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介绍了屏蔽织物的种类,并重点介绍了以不锈钢和银纤维作为屏蔽物的防电磁波辐射类纺织品的开发。其中不锈钢屏蔽纺织品包括不锈钢单丝纺织品和不锈钢纤维纺织品,前者不易染色,穿着时有刺痒感而后者存在纤维外漏情况,前者适合梭织物而后者适合纬编织物;银屏蔽纺织品包括镀银纤维纺织品和纳米银纤维纺织品,前者使用广泛,其梭织产品防电磁波辐射作用较好,而其针织产品穿着舒适性更佳,后者在生产时存在纳米微粒团聚等问题,且防电磁波辐射性能不如前者。另外指出,在镀银纺织物染整加工中应避免强碱高温长时间处理而损伤镀银纤维;使用时不宜用蒸汽熨斗熨烫且应室温、通风保存。  相似文献   

2.
受到环境如光、热、潮气和大气污染、细菌侵蚀、(残留)化学药品如留在纤维上的润滑剂、荧光增白剂与盐(来自洗涤工序)或沾染的化学药品的影响可能是毛纺织品在生产、存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产生色变的原因。本文解释了色变原因从而可估计损伤起因的分析方法。同时预测了毛纺织品色变趋势以及阻止色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镀银纤维的优良防电磁波性能,镀银纤维抗电磁辐射的机理.以男士休闲面料为开发方向,结合流行色趋势,确定毛纱和镀银纤维的色彩搭配和排列比,通过组织与色纱的配合,设计出具有独特外观效果的抗电磁辐射性能优越的休闲面料.镀银纤维经纬交织成网格状使织物具有抗电磁辐射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织物符合抗电磁辐射功能要求,指出了设计和生产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为抗电磁辐射纺织品的设计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镀银纤维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导电纤维。介绍了化学镀银技术中的还原法制备镀银纤维的工艺以及镀银纤维的应用领域。综述了镀银纤维织物在防电磁辐射、抗菌性和抗静电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镀银纤维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镀银纺织品的制备方法及其相关应用,概述了磁控溅射、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和超临界二氧化碳镀银方法,简述了镀银纺织品在抗菌除臭、防辐射及智能纺织品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可为镀银纺织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银纤维是通过特殊技术,将一层纯银永久的结合在纤维表面上所得的高科技产物。这种结构不仅使银纤维保持了原有的纺织品属性,更赋予了它所有的银所具有的神奇功能,银纤维的神奇功效。最初的银纤维生产技术是以尼龙6为基体,采用化学镀银技术在尼龙纤维的表面形成一层银的镀层而形成的纤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银纤维从最初的化学镀银法,发展到以纳米技术为  相似文献   

7.
含有蛋白质组分的化学纤维是新型的差别化纤维,使用此类纤维生产的纺织品中含有蛋白质组分,测试纺织品中的氨基酸含量是表征与检测含蛋白质纺织品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含有蛋白质的纺织品在6.0mol/L的盐酸中进行前处理,使其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中经离子交换柱分离,与茚三酮溶液发生颜色反应,再由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测定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白云纸业生产的湿浆料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表层浆料发生颜色变化的问题,利用红外光谱、能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多种现代分析仪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找出了色变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湿浆料发生色变可能是由于湿浆料用水中含有的荧光增白剂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反应后发生色变造成的,提出的技改应对措施是采用清水置换生产过程中的白水用以生产高品质浆料;白水经过更换后,色变问题明显改善,但因此造成的成本问题和白水处理问题仍需全盘考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发镀银混纺纱电磁屏蔽织物和系统研究镀银纤维混纺比及镀银纤维比例对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设计并生产了4种混纺比的镀银纤维/棉混纺纱,应用这些混纺纱设计并制织了不同镀银纤维比例的电磁屏蔽织物,织物规格为14.6/(18.2+14.6)524/283 160平纹。在织造过程中总结了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最后利用平面材料电磁波屏蔽效能标准测试方法对织物的屏蔽效能指标进行了测试,经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镀银纤维的混纺比对织物的屏蔽效能有显著的影响;织物中镀银纤维的比例与织物的屏蔽效能成对数函数关系,且织物的屏蔽效能随镀银纤维比例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探讨棉镀银纤维混纺织物的抑菌性能及机理。采用不同含银量的镀银纤维与棉纤维纺制不同混纺比的棉镀银纤维混纺纱,并织制出不同含银量的棉镀银纤维混纺织物,测试了不同含银量、不同洗涤次数、与大肠杆菌不同接触时间的混纺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同时测试了不同浸泡时间下混纺织物的银离子释放率。研究结果表明:棉镀银纤维混纺织物中的含银量在2%以上时,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100%;镀银纤维中的银含量、棉镀银纤维混纺比对混纺织物的抑菌效果均有明显的影响;镀银纤维的抑菌效果和镀银纤维表面沉积银层的离子化有关,银离子释放率越高,抑菌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将镀银纤维应用于毛精纺织物中,以实现精纺毛织物的多功能化.镀银纤维集防电磁辐射、抗菌、抗静电等多种优异功能于一体,但其表面具有特殊的颜色,且遇高温易氧化变色,耐酸性较差,限制了其在毛纺行业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对含镀银纤维精纺毛织物的后整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后整理温度、酸碱度是影响镀银纤维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优化后的后整理工艺.  相似文献   

12.
镀银纤维摩擦性能及其适配油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镀银纤维用于纺纱加工时的理想上油量。分别测试了镀银纤维间,镀银纤维与粘胶、涤纶、棉、钢辊和胶辊间的摩擦因数,根据镀银纤维的摩擦性质设计了镀银纤维的纺纱油剂配方,对镀银纤维不同上油量时的摩擦性质进行了测试,确定了镀银纤维纺纱的理想上油量为1%~2%。  相似文献   

13.
探究镀银纤维试制功能性纺织品的设计要点.选择锦纶基镀银纤维、棉纤维、涤纶纤维、锦纶纤维等多种材料,通过对经纬纱线的线密度、捻度、捻向、纤维成分、颜色及织物经纬密度、组织等进行系统设计,试制出了10种织物,并测试了这10种织物的防静电、导电、电磁屏蔽和防紫外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试制的织物均具有良好的防静电性、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指出,锦纶基镀银纤维织物的防静电、防紫外线、电磁屏蔽性能优良;对于防紫外线、电磁屏蔽性能而言,股线织物优于单纱织物,轻薄型织物优于中厚型织物,深色织物优于浅色织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楚国时期纺织品由于其墓葬所属年份较为久远,故其纺织品文物在结构和纹样方面存在残缺、破损、污渍等问题。纺织品文物在修复时只能依赖纺织品修复者的经验和审美,且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修复人员的主观审美及经验出现修复结果不理想或二次损毁等情况。本文通过收集纺织品文物的图像数据建立纺织品图像数据库,采用深度学习方法中的生成对抗网络模型(GAN),针对残缺的纺织品文物,在图像层面进行补全修复,避免了对纺织品文物的接触,减少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二次损毁。通过数字化方法复原纺织品文物的图像,使其结构完整,纹样连贯,从主观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复原效果。复原后的纺织品文物图像可以用于指导实物复原、展览展出等,对楚国墓葬纺织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Noble Medical公司开发的镀银抗菌纤维X-Static近来已由美国环保局(EPA)登记注册,这是全美国第一类天然抗菌纤维产品.这种镀银纤维X-Static具有优异抗菌性、电子学性能以及屏蔽电磁干扰能力,原先是为国防工业开发的产品,此外它还有某些其他优良性能,如抗静电性、导热率最高、有极高屏蔽电磁干扰保护功能以及很高的治疗质量.所有X-Static产品都仍保有传统的纤维纺织品特征,能确保舒适性,同时是目  相似文献   

16.
智能纺织品的开发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智能纺织品是指对环境有感知和反应功能的纺织品。文章介绍了微胶囊化智能纺织品、智能纤维纺织品、普通纤维改性纺织品和电子智能纺织品等四类智能纺织品的开发应用,并展望了智能纺织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设计经、纬纱镀银纤维和涤纶纤维的不同排列比例并进行小样试制,对各方案的试样进行抗电磁波性能测试,比较经、纬纱中镀银纤维和涤纶长丝纤排列比及不同镀银纤维含量与抗辐射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经、纬纱中镀银纤维排列越密集、银纤维含量越高,织物的电磁波屏蔽性能越好.比较了镀银纤维网格与抗辐射性能关系,证明织物的电磁波屏蔽性能与镀银纤维网格的大小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染色真丝织物经Pyrovatex CP阻燃整理后容易引起色变的现象,对弱酸性红、黄、蓝三原色染色织物经阻燃整理后的色变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引起染色纺织品色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试验发现,阻燃剂Pyrovatex CP是引起染色织物色变的主要原因,通过改变染色和整理工序,或加入相关助剂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棉镀银纤维混纺纱的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棉镀银纤维混纺纱纺制工艺。分析了镀银短纤维性能特点,采取原料预混,手工喂入梳棉机的方法实现原料混和。针对镀银纤维强力较低,抱合较差,易发生断头的特点,在各工序合理配置工艺参数,采取降低车速、减小张力等措施保证纺纱的顺利进行,纺制出不同混纺比的棉镀银混纺纱,并进行了质量测试。指出:镀银纤维含量较高时,混纺纱的强力随着镀银纤维含量的增加有较明显下降;镀银纤维在纺纱过程中会与机件摩擦而磨损,脱落的银屑会在牵伸机件上形成"银痕",需要定期进行清理;在络筒应采用光电式清纱器。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董凯副研究员等人开发了一种自供电螺旋纤维应变传感器(HFSS),可以响应小于1%的微小拉伸应变。研究人员选择商用镀银尼龙纤维作为电极,将聚四氟乙烯纤维(PTFE)和尼龙纤维作为摩擦电材料。他们通过包覆核壳纤维法将PTFE缠绕的镀银尼龙纤维(PTFE/Ag编织纤维)和尼龙缠绕的镀银尼龙纤维(尼龙/Ag编织纤维)交替缠绕在可拉伸的基材纤维上。PTFE纤维或尼龙纤维用作外壳纤维,镀银纤维用作芯纤维。壳纤维缠绕在芯纤维周围,并在收紧套筒中相互交织,最后通过多轴纤维缠绕机制造芯壳纤维。两个摩擦电层(PTFE和尼龙)的接触分离可以通过传感器的拉伸释放运动来实现。在拉伸过程中,螺旋结构沿纵向伸长,相邻的尼龙和PTFE发生分离,直至达到最大拉伸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