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子洲气田山2段储层的测井资料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相资料,从层内、层间及平面的非均质性三个方面,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认为,山2段储层内普遍存在隔、夹层,通过对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研究,认为该储层的主力层山23段层内非均质较强,山2段储层具有较大的分层系数,存在层间隔层,主要为泥质隔层,分布不稳定,具有层间差异性;山2段储层的各小层砂体连通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山23段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分布稳定,平面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文昌13-2油田低渗储层(珠江组一段3、4油组)主要发育海相临滨及滨外砂体,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侧井、岩心等数据对文昌13-2油田珠江组一段3、4油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临滨砂坝微相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而滨外砂坝微相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弱;3、4油组之间隔层厚度较厚,4油组内部隔层较薄;平面上3油组砂体分布非均质性较弱,4油组砂体分布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测井解释、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等资料对劳山开发区长6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控制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层内砂体的韵律性发育明显,泥质夹层分布范围广,使层内非均质性增强。层间单砂层、隔层数量较多,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的值均较大,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强。储层砂体、物性的平面变化主要是受沉积相带分布的影响,并由此造成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S105块馆三下储层非均质性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运用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解释资料,对该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包括平面非均质、层内非均质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105块馆三下亚段2、3号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1号、4~6号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较弱;3号、5号砂体连续性很好;1号、6号砂体连续性较好;2号砂体连续性不好;商105-x2、商106-2、商106-3等井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龙  李明 《辽宁化工》2011,40(7):753-755
鄂尔多斯盆地XX油田长7储层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为了揭示长7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区内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和平面上砂体连续性进行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XX油田长7层段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以强非均质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徐岗  张录社  温亮 《辽宁化工》2013,42(3):276-279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对子长油田中庄区长6储层的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孔隙结构和孔隙类型的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渗透率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研究认为主力油层长61在层内、层间、平面上和微观孔隙上,都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储层的测井二次解释资料,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红岗油田黑帝庙油藏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为油田制定和调整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单层层数越多,层间非均质性越强。沿砂体延伸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非均质性较差,而垂直砂体延伸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受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8.
依据地层沉积原理,把濮城油田的储层细分为七个层。其中沙二下亚段,主要由水下河道砂体、前缘席状和远砂坝砂体三种成因砂体组成,水下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层砂体,但其层内非均质性变化较大。成因砂体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控制了储层在面上的平面非均质性,耐剩余油的分布取决于储层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状况。  相似文献   

9.
刘涛  周凯  赵倩  杨姣  刘护创  李红进  周田存 《辽宁化工》2014,(12):1534-1536,1539
非均质性是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测井等资料,通过绘制储层物性韵律图,计算大南沟区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等参数,以及分析垂向、平面间砂体及隔层分布等工作,确定本区储层非均质性整体较强,这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南泥湾油田长6储层的非均质特征,研究表明:本区长6储层单砂体内部渗透率的变化复杂,主要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砂体呈带状展布,在横向上连通性差。岩心薄片观察发现储层的微观孔隙分布也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1.
以濮城油田卫79块沙三下1-2储层的岩心资料为基础,从层内、层间、平面的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的特点,认为该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水下分流河道强、前缘砂中等、远砂较弱,层间非均质性中等,平面非均质性中等偏弱。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开发体系及注采系统,预测产能与生产动态,特别在油田开发后期,对研究油层的水淹程序、剩余油的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砂地比值、隔层分布及厚度、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等资料,对旦八油田延长组长4+5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4+5总体具有向上储层规模变小、非均质性变强的特点;隔层分布呈北东南西向,与沉积相带一致,表明主要受沉积环境影响;受沉积相的影响,长4+51和长4+52的储层差别较大,长4+51非均质性较强,属于典型的泥包砂,长4+52砂体厚度大,平面展布较广,储层物性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是该区的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效致密砂岩气田,主力储集层石盒子组盒8段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并且有严重的非均值性特点。储集岩石的基本属性之一是非均值性,油气储集层的油气藏开发效果和渗透性都受其严重制约和影响。应用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等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X区块盒8段储层非均质性从层内、层间和平面3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盒8段层内非均质性均为中等-较强;盒8上到盒8下砂体发育程度逐渐增大、层间非均质性依次增强;盒8下和盒8上钻遇率依次降低,平面上的侧向连续性逐渐变好,非均质性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14.
卢俊辉 《辽宁化工》2020,49(2):163-165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张台区长6油层储层砂岩主要是泥质粉砂岩和灰色细粒长石砂岩,矿物成熟低,结构成熟度高,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对研究区是在总体低渗背景下寻找相对高渗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主要是研究长6~2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分析发现,目的层长6~2各小层非均质性都十分严重,其中长6~(2-2)的砂体最为发育,连通性最好,但在纵向上的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都比平面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15.
五里湾—杨米涧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是在湖盆消亡时期形成的一套的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水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等沉积微相类型。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形态控制,层间非均质性属于中等,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 2 +3储层的非均质性从四个方面作了系统研究 ,本区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 ,粒内容蚀孔为主。孔吼组合以中孔隙 ,中细吼道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层内夹层多 ,层间渗透非均质性较弱 ,层间隔层分布较为稳定 ,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反映以层内矛盾为主 ,所以研究层内非均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长垣喇萨杏油田纵向上小层多、储层隔层薄、储层物性差异大;平面上砂体发育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纵向上层间矛盾显著,层段内小层间吸水状况差异较大,储层动用程度不均衡,如喇嘛甸水驱精细示范区小层间吸水差异较大的层段有548个,占注水层段数的38.03%。吸水状况好的小层注水强度已达到13.77m3/d.m,吸水状况差的小层注水强度只有3.25m3/d.m;二是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复杂,剩余储量的挖潜难度大。在同一个单砂体上,注水受效非常不均匀。水平缝单砂体压裂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为基础,以井组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减小层间以及平面矛盾、提高储层动用程度为目标,开展单砂体压裂调整工艺试验。应用注采系统流场模拟技术,在平面上针对单砂体实施压裂改造,完善注采系统,提高驱油效率;在纵向上实施细分压裂,提高小层的动用程度,改善产液剖面及吸水剖面,最终达到对纵向上的潜力层逐一改造的目标。为剩余油调整挖潜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提高老区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渤南一区完整和不完整的鲍玛序列,为典型的低密度浊积序列。该区砂体研究表明其由浊流沟道、沟道间、席状浊积体和滑塌体等四种浊积砂体类型构成,依据砂体类型和展布特征形成三种储层结构样式:沟道型、席状浊积体型和滑塌体型。砂体平面分布差异较大,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夹层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层间夹层具有厚度大、展布广,而层内夹层则进取度小,展布相对局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山2气藏各井产量相差悬殊着眼,提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存在。避开储层非均质性的常规研究方法,提出利用各类型储层在纵向及平面上的分布及气井产能差异来讨论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该方法将山23段储层划分为四类,并通过单井和连井剖面详细说明了储层非均质性与储层分布的关系,证明储层非均质性的强弱与储层的类型和分布有关。储层类型和厚度的差别导致了气藏内各井产能的高低不同,使高产井和低产井间的产量相差超过10×104m3/d。  相似文献   

20.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很大影响。通过利用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等资料,对杨19区延9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都表现为较强。综合分析认为,引起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的变化。本次研究为改进研究区注采单元分布图提供了方向,更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及调整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