有效支撑了川西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动态分析和研究、产能评价与建设,使气藏中后期的开发效果明显改善、采收率明显提高,保障了气藏的持续稳产,实现了效益开发目标,可为同类气藏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天然气资源量丰富,但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近10年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相继实现了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靖边气田)、低渗透砂岩气藏(榆林气田)和致密砂岩气藏(苏里格气田)的经济有效开发。近期该公司以建设“西部大庆”为目标,低渗透气藏开发水平显著提高,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①水平井已经成为低渗透致密气藏开发的主体技术,其单井产气量超过直井的3倍,产能建设比例保持在50%以上;②丛式井钻完井技术、工厂化作业模式等提高了单井产量,降低了开发成本;③井、集气站、处理厂数字化建设提升了气田的生产管理水平。截至2012年底,长庆气区建成了年产300×108 m3以上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当年产气量达到290×108 m3,长庆气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下一步该公司将按照“攀峰工程”发展规划,以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为目标,加强4个方面的技术攻关:水平井加体积压裂技术系列、储气库建设技术系列、多层系气藏立体开发技术系列和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开发对象和扭亏创效的巨大挑战,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完善了陆相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两项勘探理论,形成了生物礁、河道砂岩和致密砂岩等三类气藏开发配套技术,创新发展了智能滑套分段改造工艺、喷封压一体化储层改造工艺、脉冲压裂技术、超深高含硫水平井钻完井及投产关键技术等工程技术。上述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有力支撑了四川盆地川西陆相碎屑岩、川西海相碳酸盐岩、川南海相页岩气、川东北元坝海相碳酸盐岩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发现了3个千亿立方米级规模天然气商业储量区,探明了2个、建成了3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储产量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攻关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深层页岩气商业开发、高含硫气田安全开发和开发老区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到"十三五"末天然气年产量力争达到(100~120)×10~8 m~3。  相似文献   

12.
川西地区目前已投入开发的侏罗系气藏,大多属低渗致密砂岩气藏.该类气藏的典型特征是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气藏自然产能低且差异大,气井一般需要经加砂压裂工艺后才能投产.截止到"九五"末期,川西侏罗系累计获得天然气探明储量692.21×108m3,动用储量约350×108m3,还有相当数量的储量未动用.而未动用储量的开发直接影响到整个川西侏罗系气藏的后期开发调整,导致这类气藏开发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未能准确预测砂体的分布区域,特别是高储量丰度的分布区域.文章针对川西侏罗系气藏低渗致密的特点,结合动静态资料,采用相关性、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储层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该类气藏储量级别的因素,并划分了储量级别Ⅰ、Ⅱ、Ⅲ类储量,为川西侏罗系气藏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对同类气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川西坳陷中江气田为窄河道致密砂岩气田,具有河道薄窄、发育分散、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气田开发边际不明、井型适应性不清、储量动用程度低、规模建产难度大、开发效益不突出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及经济评价等方法,优选建产河道,开展井型井网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A类河道采用混合井型线状井网,水平井水平段长为600~800m,井距为700~800m,直井井距为600~700m;I-B类河道采用水平井线性井网,水平段长为1000m,井距为500~600m;II-A类河道采用混合井型线状井网,水平井水平段长为1000~1200m,井距为400~500m,直井井距为300~400m。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江气田年产气量达到10×108m3,储量动用程度提高了36.3%,单井产量平均提高了1.9倍,低效井比例降低了25.8%,实现了高效开发。研究成果对中国分散型致密砂岩气藏的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藏以次生气藏为主,已建成多个大中型气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有利天然气勘探目标越发隐蔽。为了实现川西坳陷侏罗系次生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同时解决气藏气水关系、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不清等问题,以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次生气藏为例,通过对该气藏成藏过程、断层期次、源-储配置与成藏效率的分析,总结侏罗系次生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地质主控因素,结合地球物理、工程工艺及经济甜点评价结果,建立次生致密砂岩气藏甜点综合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质甜点区与持续活动断层、优质储层以及古今断层-砂体配置有关,明确了次生致密砂岩气藏基于烃源、储层、源-储配置的甜点地质评价标准。②地质甜点区可划分为3大类4小类,其中Ⅰ类甜点区的烃源断层类型为持续活动型,断距大于150 m,为油气运移的高速通道,该类又可细为ⅠA、ⅠB两类,ⅠA类以Ⅰ类储层为主,ⅠB类区以Ⅱ类储层为主;Ⅱ类甜点区的烃源断层类型为持续活动型及晚期活动型,断距介于50~150 m,为油气运移的中速通道,以Ⅱ类储层为主。③Ⅰ类甜点区为高效甜点,其中ⅠA类甜点区采用直(定向)井工艺即可实现气藏的高效动用,ⅠB类甜点区需采取水平井钻井才能达到高效勘探;Ⅱ类甜点区为有效甜点,需采用水平井钻井才能达到气藏的经济有效开发。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支撑了中江气田目标优选工作,为该区天然气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截至2018年1月,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技术研究院)已累计推广应用水平井精细分段压裂工艺32口井,四川盆地中江、高庙气田单井平均测试天然气产量分别提高27%和45%,气井的动态储量和稳产能力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表明该工艺已进入规模化推广应用阶段。该工艺在川西中浅层成功应用的经验,将为华北、新疆、长庆等油气田致密低渗透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据悉,该工艺是在四川盆地川西新场和东坡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低渗透气藏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配套了水平井多级多缝、缝口  相似文献   

16.
曾焱  刘成川 《天然气工业》1999,19(B11):92-94
新场气田是西南石油局“八五”期间在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陆相碎屑岩领域中发现的一个多产层叠置的复合型大气田。蓬莱镇组气藏是该气田中埋深最浅,低超压,低渗低产的整装中型所藏。系统总结了蓬莱镇组构造-岩性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气藏生产过程中的动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开发方式,开发层系,开发井网,气井合理产能低采气速度等论证,建立了气藏的开发模式,对川西方兴未区产的浅层气藏的高效合理开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西新场气田侏罗系蓬莱镇组储层特征邓少云符晓(四川德阳新场气田开发责任有限公司)位于川西坳陷中段的新场气田,其侏罗系蓬莱镇组浅层气藏属陆相碎屑岩“红色”岩体中的低孔、低渗次生气藏,含气面积约100km2,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由于其埋藏浅、气质优、...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分布范围广,但白云岩储层厚度薄、纵横向变化大,气水分布复杂,早期直井产能偏低的问题一直制约着该气藏的高效开发。为此,从分析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在岩性剖面、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特征等入手,探究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发育与储层分布模式,系统总结了该气藏地质综合评价过程中的关键做法:①以“分区”“等时”“相控”“震控”“确定性结合随机性”等建模原则为基础,充分结合生产动态资料,以礁群为单元,采用“多级双控”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气藏精细地质模型;②以井型优选、井轨迹优化为核心设计井网,气田开发以水平井为主。在水平井实施过程中,采用超深薄储层水平井轨迹实时优化调整技术,确保水平段长穿优质储层。结论认为,该项技术成果不仅为该气田长兴组气藏40×108 m3混合气/年产能建设及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为海相深层及超深层高含硫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苏里格气田“十三五”期间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成果推动我国致密砂岩气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何提高采收率乃是其最核心的研究主题。为此,回顾了该气田的开发历程,着重阐述了提高单井产量技术进展,探讨了转变传统开发方式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特大型致密砂岩气藏的评价、上产、稳产所需要的开发技术是呈"渐进式变化"的;基于甜点区筛选的井位部署技术、水平井开发技术、井型井网优化技术、快速钻井技术、储层改造技术和排水采气新工艺、"一体化"建设模式等支撑了该气田的快速上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①基于单井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气田开发规划评价技术;②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混合井网动态评价及加密技术;③集群化多井型多层系面积井网新区一次成型提高采收率技术;④基于风险和效益评价的储量评价模型;⑤"多维矩阵"式气井精细管理技术;⑥低产低效井挖潜技术;⑦新型井场环保技术;⑧基于一体化集成装置的地面工艺;⑨C_3~+混合烃类回收利用技术。以期为该区"十三五"期间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刘露  王勇飞  詹国卫 《天然气工业》2019,39(Z1):179-183
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复杂多样,且平面非均质性强,气井自然产能低,气藏开采难度大。新场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气藏是该区建产规模最大、稳产年限最长的致密砂岩气藏,总结其开采规律,找到有效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的开发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以该气藏为例,首先分析了应力敏感性及气水相渗曲线特征对气井产能的影响,然后基于三维精细建模、数值模拟及动态分析技术,对储量分布规律、井网优化、产量递减规律进行研究,针对多层叠置、气水关系复杂的致密砂岩气藏形成了独特的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水平井、多层合采的立体开发技术,利用井型及开采层位的互补,有效动用储量,全方位优化井网,可以提高气藏采收率13%;②对于Ⅰ类储量区中有效厚度大于等于23 m,有效渗透率大于等于0.1 mD,含水饱和度小于等于50%的厚层、中低含水饱和度储层,适宜于以直井为主的低配产、长稳产期的阶梯递减型开发模式;③对于Ⅱ类储量区中有效厚度介于16~20 m,有效渗透率大于等于0.15 mD,含水饱和度小于等于54%的中厚、中含水饱和度储层,适宜于以水平井为主的中配产、短稳产期的稳产递减型开发模式;④对于Ⅲ类储量区中有效厚度介于10~16 m,有效渗透率大于等于0.20 mD,含水饱和度小于等于58%的薄层、高含水饱和度储层,适宜于以水平井为主的高配产、无稳产的投产递减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