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重庆拉法基水泥厂研发城市污水处理所剩的污泥通过焚烧可转换成水泥原材料已取得成功。此举将大大改变困扰重庆市的污泥这一环保“顽疾”。  相似文献   

2.
污水处理污泥的传统处置方法如土地利用、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等由于存在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弊端,已经逐渐被淘汰;污泥的建材资源化利用具有用量大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在制备烧结砖、水泥和陶粒等建材制品时可以利用污泥作为部分替代原料,同时污泥还具有一定的燃烧热值,加以利用还可以节约能源。污泥建材资源化利用还可以将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固化并可以消灭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有效地减少了污泥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水厂污泥,是一种经济、可行的资源化利用方式。重庆富皇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用未经干化的污水厂污泥,以合适的比例替代部分水泥生产原材料,用污泥泵直接喷入回转窑窑尾烟室内,利用水泥窑的高温煅烧成熟料。对比分析了掺加污泥前后水泥熟料的物理性能和矿物组成,探讨掺加污泥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掺加污泥后水泥熟料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除稠度外,细度、凝结时间均无明显变化,28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有明显增加,安定性也有所增强。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中,C3S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这是28 d强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C2S含量明显减少,而C3A和C4AF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可见适量掺加污泥对水泥熟料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为消纳城市污泥,利用城市污泥生产水泥熟料,分析城市污泥的化学成分是可行的,试生产结果表明,在2%掺量时对水泥熟料及水泥质量没有影响,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城市污泥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寻找科学经济的处置污泥方法,已成为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紧迫任务。为能利用城市污泥替代水泥生产中部分原料和燃料,生产出达到质量标准并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水泥,选择两种污泥和两种煤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燃烧特性分析实验及水泥烧制实验,最终确定出烧制水泥时污泥的最佳掺入量。  相似文献   

6.
污泥干化与水泥窑焚烧协同处置工艺分析与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干燥后的污泥或污泥焚烧后的焚烧灰投入水泥窑中混烧是污泥建材化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北京水泥厂污泥干化和水泥窑焚烧项目为例,首先分析了污泥干化和水泥窑焚烧协同处置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如污泥含固率对水泥窑运行温度的影响、污泥热值对干化处置的影响、污泥含固率对水泥窑热平衡的影响、污泥干燥产品的含固率和最优热源系统的分析和确定等。然后对水泥窑焚烧污泥的特点和北京水泥厂水泥窑焚烧污泥的优越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北京水泥厂污泥干化和水泥窑焚烧协同处置项目的工艺设计、流程和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材科技》2003,12(2):53-53
生态水泥是种新型的硅酸盐水泥,其原料是城市垃圾焚烧后的灰和经过处理的城市下水道污泥,将该废料经配料和一系列的生产工艺加工可以制得水泥。日本从1994年就开始了这项再生利用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宁 《砖瓦世界》2003,(5):45-45
日本的日立水泥公司购进下水污泥(脱水后滤并)的处理设备,在水泥制造过程中,把下水污泥作为原料及燃料进行资源再生利用,每天处理下水污泥能力为72t,预定在2003年3月投入运转。据说,这家公司从几年前已开始,将下水道处理的焚烧灰,作为水泥的副料使用,2001年已使用6500t。新购进的下水道污泥处理设备,仅使用掩埋处理的下水污泥,可作为水泥的副料及燃料被再生利用。从密封式污泥贮藏设备,运至生产水泥的回转窑。下水污泥中,80%为水分,其他20%为可燃性有机物和铁等无机物。在水泥生产过程的烧结时,将下水污泥投放进去,其中有机物作为燃料,而无…  相似文献   

9.
《辽宁建材》2008,(3):62
主城污泥处置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近日,经过近两年试验的利用水泥窑并行处理城市污泥项目即将正式用于生产,重庆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与重庆市排水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利用水泥窑并行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污泥”)协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泥回转窑焚烧处理污泥可以很好的解决污泥处理难的问题,但污泥在干化及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均会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不同温度下的造纸污泥、市政污泥加热驱赶出的各种有机物进行了对比分析,为造纸污泥和市政污泥后续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过程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不同工业污泥成分的分析,并结合水泥生料和多种典型金属矿床尾矿的化学成分,阐述工业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时优化配料的基本方法,以三种不同工业污泥为例进行了优化配料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业污泥中SiO_2、Al_2O_3、Fe_2O_3和CaO等氧化物的占比各不相同,采用累加试凑的方法可综合利用不同的工业污泥代替石灰石、黏土和钢渣等原料生产水泥,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其产品的三率值满足水泥熟料率值的要求,生料易烧性良好,水泥质量能够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信息快读     
<正>本埠重庆污水处理厂污泥问题有望解决为有效解决重庆市城市污水处理污泥难以处置的“老大难”问题,重庆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在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于去年6月启动了利用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污泥排放量的日益增加和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近来备受关注,已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分析了国内外污泥的处置现状和污泥在水泥混凝土工业中应用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污泥应用于水泥混凝土工业的4种途径,即用污泥制集料、烧制轻骨料、烧制掺合料和烧制水泥,并对这4种应用途径进行了比较.得出污泥烧制掺合料、...  相似文献   

14.
国外生态水泥工业发展的若干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生态水泥是以城市垃圾焚烧友或污泥及石灰石为主要原料,通过烧成及粉磨而获得的水硬性胶凝材料。垃圾焚烧灰在利用之前须经过金属回收系统回收并分离其中的铜、铅、锌等金属成分,而污泥利用之前通常须作脱氯处理。实践证明,采用城市垃圾焚烧灰或污泥作原料生产生态水泥,可以彻底解决城市垃圾和污泥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零污染最为有效的途径,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能源和物质投入、废物和污染物排放都减少到最低限度,制造过程中的副产物能重新利用,产品不污染环境,并可回收…  相似文献   

15.
论利用城市污泥烧制水泥的迫切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用污泥替代粘土进行配料生产水泥熟料是解决该问题的较好方法。既处置了污泥,又保护了资源,还节约了能源;有可能降低水泥生产成本,缓解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水泥窑中焚烧废弃物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水泥生产过程中使用污泥作为辅助的原燃料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水泥窑中使用污泥作为原料以及燃料的替代物,既可以提供一种措施来解决垃圾填埋和不当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又能够缓解其所代替的原燃料的资源匿乏,同时可以完全避免在热焚烧炉中所产生的污染排放。对于水泥生产而言,由于回转窑的热容量大,利用前置的分解炉或增设垃圾焚烧装置并不会引起水泥工艺过程控制大的改变,也不存在对系统设备大的改进,因此在单位处置能力的投资上是极其低廉的。在处理能力上,由于大规模的水泥生产中…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山东省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项目在山东淄博启动,山东全省1200万t危险废物有望得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利用水泥窑来处置危险废物是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项新技术,生活污泥、废油等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18.
摘要:简要介绍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污泥工艺流程,为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污泥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材装备》2009,(7):18-21
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工作中的要求,通过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自主开发与科技攻关相结合的方式,在消纳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社会对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期望越来越高,水泥工业和企业在利用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与城市垃圾的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目前存在着突出问题,而国家的相关支持、配套的政策却显得相对滞后,现有的支持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甚至出现有的水泥企业投巨资建成污泥处置系统并投入运行后,出现污泥的供应数量与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象。有些部门还把污泥当作资源控制起来,严重挫伤了水泥企业利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从南宁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出发,详细论述了南宁市选择好氧堆肥、水泥窑协同焚烧、污泥焚烧制取轻质陶粒工艺处理处置污泥的原因,并分析了各处理处置方式的特点,对产生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好氧堆肥的主要优点在于建设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技术门槛低,可以短时间内建成,同时存在产生臭气、占地大、无法接收石灰调理污泥及产品监管的问题;水泥窑协同焚烧具有显著的污泥减量化、重金属固化、污泥循环利用并减少水泥窑脱硝成本等优势,但同样存在技术门槛较高、能耗高、检修时间较长的问题;烧制陶粒具有掺烧比大、技术门槛低、易于建成的特点,但也存在对污泥的属性有要求以及需要试烧的问题。因此,要彻底解决污泥围城的问题,必须走多产业协同的道路,做到资源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