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维管线不能很好表达管线的空间分布,而三维管线则能够直观表达管线的空间位置关系,因此本文结合重庆市地下管线三维建模实际工作,开展了三维管线建模研究。介绍了城市地下管网参数化三维建模流程,重点对建模数据预处理、连接特征三维建模、附属设施建模、管线分块以及管线LOD生成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开展了相关实验和应用实践,论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广州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及竣工验收等数据成果,综合采用工作流、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等技术,面向管线综合管理部门、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管线权属单位、建设单位等,制定了各部门单位协同开挖、共同参与的工作方案,开发了广州市地下管线开挖会签系统,应用实践表明:开挖会签系统不仅有利于建设单位重视管线开挖和施工的安全,而...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柳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管理情况,从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提出了对城市级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管线事故频发、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日益增加的问题,采用StampGIS软件进行三维管线自动建模,并搭建一个基于WebGIS的三维管线应用系统,集成了场景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断面分析、爆管分析和开挖分析等实用的系统功能,实现了虚拟立体环境下海量管线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济南市地下管线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促进管线信息共享,提高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日,由义乌市城建信息中心建设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验收。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义乌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数字义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地下管线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和资源共享的功能,能够为城市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统一开发利用提供完整的综合管线基础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5)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触及城市的各个角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规模大、范围广、种类繁多、空间分布复杂、变化大、增长速度快、形成时间长等特点。二维的管线系统难以对大量的管线信息进行有效的描述和表达,不能直观地描述管线的三维特征及管线间的空间关系,不能真实地反映地下管线的空间分布状况。三维管线系统可以实现管线的三维显示与管理可使系统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大大的改观,使得本来在平面显示下错综复杂的管线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整合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资源,实现了地下管线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存储、查询、分析、定位等功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资源管理数字化、可视化的三维管线系统。而错综复杂的管线若采用建模的方式形成是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的,本文介绍一种基于skyline的三维地下管线自动生成技术不仅可以自动生成三维地下管线而且具备数据管理查询、管线自动生成、下水管口定位等多种空间辅助决策功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王存娟 《山西建筑》2011,37(29):158-160
针对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混乱局面,提出建设城市地下管线综合隧道将所有管线集中一处综合管理,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集聚,创造和谐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市政管线直埋、线路“蛛网”密布、城市道路“拉链式”反复开挖敷设等问题,有利于管线检修维护管理及突发性事件处置。  相似文献   

8.
资讯     
《建筑》2014,(24):4-6
<正>全国首个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签约航天技术将应用于地下管线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首个试点日前在山东省德州市举行签约仪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与德州市政府三方签订协议,航天技术将应用于地下管线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旨在探索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实现地下管线管理安全受控的运行机制,试点应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新技术。通过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提升全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线也日益复杂。为了减少道路的二次开挖,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避免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在市政管线设计之前应该进行市政管线的综合设计。因此,市政工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执行部门,关系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建立一个专业的市政工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对城市地下各种管线进行统一施工、维护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詹勇 《城市勘测》2020,(1):19-24
在加载展示海量三维管线模型,特别是场景中还兼有城市精细模型、三维数字地形等多种三维数据时,存在模型数量大、加载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管线分图幅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基于二维分图幅管线数据,将同一图幅内的所有管线三维模型组合成单个或数个模型,降低模型数量,并将其作为建立空间索引的最小单元,提升空间索引效率;同时,通过合并模型的有序组织,实现对其内部的每个管线模型的访问和操作,例如查询、选择、变色、半透明、显隐等,支持了三维管线管理与应用;在模型合并的基础上,本文还建立了两级管线LOD,实现了海量大范围三维管线的集成展示。最后,本文利用重庆市三维管线普查数据,开展了项目实验和项目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地下管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 本文在分析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漳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规划审批系统及其二三维数据库的一体化建设,阐述了系统功能的实现与应用过程,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审批提供了科学的辅助决策工具,对实现管线信息化成果的多元化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对于管线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的管线数据检查都只针对二维数据。如果在二维数据检查和编辑的过程中能够实时显示三维模型,对作业人员而言,就能够非常直观、快速地发现比较明显的空间关系错误,对提高管线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在二三维平台间实现管线数据同步编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维地下管线通常在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后,采用大型数据库支持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建模呈现。成果的一些管线交叉、管径异常等问题无法在普查过程中被及时发现处理。针对这些,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ObjectARX技术的三维地下管线快速建模方法。应用本方法从管线数据库读取管点和管线数据,对地下管线普查数据进行三维建模,方便用户于AutoCAD环境中浏览、检查地下管线数据。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国内地下管线管理现状,并着重讲述了漳州市多年来在管线管理工作上的实践与探索。在总结早期管线管理工作经验教训的同时,给出了漳州市第二次管线普查工作结束后地下管线管理工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后,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管线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管线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综合管网三维建模过程中手工建模方法效率低,而完全从底层开发或基于商业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管网建模具有成本高、周期长及成果可移植性差等缺点,提出一种在3ds Max软件环境下,基于MAXScript脚本语言进行管线和附属设施批量建模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城市综合管网的整体自动建模,所建模型可转换为OSG、3DS等通用的三维数据交换格式,可方便地实现数据共享和重复利用。最后对该建模方法进行了生产实例验证,并将生成的三维管网模型导入Arc GIS平台进行属性挂接和数据管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三维管网数据建设的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隧道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提出基于管线三维壳体仿真模拟的管线变形预测方法。考虑管线真实的薄壁结构,利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作三维壳体结构仿真模拟,把已知的土体变形以位移加载方式作用于管线,计算结果即为管线变形状态。通过该预测方法与梁结构弹性连续解法的对比计算,论述了壳体模拟用于低刚度管线的准确性,也验证了梁结构用于高刚度管线的可行性。实际工程中,按照实际管线的材质、几何尺寸和土体参数建模,把地表沉降实测数据作为已知量输入,即可预测管线受力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有关调研结果,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地下管线管理模式、地下管线资料现状、地下管线数据版权以及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如何规避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采用FLAC3D如有限差分计算程序,考虑了管线沉降的土质、材质、直径、埋深、管隧水平间距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盾构隧道-土体-地下管线相互耦合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盾构隧道开挖对平行地下管线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管道周围的土质及其材质、直径、埋深、水平间距等因素对管线沉降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施工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深圳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深圳市城市天然气输配系统的实际情况,论述了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性及实施步骤、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总体方案,探讨了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管道完整性管理应加强以预防性维护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