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2种长丝超喂率下,通过调整复合纱的捻系数使棉纤维和涤纶长丝复合以纺制不同类型的转杯纺复合纱。测量了纱线张力并研究了加捻对转杯纺复合纱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纱捻系数在2种长丝超喂率下对复合纱的结构和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涤纶长丝在复合纱中是以螺旋线形式与棉纤维纱条加捻复合,当长丝张力随着复合纱捻系数的增加和长丝超喂率的减小而增加时,长丝趋向于复合纱内层,复合纱的主要性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常规转杯纺纱线相比,复合纱表面较光洁,结构较紧密,主要性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
长丝超喂率对转杯纺复合纱外观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转杯纺复合纱的纺纱原理,并在经过改装的转杯纺纱机上,通过调整涤纶长丝的超喂率生产不同外观和结构的转杯纺复合纱。经纱线外观和结构的测试分析,表明长丝超喂率对转杯纺复合纱中长丝的几何位置和空间形态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转杯纺复合纱结构与其拉伸性能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讨论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和拉伸断裂的过程与特征,并通过科视达视频显微镜观察不同结构复合纱的断口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取决于长丝张力和短纤维纱条张力间的差异,在短纤纱纺纱条件不变时,通过调整长丝超喂率可得到不同结构的转杯纺复合纱;复合纱的结构不同,其拉伸断裂的过程和断口形态也有较大差异;与相同工艺条件下纺制的纯棉转杯纱相比,复合纱的拉伸性能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4.
选用44.4 dtex和77.8 dtex两种规格的氨纶长丝在经过改造的转杯纺纱机上纺制棉氨复合纱,设计了5种成纱捻度,测试分析了设计捻度对转杯纺棉氨复合纱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捻系数条件下棉氨复合纱较纯棉转杯纱条干均匀,表面光洁,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也较大;随着捻系数的增加,棉氨复合纱断裂强力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则呈增大趋势,但加捻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针对转杯纺长丝/短纤复合纱成纱过程中长丝与短纤的复合点位置会影响复合纱的成纱结构和性能问题,通过对成纱过程中长丝、短纤和复合纱进行力学分析,建立转杯纺复合纱长丝与短纤复合过程的准静态力学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在不同转杯半径、长丝与复合纺纱速度比条件下,对棉/涤(58 tex/7.8 tex)复合纱的复合点位置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涤纶长丝含量对嵌入式复合纺成纱性能的影响.以40 dtex涤纶长丝和毛粗纱为原料,其他纺纱工艺不变,在细纱小样机上通过改变嵌入式复合纱的线密度纺制各种毛涤嵌入式复合纱.随着毛涤嵌入式复合纱线密度的减小,复合纱中的涤纶丝含量逐渐增大,复合纱的断裂强力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断裂伸长率处于波动的状态,条干CV值有振荡且逐步增大的趋势,毛羽指数变化也呈现出波动状态.相同线密度和捻度的毛涤嵌入式复合纱的成纱强伸性能比纯毛环锭纱优越.  相似文献   

7.
杨瑞华  薛元  王善元 《纺织学报》2007,28(12):30-33
纺纱方式的不同使得纱线的结构和性能也不同。通过将转杯轴中心开孔,借助转杯负压的作用引入长丝的方法纺制转杯纺复合纱;通过在传统环锭细纱机上加装1个长丝喂入装置的方法纺制sirofil复合纱。测试分析这2种复合纱在相同规格和纺纱条件下其纵向形态、起毛性、毛羽、纱线表面纤维抽拔力和强力等相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转杯纺复合纱表面光洁,毛羽少,不易起毛起球,耐磨性能好,其强力稍低于sirofil复合纱。  相似文献   

8.
转杯纺棉氨复合纱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分析了纺杯速度、氨纶丝牵伸倍数及捻系数对转杯纺棉氨复合纱强伸性能、弹性回复性、条干及成纱毛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C 58 tex(77.8 dtex)转杯纺棉氨复合纱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氨纶丝牵伸倍数对复合纱弹性回复率影响显著,对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有一定影响;纺杯速度对复合纱弹性回复率和毛羽有一定影响;纱线设计捻系数对复合纱弹性回复率和条干CV值有一定影响;其中以氨纶丝牵伸倍数对复合纱性能的影响比较大.综合考虑转杯纺棉氨复合纱各项性能,工艺配置以纺杯速度49 300r/min、氨纶丝牵伸倍数4.5倍、纱线设计捻系数500为宜.  相似文献   

9.
间歇喂入式复合结构纺纱技术可赋予纱线独特的花式效果和外观风格。该技术对粗纱条(S式)由传统欠喂方式转换为周期性或随机性间断喂入;对长丝或细纱(F式)由传统超喂转换为周期性或随机性超喂,实现复合纱表面的竹节和花式效应。S式采用2轴系包芯纺,可克服纱线结构不稳定的弊病,竹节效果更逼真;引入第3轴系的绑定丝,既提高竹节效应,又增加纱线的结构稳定性。F式长丝间歇超喂采用3轴系结构复合纺,既能增加成纱的花式效果,又可使成纱结构稳定。该纺纱技术可获得花式效果、改善纱线结构和增加成纱多样性,可为织物的多样性及新品研发提供更多新型纱线选择。  相似文献   

10.
薛元  李翔  汤成坦 《纺织学报》2009,30(12):22-25
 研究了以涤纶、氨纶网络丝为芯丝,以羊毛、兔绒混纺须条为外包纤维,在FA506环锭细纱机上纺制四组分长丝/短纤包芯复合纱的成纱工艺。用电子单纱强力仪测试了复合纱芯丝(涤纶与氨纶的网络丝)及四组分长丝/短纤复合纱的力学性能,用纱线毛羽仪测试了四组分复合纱线的毛羽,用电子条干均匀度仪测试分析了四组分复合纱线的线密度不匀率。实验结果表明,四组分长丝/短纤复合包芯纱在小变形条件下具有良好地弹性回复率,纱线毛羽较少,条干均匀性较好,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毛衫针织用纱。  相似文献   

11.
练军  王兟 《棉纺织技术》2003,31(3):21-24
涤棉复合纱线采用涤轮长丝和棉单纱复合加工而成,是一种生产细号轻薄型面料的优良纱线。复合纱线中各组分性能的差异对复合纱线与织物的性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复合纱线反向加捻的情况下,通过试验分析了复合纱线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与单纱捻度、复合纱线捻度之间的关系。复合纱线也存在着临界捻系数,复合纱线断裂伸长率与复合纱线捻系数呈正线性相关,复合纱线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与单纱捻系数呈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竹棉涤包芯纱的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竹纤维的基本性能特征.从工艺配置、操作方面介绍了竹纤维与棉纤维混纺,包覆涤纶长丝包芯纱的纺纱工艺.竹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纺制涤纶长丝包芯纱技术的关键在细纱工序,其中细纱机改造为重点,同时优选工艺参数对提高成纱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就新型仿棉假捻变形纱的纱线结构、卷曲性能、强伸性能、条干均匀度、表面浸润等性能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与纯棉纱和常规假捻变形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较常规假捻变形纱,新型仿棉假捻变形纱具有明显的粗细节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短纤纱外观特性;其热收缩率和和卷曲收缩率较常规假捻变形纱大,这可能与其纱体中含有2种长丝组分有关;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比常规涤纶假捻变形纱小.在棉纱断裂伸长率范围内,新型仿棉假捻变形纱的强伸曲线与棉纱强伸曲线基本吻合;而其与水滴的接触角比纯棉纱和常规假捻变形纱小,水滴在新型仿棉假捻变形纱表面快速铺展浸润,表明该纱具有优异的导湿性能.新型仿棉假捻纱总体外观形态具有一定的仿棉效果,而其强伸、弹性回复和导湿性能超越纯棉纱.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拉伸性能的关系,对各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拉伸性做了测试分析,并与传统的简化模型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简化模型,主要是由于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交互作用越大,差异越大;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功随混纺比的变化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棉/单芯涤纶长丝包芯纱与纯棉环锭纱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线密度的纱线,棉/单芯涤纶长丝包芯纱的拉伸性能、断裂强度和毛羽均高于纯棉环锭纱,耐磨性较纯棉环锭纱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Modal、涤纶及羊绒混纺纱的成纱性能,采用不同混纺比纺制出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纱,并分别对不同混纺比的成纱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在羊绒含量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纱线与面料的性能要求,Modal与细特涤纶可按任意比例混和.如以强力要求为主和充分体现细特涤纶的特性,涤纶比例可偏高;如对强力要求不太高,而要充分体现Modal纤维的优良性能,Modal纤维比例可适当偏高;在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比为75/15/10时,成纱断裂强度最低,此为临界混纺比,生产中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纳米SiO2对淀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将纳米SiO2作为添加剂以不同比例加入到淀粉浆料中,在小型片纱上浆机上对不同线密度的纯棉及涤棉混纺纱进行上浆试验,通过对上浆前后纱线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分析,认为淀粉浆料中加入纳米SiO2后可以提高纱线的强力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