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家坝油田砂岩储层裂缝以水平缝和低角度倾斜缝为主,裂缝发育密度受岩性、厚度和构造位置影响明显。粉砂岩中裂缝密度最大,薄砂层中裂缝密度大于厚砂层,边界断层对裂缝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靠边界断层附近,裂缝密度高,沿鼻状构造轴部裂缝密度大于翼部。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裂缝的存在提高了油层的产量,但边水和注入水突进严重,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导致油藏采收率低;薄砂层裂缝发育,水淹严重;杨家坝油田开发后期的挖掘潜力仍在厚油层上。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须五段是新的勘探开发层位,储层岩性主要为致密砂岩和泥页岩,天然裂缝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其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须五段裂缝,总结出须五段裂缝以构造成因类型为主,剪切缝主要发育在砂岩中,张性缝主要发育在泥页岩中,产状类型以斜交缝为主,有效程度较高;运用多元判别概率法和分形分维数值计算法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分别对砂岩和泥页岩地层建立裂缝识别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岩性、构造、断层等地质因素建立了裂缝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认为裂缝发育区和较发育区主要位于区域内构造高点位置以及东部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3.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中气测异常现象极为普遍,具有较好含气显示的致密砂岩及泥岩段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该类含气储层应定义为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受特殊构造演化及复杂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该区煤系碎屑岩中裂缝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且研究程度较浅。基于该现状,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压裂、薄片及力学测试等资料,对该地区山西组碎屑岩地层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碎屑岩地层普遍经历了强压实及强胶结作用,孔隙度普遍低于5%。裂缝的存在能显著提高不同类型孔隙间的连通性,显著改善储层物性,提高渗流能力。砂岩中以发育构造缝为主,包括张性缝、剪切缝及少量挤压缝,非构造裂缝主要包括溶蚀缝;泥岩中构造缝和非构造缝均较为发育,构造缝包括剪切缝及少量张性缝及滑脱缝,非构造缝包括层理缝、溶蚀缝及成岩收缩缝。砂岩中裂缝要比泥岩中裂缝更为发育。目的层碎屑岩中以中_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充填类型以未充填及半充填裂缝为主,均为有效裂缝。较好的裂缝有效性与该地区特殊的构造演化特征密切相关,喜马拉雅运动期强烈的隆升剥蚀对煤系进行了强烈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应力大幅度卸载、地层温度的强烈降低及张性应变量的产生3个方面。该改造作用一方面可使煤系原本紧闭的裂缝重新张开成为有效缝;另一方面可产生一些新的张性裂缝,这是研究区煤系碎屑岩中张性裂缝较为发育的重要原因。这些张性缝的形成时期较晚,多未充填,有效性好。基于以上认识,加强裂缝发育层段的精细解释及裂缝发育“甜点区”的准确预测对实现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天然气突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造裂缝特征分析及有效性评价对库车坳陷克深8气藏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区预测和开发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成像测井和单井产能等资料,明确了克深8气藏构造裂缝的基本特征与形成序列,分析了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构造裂缝平面上和纵向上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开发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克深8气藏的构造裂缝以直立缝和高角度缝为主,部分裂缝被硬石膏、白云石和渗流砂颗粒充填,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形成的第3期构造裂缝是克深8气藏最重要的一期构造裂缝;构造裂缝发育程度受断层、岩性、岩层厚度和沉积微相等因素的影响。背斜高部位的构造裂缝有效性好,是天然气的高产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与构造裂缝优势走向呈大角度相交时,会显著降低构造裂缝的有效性;不整合面对构造裂缝有效性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距不整合面下方约70 m的范围内。对克深8气藏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的开发措施应以压裂为主,并且优先开发第3砂层组,其次为第4砂层组及以下地层,最后考虑第1、第2砂层组。  相似文献   

5.
川西新场致密砂岩气藏层理缝成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岩心描述和激光共焦扫描电镜研究,得出川西地区新场上沙溪庙组气藏致密砂岩的低角度至水平微裂缝十分发育而垂直缝和构造缝极不发育的认识。根据裂缝特征,结合对该气藏的成藏过程和构造形变分析,认为低角度至水平微裂缝是层理缝,形成的原因是:①在砂岩致密化和构造隆升之前,天然气已相对富集成藏,在储集层和烃源层内形成了有效的封闭体系;②砂岩致密化和构造隆升达到一定程度后,当封闭体内压力梯度升高的值大于致密砂岩薄弱面(层理面)破裂成缝的值时,自然流体压裂作用很可能沿致密砂岩中的层理面发生,形成“层理裂缝系统”。这些层理缝改善了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渗透性,层理缝发育区是气井高产能区。图5表1参11  相似文献   

6.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其次为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各类裂缝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产状,表明在多期构造运动下形成。裂缝总体有效性较好,其中高角度缝均为有效缝,无效缝主要分布在低角度缝和斜交缝中。裂缝在白云岩类中最为发育,而在灰岩类中发育程度相对较弱。由于受裂缝成因机制差异性及裂缝形成期次与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匹配关系的影响,高角度缝及斜交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及其扰动应力场、岩石力学层厚度及储层物性控制,而低角度缝的发育主要受局部构造地层产状及沉积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7.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北部,研究区牛东区块发育在其北部斜坡带上,储层卡拉岗组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为搞清火山岩裂缝发育规律,探求火山岩裂缝对产能的控制作用,应用FMI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得出:卡拉岗组火山岩裂缝纵向上,早期C2k5层组发育低角度缝、中-低角度缝和中-高角度缝,随着火山喷发强度逐渐减弱,C2k4、C2k3、C2k2、C2k1层组发育低角度缝、中-低角度缝,中-高角度缝和高角度缝不发育;平面上,由靠近主断裂的北东向构造高部位向远离主断裂的南西向构造低部位裂缝发育密度逐渐降低,由张性裂缝逐渐过渡为剪性裂缝.裂缝类型与产量相关性强,典型高产井以风化裂缝为主,少量高角度构造裂缝沟通,风化裂缝以倾角不一、走向多方位和网状交织为特征.裂缝产状与含水相关性强,典型高含水井裂缝走向垂直区域挤压构造带,以高角度张性裂缝为主,纵向易水淹.预测结果与开发实际吻合度较高,为油田下一步精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盆地挤压逆冲构造带低角度裂缝的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低渗透储层裂缝通常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但在中国西部盆地挤压逆冲构造带的低渗透储层中,还发育一类低角度构造裂缝。这类裂缝主要发育在逆冲断层或滑脱层附近的中砂岩和粗砂岩中,裂缝与层理面呈小角度斜交,具有较好的等间距性。部分裂缝被方解石、石英、沥青或碳质充填,部分裂缝具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并与高角度构造裂缝呈相互切割关系。地质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这类低角度裂缝的形成主要与构造挤压作用下断层的逆冲作用或层间滑动造成的近水平剪切作用有关,而非卸载成因。这类低角度裂缝的发育范围较大,横向连通性好,水平渗透率高,并且和高角度裂缝相互交织在一起,可以构成良好的裂缝网络系统,有利于油气在低渗透地层中的富集和形成高产油气井。  相似文献   

9.
镇泾地区曙光油田延长组构造裂缝分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曙光油田延长组岩心、常规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井剖面中的裂缝发育情况及平面上裂缝的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对地层中裂缝的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地层中主要有构造成因的垂直裂缝、高角度斜交裂缝及重力卸载作用形成的层理、纹理缝,垂直缝及高角度斜交缝是主要的有效裂缝,裂缝延伸长度大且无充填或充填少量的方解石。由于地层中的有效裂缝主要是构造裂缝,因此采用反映构造变形的主曲率法和构造滤波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轴线、高点、构造鼻隆等变形大的部位且正向构造叠加次数多的区域,裂缝相对越发育。  相似文献   

10.
蔡传强 《断块油气田》2010,17(2):165-168
观察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钻井取心,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内发育的裂缝,对各种裂缝进行了详细描述.认为研究区内砂岩、碳酸盐岩、泥岩和钙质泥岩中均发育多种裂缝。砂岩中发育垂直裂缝、水平裂缝、斜裂缝和不规则裂缝4种:碳酸盐岩中发育水平充填缝、垂直充填缝、近水平未充填缝和近垂直未充填缝4种:泥岩中仅发育充填斜交缝和未充填平行缝2种。分析裂缝的各种因素,认为研究区内砂岩、碳酸盐岩、泥岩和钙质泥岩中发育的各种裂缝的成因各不相同.砂体中的裂缝主要是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碳酸盐岩中充填缝和未充填缝及泥岩和钙质泥岩中的充填缝和未充填缝都有不同的成因。在裂缝分类和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应力的平面分布分析,发现研究区内的砂岩裂缝在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应力释放区,也就是断层附近和地层曲率较大的区域,还发现裂缝导致储层质量在裂缝发育地区和发育层位有所改善.裂缝也造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
许君玉  许新 《测井技术》2016,(5):572-577
红河油田为典型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藏,储层裂缝广泛发育。通过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识别等手段对其裂缝特征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该研究区裂缝在岩心上多为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在成像上多为正弦波曲线显示。裂缝在双感应、八侧向和阵列感应测井曲线上均显示低值,八侧向与双感应测井值正差异;双井径微扩径,声波、中子值增大,密度值减小;在双感应电阻率正异常显示高值,八侧向电阻率值在层的上部与双感应电阻率值正差异,在层的下部与双感应电阻率值负差异;声波、密度值减小,中子值增大。裂缝在变尺度分形曲线的R/S曲线上偏离了原来的趋势线,成为近似一直线段。探讨了裂缝发育程度与单井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发育段其产能普遍增高。经岩心和成像资料验证,裂缝识别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张兆辉  杜社宽  陈华勇  于红果 《石油学报》2018,39(10):1130-1140
火山岩油气藏与裂缝有关,利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建立了火山岩裂缝的定量表征方法,对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点"、"线"、"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电成像测井资料精细解释了岩性和裂缝,并确定了裂缝参数的计算方法,获得了裂缝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高角度构造缝是石炭系主要裂缝类型;基性熔岩和酸性侵入岩中裂缝发育率、裂缝层密度明显高于角砾岩和凝灰岩,是裂缝发育的主要场所;单层厚度小于15 m,裂缝易发育,呈现"单段式"发育模式,裂缝层密度大、裂缝发育率高;单层厚度大于15 m,裂缝较难发育,且集中分布在岩性体顶部和底部,呈现"三段式"或"二段式"发育模式,整体裂缝层密度小、裂缝发育率低,但局部高;风化壳可以促进紧邻岩性体中裂缝发育,改变发育模式。裂缝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石炭系风化壳顶面以下250 m内,且向深部裂缝发育程度逐渐减小,而平面上断层附近是裂缝层密度、裂缝发育率的高值区,且沿断层呈趋势分布。  相似文献   

13.
ESTABLISHMENTOFTHEGEOLOGICALMODELOFFRACTUREDRESERVOIRS¥MuLong-xin(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CNPC)...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储层构造裂缝多方法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裂缝是改善克深2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对构造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钻井成功率,综合采用岩心描述、数值模拟、主曲率法、二元法以及天然气产能数据,对克深2气田巴什基奇克组的构造裂缝进行了多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克深2气田的构造裂缝以直立和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断层附近多发育密集网状缝,且具有较高的充填程度;深度越大,构造裂缝的分布越趋于分散;背斜高部位的构造裂缝线密度较低,但开度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较高,构造裂缝的整体发育程度较强,且充填程度较低,通常具有较高的产能,背斜翼部和构造低部位则与之相反;鞍部构造裂缝也较发育,但受较高的充填程度或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天然气产能较低。研究还得出,构造裂缝密度并未考虑裂缝的开度,因此在油气田开发中单纯根据构造裂缝密度值来判断构造裂缝发育有利区并不合适,在粗略评价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时,可采用构造裂缝的孔隙度或渗透率,精细评价时还要考虑裂缝产状、延伸距离、连通性和有效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系统化和定量化综合评价仍然是一个有待攻关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5.
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是含油气盆地储层构造裂缝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的类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位置、地层深度、岩层厚度、沉积微相、储层岩性、储层岩石组分和砂、泥岩互层结构对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深2气田的构造裂缝以直立和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主要包括NNW-SSE向、NW-SE向、NNE-SSW向和近EW向共4组走向。边界断层控制区构造裂缝线密度最高,以密集网状缝为主;其次为次级断层控制区、鞍部控制区;背斜高点与次级断层叠合控制区、背斜高点控制区和背斜翼部控制区相对较低。构造裂缝有效性分析表明,背斜高点以及背斜高点与次级断层叠合控制区的构造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要高于翼部、鞍部和断层附近地层。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构造裂缝线密度逐渐增大,而长度、开度和孔隙度逐渐下降;随着岩层厚度的增大,构造裂缝的线密度下降,长度和开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或减小,但平均孔隙度基本不变,表明对于同一地区不同厚度的岩层,其弹性应变能的释放率大致相当。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的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较低;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和长度较高,但开度较小,而泥质细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相对较低但长度和开度较高,泥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高但长度和开度较低,整体发育程度远低于砂岩构造裂缝,并且构造裂缝倾角通常低于砂岩构造裂缝倾角。脆性砂岩中钙质组分含量较高或含有一定量的泥质组分时,有利于构造裂缝的发育;对于克深2气田,当砂、泥岩厚度比值约为6.5时,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依据裂缝发育特征与对应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下寒武统变马冲组二段(变二段)页岩裂缝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海相与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变二段兼具海相与陆相页岩部分特征,页岩段裂缝以低角度层理、层间和滑脱缝为主,与陆相页岩相似;砂泥互层与砂岩段裂缝发育程度高,以高角度构造缝为主。裂缝发育受构造应力、岩性与矿物组分、地层厚度、TOC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主要表现为:岩性与岩石力学性质控制构造缝的发育,地层厚度控制裂缝的密度与尺度,TOC控制层间超压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层理缝的发育。海相与陆相页岩TOC、石英、脆性和裂缝具有不同耦合特征,海相页岩较大的脆性与单层厚度利于储层改造,但在强改造下易发育穿层裂缝,不利于保存。陆相页岩较低的单层厚度、较强的塑性与非均质性能有效避免穿层裂缝的发育,利于页岩气保存。变二段不同岩性组合及其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对海相与陆相页岩气保存、富集与储层改造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地区陆相储层均为致密性储层,但不同区块、层位裂缝发育的特征及对产能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选取元坝东、元坝西、马路背3个区块,综合岩心、薄片、测井、试气及试采等资料,对各区块储层裂缝发育特征、裂缝对产能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元坝东、元坝西部主要发育剪切缝,均以低角度裂缝为主,宏观及微观裂缝密度均较低,其中元坝东部裂缝有效性较高,元坝西区块裂缝有效性较低。马路背地区发育剪切缝、张性缝2种力学成因的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宏观及微观裂缝密度均较高,裂缝有效性较高。宏观裂缝的倾角、有效性、密度综合影响着气井的初期产能,集中发育的网状微观裂缝或微观裂缝溶蚀作用可改善储层基质,是气井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红涛  高楚桥 《石油物探》2005,45(1):37-38,57
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储渗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裂缝和溶蚀孔洞。而储层的孔隙空间结构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地层原始流体的分布以及储层的储量和产能,为此,提出了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导电效率、分数维及裂缝密度的方法。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具体情况,利用交会图方式,确定了通过采用导电效率和裂缝密度来划分储层类型的标准,即导电效率大于0.03或裂缝密度大于1.4,储层裂缝发育;否则为孔洞性储层。此外,分维数越大高角度裂缝越发育。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