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信世界》2003,(29):38-40
目前全球CDMA用户达到165亿,其中CDMA2000(3G)用户占33%.CDMA网络已在57个国家部署,在35个国家中开通了62个CDMA2000商用网络,42家制造商提供了334款cDMA2000终端设备,其中有37款EV—DO终端。一年以来,爱立信在cDMA领域的新进展是:增加了13位新的cDMA2000运营商客户,为中国联通部署了多接入解决方案;为Verizon提供全球首个基于开放标准的cDMA2000 MMs解决方案一在第一个月就传  相似文献   

2.
截至2008年6月,全球共有84个国家和地区发放了3G许可证,其中有效许可证为249张。全球共部署了231张WCDMA网络、205张HSDPA网络、44张HSUPA网络、248张CDMA20001X网络、96张EV—DORev.0网络、38张EV—DORev.A网络。全球WCDMA用户累计达到2,53亿户,其中包括4300万HSDPA用户。  相似文献   

3.
《现代传输》2007,(1):28-29
3G在全球不愠不火地发展了四年之后终于进入了快车道。根据wireless intelliqence公司在2006年11月底提供的数据统计,全球3G CDMA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4.14亿,其中基于CDMA2000及EV—DO演进版本的网络用户占到3亿多,WCDMA及HSDPA/HSUPA网络也达9350万。而与此同时,全球无线通信产业向高数据速率、多频多模终端两大方向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显,丰富多彩的应用和服务则真正在广大用户的手机上铺开,这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窥见未来手机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述了CDMA2000 1x EV-DO标准的发展过程,介绍了EV—DO的主要技术特点和网络结构,分析了由CDMA2000 1x网络升级为EV—DO网络的方式,最后展望了CDMA2000 1x EV-DO技术在3G商用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陈吉 《通信世界》2004,(10):18-18
全球3G发展势头喜人,截止2004年2月底,3G用户数量超过9400万,其中包括9100多万CDMA2000用户(590万1xEV-DO用户)和近345万WCDMA用户。CDMA2000仅在2003年这一年就猛增4,300万用户,年增长率高达131%。在6大洲的40个国家建有85个CDMA2000商业网,还有15个网络计划于2004年部署,全球46家厂商巳设计制造了多达486种终端,其中51种型号支持1xEV—DO。随着WCDMA网络设备和终端的成熟,WCDMA网络的建设和用户增长开始加速,在  相似文献   

6.
WCDMA标准目前已经有四个版本,其中R99版本已经稳定,有可靠的全套设备提供和运营网络可供采用,该版本数据业务提供能力不如CDMA2000 lx EV—DO,同时终端提供业务的能力较弱。R4版本是向全分组化演进的过渡版本,R5和R6是全分  相似文献   

7.
1.引言 从2004年开始,3G技术的商用化进程逐渐加快。随着Vodafone于2005年6月3日在新西兰开通WCDMA(UMTS)商用网络,在全球范围内,67个国家共建成了150个3G商用网络,其中有64个WCDMA网络、17个cdma2000 1xEV-DO网络和69个cdma2000 1X网络。与此同时,3G用户也获得了持续增长,截止到2005年4月底,全球范围内共有1.78亿3G用户,WCDMA系统已经发展了2550万用户,cdma2000 1xEV-DO系统也拥有了1290万用户。  相似文献   

8.
《移动通信》2007,31(F01):1-1
2006年,全球3G的发展捷报频传,精彩纷呈:3G商用网教量达175个,3G用户突破1亿,3G应用多姿多彩,3G已经在各个层面展示了它的优势和影响力,在中国,TD-SCDMA产业已经形成了系统,芯片、终端、软件、测试仪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完成了多轮试商用测试,正在为全面投入商用而加速;国产WCDMA系统在多个国家规模运营,CDMA2000系统也已跻身全球列强;运营商围绕3G展开的竞争早已开始,各个运营商的“试验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部分3G网络已经经历了“实践”的检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舒文琼 《通信世界》2006,(39B):23-23
随着全球3G网络建设渐入高潮,CDMA2000 1x EV—DO受到越来越多运营商的青睐并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运营商部署了EV—DO商用网络,EV—DO不仅应用于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也广泛分布在亚太,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华为作为CDMA2000 1X/1x EV—DO全球“三强”之一,秉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原则.推出了具有优异EV-DO Rev.0和Rev.A性能的CDMA2000基站,为运营商持续发展和价值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近日,记就EV-DO话题采访了华为无线产品线营销工程部专家周建华。[编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3G技术和业务不断成熟,3G市场从2007年开始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2007年12月底,全球WCDMA商用网络累计达到204个,cdma2000商用网络累计达到234个。WCDMA用户达到1.84亿户,cdma2000用户达到3.14亿户。  相似文献   

11.
一、TD—SCDMA进行混合组网的问题 1.混合组网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现存的无线网络主要有中国移动的GSM网络、中国联通的GSM网络和CDMA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PHS网络。未来中国的3G建设.将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现有无线网络与未来3G网络的平滑无缝过渡。考虑到来来3G建设的牌照发放顺序以及发放对象的不同.中国未来3G建设中很有可能会采用TD-SCDMA与WCDMA与CDMA2000混合组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CDMA2000在中国的商用前景,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联通在天津的CDMA2000 1x EV—DO网络已经进入试商用阶段,北京的CDMA2000 1x网络向CDMA2000 1x EV—DO升级也基本结束,但是,国家何时颁发CDMA2000牌照以及中国联通是否最终会选择EV—DO作为3G网络技术,目前还很难确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通信世界》2006,(32B):6-6
在GSM大行其道的2G时代,韩国曾经果断地选择了惟一的CDMA为标准发展该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从CDMA1X到EV—DO可以实现平滑的过渡,而韩国政府为何又向SK电讯和KTF发放了WCDMA牌照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3G在全球不瘟不火地发展了四年之后终于进入了快车道。根据wireless intelligence公司在2006年11月底提供的数据统计,全球3GCDMA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4.14亿,其中基于CDMA2000及EV-DO演进版本的网络用户占到3亿多,WCDMA及HSDPA/HSUPA网络也达9350万。而与此同时,全球无线通信产业向高数据速率、多频多模终端两大方向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显,丰富多彩的应用和服务则真正在广大用户的手机上铺开,这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窥见未来手机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通信》2009,(20):61-61
韩国目前主要有3家电信运营商SK电信、KTF、LG电信获得了3G经营许可证。其中SKT是世界上首家同时采用WCDMA和CD—MA2000两个3G标准的运营商,KTF则运营WCDMA网络,LGT运营一张CDMA2000的网络。  相似文献   

16.
CDMA凭借着演进平滑和产业成熟的优势,其cdma20001x和EV—DO分别比WCDMA和HSPA早两年进入商用。虽然在2G市场,CDMA的用户规模远远落后于GSM,但是在3G市场.cdma20001xEV—DO一路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介绍了CDMA标准与技术演进,分析了3G中的cdma2000技术,最后对CDMA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CDMA2000 1x EV—DO网络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开志 《移动通信》2009,33(3):28-33
文章分别介绍了CDMA2000 1x EV—DO网络结构各个逻辑实体的功能、接口及其相关协议;针对1x EV—DO与CDMA2000 1X混合组网的情况,重点介绍了混合终端的接入鉴权方式,对CDMA 1X与EV—DO网络的互操作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全球3G市场的回暖,CDMA20001x和EV—DO以及WCDMA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在全球已有130多个商用网络.用户总数超过2亿:TDSCDMA技术与产业链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9.
全球CDMA运营商在3G时代的竞争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玉 《移动通信》2009,33(3):20-23
文章从全球视角出发,首先阐述了CDMA2000用户的最新增长情况,数据显示CDMA2000在3G市场仍处于领先地位,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典型CDMA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并指出从网络技术上看CDMA和WCDMA运营商的未来演进将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通信》2007,9(10):89-89
日前,TD—SCDMA联盟终端管理组组长赵宏全面介绍了TD—SCDMA终端的未来发展设想,并表示,预测未来中国3G市场中,TD将占50%的市场份额,WCDMA占40%,CDMA2000则只有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