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LHT-1粮食回弹模量仪测定稻谷堆的压缩密度,建立带锥斗筒仓中稻谷堆的密度、应力与粮层深度关系的微分方程组,用数值方法计算带锥斗筒仓中稻谷密度、应力与粮层深度关系,由积分法计算出筒仓中稻谷的储藏总质量。试验结果表明,淮稻5号(含水率为10.38%~18.30%w.b.)的密度随竖直应力(0.495~245.892 kPa)增大而增大(582.772~696.593 kg/m~3)。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带锥斗筒仓的筒体部分,稻谷堆密度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到锥斗部分,稻谷堆密度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带锥斗筒仓的筒体部分,稻谷堆的竖直应力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锥斗部分,稻谷堆的竖直应力则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带锥斗筒仓中的筒体部分,稻谷堆的侧向应力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筒体与锥斗结合处,稻谷堆的侧向应力突然增加;到了锥斗部分,稻谷堆的侧向应力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大先稍增大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
筒仓中稻谷的空隙率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LHT-1粮食回弹模量仪测定稻谷(南粳5055)堆的表层密度及压缩密度,建立筒仓中稻谷堆的密度、应力与粮层深度关系的微分方程组,用数值方法计算筒仓中稻谷密度与粮层深度关系。采用粮食孔隙率测量仪测定表层稻谷(无压缩)孔隙率,由表层孔隙率,表层密度及筒仓深处的密度计算出筒仓中稻谷孔隙率与粮层深度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直径20米的筒仓中,在30米的筒体部分,南粳5055空隙率变化范围为61.00%~56.32%,在10 m的锥斗中,空隙率变化范围为56.32%~59.77%;在带锥斗筒仓的筒体部分,稻谷堆孔隙率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到锥斗部分,稻谷堆孔隙率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不同直径的筒仓的筒体部分,在同一深度,稻谷堆孔隙率随着筒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结构上详细介绍了此种形式砖筒仓的构造、尺寸、数据及其主要功能,并提供了计算理论和计算依据。还介绍了通风和流化卸粮系统的形式;工作原理、计算依据和主要参数及通风降温与流化卸粮共用系统的调控操作方法等。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清仓这个历史难题,为改善工人的作业条件,提高卸粮速度,使之不间断流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我县现有三十八只有锥底的砖砌立筒仓中,有二只筒仓先后在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卸粮时发生了严重裂缝。其中杨市3号筒仓卸粮约30吨时(原装入小麦454吨),发现筒身产生垂直裂缝八条,东面最大一条缝共漏出小麦20多吨。埝桥3号筒仓在卸粮仅4吨时产生垂直裂缝(原装入小麦431.5吨),也有裂缝八条,东南面最大一条缝漏出小麦15公斤。以上二只筒仓裂缝的部位都是在筒身东南到西南面的中段离地面5米到  相似文献   

5.
受制于建设条件,部分筒仓卸粮坑存在设计简陋、粉尘漂散、卸粮效率低的问题,通过优化改造、增设除尘设备,使卸豆粉尘得到收集,改善了卸粮现场条件,符合当前清洁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将钢板圆筒仓应用于稻壳储存时易产生的出料结拱问题,将钢板圆筒仓的锥形仓底设计成10锥斗、10出料口的形式。在建立各锥斗实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壳单元建立各锥斗的有限元模型,确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对其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各锥斗的最大等效应力均小于所用材料的许用应力,说明各锥斗强度足够,且设计的锥形仓底结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埋刮板输送机、多条带式输送机搭接、多点卸料带式输送机3种散粮进仓工艺布置形式和锥底仓自流出仓、仓底输送机出仓、仓壁自流出仓和倾斜刮板机仓侧出仓4种散粮出仓工艺布置形式,通过对散粮进出筒仓设备选型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进出仓工艺布置方案优缺点及其对相关结构设计和节能环保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用户需求下的散粮进出筒仓群的优化工艺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8.
粮食储备库水平输送设备选用的探讨□贾秀琴目前我国机械化粮食储备库的仓型主要是房式仓和立筒仓,其中,立筒仓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不论哪一种仓型,需要的水平输送设备均比较多。例如,火车卸粮坑下接收输送设备,立筒仓仓上层进仓输送设备、立筒仓仓下层出仓输送设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储粮通风技术的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在储粮通风管理中需要注意:风网布置、风机选用、减少安全粮水分散失的措施、发热粮处理、通风时机选择、对通风口要求、通风均匀性检测、预防处理粮堆结露、通风死角的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筒仓中粮堆密度分布值是预测筒仓中粮食对仓壁的压力、确定粮食通风阻力、计算筒仓中粮食质量的关键参数.使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小麦堆的修正剑桥模型计算出筒仓中小麦堆的密度分布值.结果 表明,筒仓中小麦堆的密度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在筒仓拐角处密度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上部粮层,粮块密度随着粮块与筒仓中心轴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