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碳质金矿是重要的难处理金矿资源之一,碳质物“劫金”是金浸出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碳质物组分复杂,不同组分的碳质物的“劫金”能力和“劫金”行为存在差异,磨矿和浸出环节对碳质物的“劫金”能力也会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均能直接影响金的浸出率。通过系统总结碳质金矿中碳质物在组成特征、“劫金”机理及“劫金”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碳质物“劫金”机理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碳质金矿碳质物劫金机理及预处理工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简要综述了碳质金矿中碳质物的组成及劫金本质,论述了氯抑制碳质物劫金作用的机理,介绍j各种氯化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碳质金矿中碳质物的物质组成及其与金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敏杰  白春根 《黄金》1994,15(6):29-35
本文利用广西风山县金牙金矿对碳质金矿中的碳质物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从矿石中有效分离各种碳质组分的方法。在碳质物中发现如下的三种物质:(1)活性炭类物质(2)腐殖酸(3)长链酯或长链酯与长链烷烃的混合物。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产生“劫金”作用的碳质物主要为活性炭类物质,腐殖酸次之,酯或烃类似乎与劫金效应无关。但总的来讲,金牙金矿中碳质物的劫金作用较弱,金滩浸的主要原因不是碳质物对金的吸附,而强能是金的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金精矿中碳质在生物预氧化提金工艺中的影响,以贵州泥堡高硫卡林型金精矿为原料,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可能的有机组分;结合拉曼光谱分析了该碳质在微观空间尺度上碳原子的空间排布特征和规律,并讨论了其与劫金性质的关系;结合劫金指数(PRI)测定以及对不同含金溶液的吸附实验,进一步分析其劫金能力和载金能力;最后结合生物预氧化产品炭浆法(CIP)氰化提金实验,分析了该碳质在实际生物预氧化提金工艺中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样中有机碳组分为干酪根,其裂解气含有多种干酪根母源有机质,不利于氰化;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与PRI测试结果吻合,均表明矿样中碳质具有高劫金性质;在实际生物预氧化产品CIP氰化提金过程中,采用添加活性炭与劫金碳质竞争吸附,可减少10.14%已溶出的金被劫金碳质吸附,后续金浸出率可达80.17%.   相似文献   

5.
碳质金矿的矿物特征和提金工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碳质难处理金矿中碳质物的组成和矿物特性,碳质金矿预处理工艺和提金方法,并重点评述了水氯化法预处理和次氯酸盐浸出我国某些碳质金矿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细微碳质金矿的预处理和氰化浸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化学物相溶矿法研究了某地细微浸染型难处理碳质金矿的主要矿相组成及金在各主要矿物成分中的分布,并实验考察了几种不同预氧化处理方法对续后氰化浸取的影响.实验发现,碳浆浸取和增加活性碳用量,可部分消除“有机碳”的“劫金”作用;在焙烧、碱性氧压浸取、电氧化及次氯酸钠水溶液氧化等预氧化处理后,金的氰化浸取率大幅度提高,并与硫化物中疏的氧化程度呈强线性相关,与有机碳的氧化有一定相关,与碳酸盐的分解则无明显相关.结果表明,该矿石应用传统氰化法时,金浸取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超细微粒金高度弥散分布在硫化物和硅盐矿物中;次一位的影响因素则是“有机碳”的“劫金”作用.水溶液预处理使70%以上硫化物氧化后,金的氰化浸取率从26%提高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7.
碳质难处理金矿浸出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质金矿属于难处理金矿的一种,当原生矿石中有机碳含量>0.2%时,会严重干扰氰化提金,出现“劫金”现象。目前,碳质金矿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氧化焙烧法、微波焙烧法、化学氧化法、生物氧化法和硫脲法等。其中,氧化焙烧法能够有效消除碳质的“劫金”作用,提高金的浸出率,但能耗大及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制约着它的发展;微波焙烧法能够选择性地加热碳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及污染小的特点;湿法氧化预处理工艺避免了SO2污染的问题,特别是生物氧化法由于成本低、安全洁净和操作简便等独特优势,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碳质金矿石预处理方法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实践的最新进展,分别归纳了世界碳质矿床分布,分析了碳质物"劫金"机理,对目前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讨论,并介绍了典型的碳质矿工业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9.
碳质金矿石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金科学技术》2003,11(1):32-32
矿冶界将碳质金矿石定义为含有机碳的难浸矿石 ,该类矿石难浸的原因是由于有机碳与金氰络合物发生作用而严重影响了氰化提金效果。碳质金矿石中的碳主要有 3种形式 :元素碳、大分子烃类化合物、腐植酸类。后两者统称为有机碳。一般认为 ,原生矿中的有机碳高于 0 .2 %就会严重干扰氰化提金。  在美国和前苏联都发现了大型的碳质金矿床 ,在我国已发现的一些大中型金矿如 :镇远、东北寨和戈塘等有机碳含量也都较高。因此 ,如何既经济又有效地处理碳质金矿石颇为国内外黄金工业界所关注。从技术上划分 ,可将碳质金矿的预处理方法分为 2类 :除…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镇沅金矿石中的碳质物进行了谱学表征和分析,研究了生物氧化工艺对该类碳质物的氧化特点。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对镇沅金矿石的浮选金精矿和生物氧化渣进行了结构和谱学特性的表征,并结合数学分析软件对拉曼数据进行分峰拟合。其结果表明,镇沅金精矿碳质物中固体碳具有与石墨类似的晶体结构,但相对于石墨而言,其晶体结构不完善,存在缺陷。该固体碳石墨化程度低于活性炭,煤化程度高于无烟煤,具有较强的"劫金"作用。对金精矿进行生物氧化预处理后,固体碳的晶体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由此证明,对于碳质物中石墨化程度较低的固体碳,采用生物氧化工艺不能有效消除其"劫金"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位于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1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寨上金矿床的矿石建造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大自然类型。其中原生矿石建造又可分为6种:碎裂岩型、碎裂岩化碳质板岩型、碎裂岩化粉砂质及泥质板岩型、碎裂岩化灰岩型、钙质板岩型和强硅化蚀变角砾岩型。根据热液矿脉中矿物特点,可将矿石中矿物共生组合分为少硫化物—石英类、含As黄铁矿—毒砂—石英类、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白钨矿—方解石类和少硫化物—碲化物—碳酸盐类。在矿床形成过程中,深源热液参与可能对金的活化迁移起到重要作用,构造体制转换使流体稳定体系发生改变而造成金的富集成矿。矿床成因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江西大石笏金矿床是一个小型卡林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指出矿床严格受层间破碎带或断裂破碎带控制,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且矿体上部品位好,矿化强,下部弱;通过对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认为两个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地带是金矿成矿的有利环境,区域性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区、古裂谷环境、坳陷区内的次级坳陷为金矿化富集的有利环境,一般性主干断裂或几组一般性主干断裂交汇处为控制矿化带或矿床的有利构造,与金矿化富集有利的层位主要是下石炭统华山岭组、下二叠统茅口组,为今后在该区找矿指明了方向,对其它地区找寻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岭地区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光  刘继顺  宫丽 《黄金》2004,25(3):8-12
秦岭地区为我国卡林型金矿重要产地之一,矿床明显受地层层位及构造控制,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关系密切。成矿流体以渗流热卤水为主。成矿主要发生在印支一燕山期。本文总结的我国秦岭地区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对寻找此类型金矿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卡林型金矿是产于沉积岩及浅变质沉积岩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也是广西右江地区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右江褶皱系金矿体赋存层位主要为泥盆系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及陆源碎屑岩,区内构造复杂多样,相互交错叠置,对卡林型金矿的成矿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右江地区具有较高的Sb、As和Hg背景值,该元素异常的重合地段是重要的找矿靶区,Sb、As和Hg也是卡林型金矿产出的重要指示元素。通过分析该区成矿条件,指出右江地区卡林型金矿床赋存的有利场所是台缘断裂与覆盖于碳酸盐孤台之上的含钙杂砂岩层和古土壤层的交切部位,深大断裂的旁侧和大的岩相分界线是最有利的找矿方向。目前,已在矿区内圈定出4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阿西金矿床是西秦岭成矿带内较典型金矿床之一,金矿化与岩浆热液及围岩蚀变关系密切。矿石中有用组分主要为金,伴生有益组分为银;主要有害组分为砷、硫和有机碳。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和褐铁矿,其次为石英。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金-辉锑矿-方解石及表生期等不同成矿期或成矿阶段。矿石中金主要呈微细粒,以包裹金、粒间金和裂隙金形式赋存于脉石与金属矿物中。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氧化型碳质金矿的氰化行为及其中碳质物对金的吸附能力,探讨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碳质物和活性炭吸附能力的抑制或促进。结果表明,某些芳烃衍生物可使碳质物的吸金量和吸附速度降低75%,某些胺类化合物能提高活性炭的吸金能力,两者以适当方式加入矿浆可以使金的收率从83.3%提高到95.6%。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新邵大新金矿位于华南地槽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接壤地带,湘中岩石圈古俯冲带内。矿区内共发现矿脉14条,圈定金矿体10个。金的赋存状态可分为3类,主要赋存于硫化物中,少量被褐铁矿、有机碳等吸附。大新金矿床的形成与深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是含矿气水热液沿断层破碎带充填交代而成的,为中低温热液成矿,具多期次、多阶段的成矿特点。矿体严格受断层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矿区内外找矿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