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旅大10-1油田A5井聚合物堵塞日益严重,通过多种化学分析方法对现场堵塞垢样进行了组分分析,并针对堵塞物特点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解堵工艺;通过对复合解堵工艺的垢样溶蚀试验评价和解堵物模试验评价表明,复合解堵工艺能够有效地降解注聚井堵塞物、恢复地层渗透率和吸水性能。对A5井进行了现场解堵试验,解堵后目标地层吸液量由502m3/d上升至800m3/d,取得了良好的解堵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生态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合物驱油常伴随有地层堵塞,影响了驱油效果。由于堵塞物主要由聚合物及各种无机垢构成,直接采用强氧化剂解堵会腐蚀设备,安全性差,解堵效果不理想。针对河南油田聚合物驱油藏物性及地层堵塞物的特点,研究开发出了新生态二氧化氯复合解堵剂及其配注工艺。该复合解堵剂以二氧化氯粉剂为主剂,是一种潜在二氧化氯生成体系,由两种粉状物组成,其水溶液在地层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生态二氧化氯,具有极强的破胶、杀菌、除硫和溶蚀各种无机垢堵塞物的能力;配注工艺简单可靠、针对性强。现场应用表明,新生态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可高效解除油田聚合物驱地层堵塞,措施井平均有效期可超过8个月且增油增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对涠洲11—4油田B井储层存在的聚合物堵塞及微粒运移造成的储层矿物堵塞,通过大量室内研究,形成了HRS复合解堵剂(简称HRS)与改性硅酸复合解堵工艺。HRS在1h内可完全降解抑砂剂中聚合物,在井下生成二氧化氯克服了C1O2气体逸出易造成爆炸使人员受伤害等缺点。改性硅酸体系能够有效溶蚀B井储层岩屑,不破坏岩石骨架,具有较好的防腐、降低表面张力、破乳、抑制二次沉淀的效果。现场应用表明:采用HRS与改性硅酸复合解堵工艺,有效地解除了B井近井地带堵塞,使产液量由90m^3/d}升军340m^3/d,获得了很好的解堵效果。  相似文献   

4.
钻井液加重剂重晶石在储层中的迁移、转化、沉淀形成了难以酸溶的重晶石泥饼,对油气藏造成严重伤害,需要安全可靠地解除重晶石堵塞。而对重晶石堵塞重视程度不够、堵塞机理与解堵机制不明、解堵决策设计不当、投入产出得不偿失、商家技术保密等种种原因,制约了我国重晶石解堵技术的进步。以氨基多羧酸盐为主要组分的螯合型解堵剂是解除重晶石堵塞最有前途的工艺选择,而螯合剂结构(氨基种类、羧基数量、环链大小、化学稳定性等)、金属离子的性质(电荷、离子半径、电离电位或碱度、共伴生金属离子等)、介质环境(pH值、温度、压力等)等对重晶石的溶解效应都有较大影响。经济高效的螯合型解堵剂及其解堵工艺的设计必须要考虑不同螯合剂的解堵特点、使用浓度、催化剂、碱性转化剂、聚合物溶蚀剂、井底温度、环境友好性、腐蚀性、地层岩石基质、解堵过程造成的二次储层伤害等因素。借助滤饼溶蚀、溶蚀产物组分及形貌、岩心流动等现代实验技术测评,精心设计解堵剂注入量、注入压力、浸泡时间、返排液处理等螯合解堵工艺细节,以便全面了解重晶石堵塞机理、螯合型解堵剂设计及其在油气田重晶石解堵决策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先行研究者在解除重晶石滤饼堵塞方面所做的比较系统的工作,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新视角,以提高我国钻井液与完井液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涠洲11-4油田B3井于2009年8月进行了固砂作业,作业后产液量和产油量大幅度下降,其原因主要是高分子聚合物型抑砂剂对地层造成了堵塞,为此研制了HBJ复合解堵体系,该体系由HRS解堵剂和BHJ3-G解堵剂组成。HRS解堵剂能有效降解抑砂剂组分,同时BHJ3-G解堵剂能有效改造储层渗透性。HBJ复合解堵体系在B3井进行了应用,解堵后产液量大幅上升,取得了较好的解堵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6.
氧化型深穿透复合解堵技术的酸液体系为强氧化型复合解堵剂,是各种有机、无机物解堵剂的复合体,它既可解除近井堵塞,又可以通过多级缓速方式解除钻井泥浆污染造成的油层伤害、深部无机物堵塞,以及铁盐和亚铁盐腐蚀物造成的堵塞。  相似文献   

7.
针对姬塬油田欠注井现象日益严重、堵塞物类型复杂造成常规酸化无法同时解除多种堵塞等问题,从堵塞物分析和解堵机理入手,研究了一种适用性较广的分子膜/混合有机酸复合解堵体系,主要由混合有机酸、新型分子膜、解聚剂和助剂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解堵体系具有优良的解堵性能,对现场垢样的溶垢率普遍能达到80%以上,对聚合物的降黏率可达到90%以上,适用于深部解堵,且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沉淀的产生。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分子膜/混合有机酸复合解堵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日注水量,适用于大部分欠注井的地层改造。  相似文献   

8.
针对渤海注聚油田聚合物堵塞问题,开发复合解堵修井液体系,利用修井作业窗口期解除近井地带聚合物堵塞,恢复油井产能。复合解堵修井液体系由主剂氧化剂和辅剂高效清洗剂、螯合剂组成。采用垢样静态溶解和动态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复合解堵修井液对聚合物堵塞物溶解能力。室内实验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聚合物降解、洗油和金属阳离子螯合能力,24小时可完全溶解含油聚合物垢样中的有机组分。动态驱替实验表明,对于聚合物伤害后的岩心,注入复合解堵修井液体系后,岩心渗透率恢复率达96%。该体系已应用于注聚油田油井修井作业,具有明显的提液增油能力,为海上注聚油田利用修井作业窗口期提升油井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稠油油藏黏度高,流动性差,开发过程中极易在近井地带形成有机垢沉淀和无机固相堵塞,降低近井地带渗透率,导致地层产量急剧下降。针对渤中油田明化镇组D11和D34-H油井特殊的油藏物性和堵塞类型,通过沥青溶蚀、溶蜡和降黏实验等筛选出TC-4有机解堵剂,通过溶蚀碳酸钙、溶蚀黏土和岩心流动实验等评价DH-1非酸解堵体系的性能,并将其用于矿场试验。结果表明,TC-4有机解堵剂对沥青和石蜡的溶蚀能力及降黏效果较好,对储层的伤害小,适于解除有机堵塞;DH-1非酸解堵体系具有良好的缓速、缓蚀和溶垢能力,对岩石骨架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与原油的配伍性好,在运移过程中能及时破乳,适于解除无机固相堵塞。在D11井使用TC-4有机解堵剂、在D34-H井用TC-4有机解堵剂进行有机清洗和DH-1非酸解堵体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堵,两井的日产油量、日产液量和含水率基本恢复至解堵前水平。两种解堵体系均能较好地解除稠油油藏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渤海油田注聚受效井堵塞物复杂,常规解堵工艺效果差。堵塞物组分分析表明,堵塞物以有机、无机及聚合物相互包覆的复杂形式存在,为此提出先采用有机溶剂清洗有机质,再对含聚胶团堵塞物进行分散,采用逐级剥离逐级解除的解堵思路。从溶解有机物、胶团降解及氧化破胶等3方面开展不同类型解堵液溶解效果对比实验,结合堵塞机理优选解堵液体系为8%~10%甲酸+4%~6%有机溶剂解堵剂D+1%强氧化剂。渤海油田注聚受效井堵塞半径可达3 m以上,为提高解堵效果及扩大解堵半径,通过对比分析堵塞物多轮次溶解效果,配套形成了多轮次处理及液气交替注入或伴注的解堵工艺。新工艺现场试验单井日增油达60 m3/d,应用效果显著,为解决聚驱受效井产能释放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现场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渤海S油田注聚井进行多次解堵仍达不到油藏配注需求的生产难题,开展了堵塞特点及伤害机理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实验仪器对该油田注入过程中形成的疏水缔合类堵塞物与常用聚丙烯酰胺类堵塞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疏水缔合类堵塞物比常规堵塞物结构更加复杂、包裹油污能力更强,并针对其伤害特点研发出新型SOA解堵剂。通过室内实验发现,新型SOA解堵剂对疏水缔合聚合物类堵塞物降解率达到90%以上,而当SOA与酸组合使用后降解率达到99%以上,由此形成了一套SOA解堵剂与酸交替注入的新工艺。研究成果在S油田完成4井次现场应用,有效率100%,为海上油田注聚井高效解堵提供有效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国内注聚井堵塞及化学解堵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堵塞物成分分析、堵塞物成因及堵塞机理、化学解堵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注聚井堵塞及解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现场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注聚井堵塞物均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堵塞物成因及堵塞机理归纳如下:聚合物吸附滞留;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储层孔喉尺寸不配伍;地层微粒运移;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无机物引发的聚合物胶团;聚合物溶液配制及稀释操作不当。关于化学解堵技术,介绍了用于注聚井特别是注聚合物凝胶井解堵的二氧化氯型、非二氧化氯强氧化剂型及不含强氧化剂的3大类7种解堵剂及5个矿场解堵实例。参33。  相似文献   

13.
新型酸溶性随钻堵漏剂JHSD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酸溶性好的无机矿物材料、纤维材料、吸水膨胀型聚合物等研制出了一种新型酸溶性随钻堵漏剂——JHSD,分析了该堵漏剂的作用机理.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JHSD具有较好的酸溶性。有利于现场酸化解堵,且对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影响小.对渗透性孔隙型地层和微裂缝地层均具有很好的堵漏效果,其承压强度大于12MPa,堵漏效果明显优于FDJ-1等目前油田常用的随钻堵漏剂,JHSD表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南海W油田转注井堵塞问题,提出了先有机解堵,再无机解堵"段塞解堵"的解堵增注思路,研制了解堵增注液体系,并对该体系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对无机堵塞物和有机堵塞物均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腐蚀性小,在78℃ ×24 h对油管钢的腐蚀速度为0.9026 g/(m2·h);配伍性好;具有较好的铁离子稳定能力和降压助排...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砂岩酸化工艺需要多个段塞注入前置液、处理液、后置液等,给生产作业带来了不便和困扰。为此,基于"一步"代"多步"的一体酸概念和高效、集约化的理念,研制了一种主要由有机多元酸(HA)+HCl+HF+高效有机溶剂构成的HA一体化酸液体系,可实现对砂岩储层复杂堵塞的有效解堵。对其缓速性能、有机堵塞物溶解、螯合性能和抑制沉淀性能等的实验评价结果表明:(1)新型HA一体化酸不仅可以达到常规一体化酸"一步"代替"多步"酸化的功效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可通过控制H+的多级分步电离和在黏土矿物上形成硅酸—膦酸铝膜达到缓速的目的 ;(2)对有机物堵塞物解除效率高;(3)HA一体化酸体系相比常规的APCS(氨基聚羧酸类)螯合剂具有更宽的p H值溶解范围,对Ca~(2+)、Mg~(2+)、Fe~(3+)的螯合能力比常规螯合剂(EDTA、NTA、DTPA等)更强,抑制金属氟化物、氟硅酸碱金属和氟铝酸碱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比多氢酸、氟硼酸、土酸效果更优异。该研究成果为高温深层油气藏的解堵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注聚井用油层保护剂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  王鑫  王锐 《油田化学》2004,21(2):169-171
大庆聚合物驱油田20%以上注入井的注入压力已接近或达到油藏破裂压力,压裂或化学解堵改善注入性能的有效期很短。报道了一种注聚油层保护剂的作用机理、室内性能考察及现场应用效果。该剂的作用机理如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优先于HPAM在岩石上吸附,吸附层造成疏水环境,吸附层增溶有机酸、醇,形成超薄膜,改变岩石表面性质,稳定剂螯合、屏蔽高价阳离子,减少或防止HPAM吸附、滞留、沉淀造成的堵塞。在室内实验中该剂使HPAM在储层岩屑上的静态吸附量由10.01mg/g减少至0.624mg/g;注入30PV该剂溶液使储层岩心渗透率下降30%,再注入60PV聚合物溶液则下降56.2%,而只注入60PV聚合物溶液则下降75.8%;注入60PV聚合物溶液使3支储层岩心渗透率下降75、0%~79.2%,再注入30PV该剂溶液使渗透率恢复至原值的54.5%~58.3%。4口注聚井先进行化学解堵再注入油层保护剂溶液,注入压力平均下降1.75MVa,有效期超过6~10个月。图2表2参2。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三元复合驱中聚合物、碱的存在,易形成“胶团”状混合物,使注入井堵塞,常规化学解堵技术解堵半径小、有效期短,容易产生二次沉淀且需要返排残酸,大幅增加了措施成本及安全环保隐患。为了解决措施有效期短及残酸返排不环保的问题,研发了三元复合驱注入井共轭酸解堵增注体系。通过扫描电镜及CT三维数字岩心重构,明确了堵塞物的微观形貌及结构特征;通过无机质溶垢及离子络合评价实验,研发出一种共轭酸解堵增注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注入井堵塞物是由聚合物、垢质、蜡胶质形成的多元“团状”聚集体;共轭酸解堵增注体系可实现深部解堵,无二次沉淀;岩心渗透率的恢复率较常规解堵剂提高29.2%,平均措施有效期193 d,措施后无需返排,实现了三元复合驱注入井解堵措施的高效环保。  相似文献   

18.
以2,6-吡啶二羧酸、3,4-吡啶二羧酸和稀土氧化铕为原料,合成了两种可作为新型水溶性微量物质示踪剂的稀土螯合物。对比了商业化微量物质示踪剂和新制备的稀土螯合物在溶解性、配伍性、热稳定性和静态吸附性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稀土螯合物作为微量物质示踪剂的性能优于工业化微量物质示踪剂。  相似文献   

19.
溶剂酸解堵在沈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溶剂酸解堵技术是针对沈阳油田高油特殊原油物性而研制的,该技术由原有机溶剂和无机酸液两部分组成,有机溶剂解除由于冷伤害造成的蜡堵,无机酸液解除机杂和岩石颗粒造成的无机堵塞,即通过溶剂酸的作用同时解除高凝油有机、无机堵塞,提高解堵效果,提高油层渗透能力,恢复油井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