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保障地震后灾民基本生活,有利于城市救灾和恢复重建,建设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文中结合某城市古徐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案例,从城市对古徐广场的防灾需求、场地本身避险功能现状、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及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对目前公园绿地在防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于2004年2月19日通过专家审定。该《标准》现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相关应急设施、设备和周边道路指示标志,标志牌将设置在居民紧急疏散的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绵阳地震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应急避难及紧急疏散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部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避难场昕的建设要求,并就厦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园与防灾避难 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城市突发灾害,经规划与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以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与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当前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难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救助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9月,全国第一处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元大都公园建立。  相似文献   

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城市民众用于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文章在对国家一些典型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宿迁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案例,对指导宿迁市今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其他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避难疏散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灾变环境下对保障城市安全需求的不适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变环境下自适应避难疏散体系,探讨了灾变环境影响下避难疏散体系在防灾功能、层次结构与空间特征配合支撑、避难场所建设设防标准和应急避难场所配置系统协调四个方面的自适应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日,南宁市政府宣布,该市目前已在南湖广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据悉,南宁市去年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在南湖广场建成广西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该场所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容纳20万人,是国内目前能容纳人数最多、功能齐全的避难场所,集休闲广场、城市美化、紧急避难三大功能于一体。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内容出发,探讨可供规划选址的空间场所类型及必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时限和距离、功能和规模、场所和条件、设施和运行等4个方面的规划要素和内容,对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场地条件、疏散和救援通道、市政设施和物资供应等建设内容,细化提出了建设导则。在我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机制的背景下,为了整合规划、投资、建设和应急管理等众多政府职能,有效地推进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依靠政府部门联动审批管理,保障落实应急避难的功能建设内容。最后提出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开展地震应急避难演练,全面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2周年纪念日,也是济南泉城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济南泉城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一周年的日子。10月3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一周年活动在泉城广场举行。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其场址通常选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处,与其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7)
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林姚宇  丁川  吴昌广  马婷  姜雪 《规划师》2013,29(7):105-109
随着我国城市突发灾害的逐渐增多,城市应急避难与防灾减灾规划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内部尤其是城市高密度居住区,如何将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同居民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疏散行为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居民是防灾避难规划的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突发灾害条件下人的疏散避难行为选择与综合决策需求应该成为规划的依据和导向。研究从行为学视角出发,剖析了突发灾害条件下居民疏散避难决策行为的相关特性,构建了居民避难场所及疏散路径选择理论模型,其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和完善住区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以形成合理的避难空间布局及安全、可识别的应急疏散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之后,临时安置百姓生活的场所。5·12汶川8.0级地震、3·11东日本9.0级地震等国内外大量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例,充分证明了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做好民众的疏散安置工作,稳定民心、安定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以来,我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有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使场所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编制场所疏散安置预案是将场所设施功能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该预案的编制对于规范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杭州市各区、县(市)将启动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部分公园、广场、学校等将成为发生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时市民的安全避风港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灾害普遍凸显出防震避难场所的缺乏与设施供需矛盾等问题。本文依据《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划(报批稿)》。结合国内外避难场所建设的相关经验.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山湖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对其功能分区、应急交通、蓬宿区、应急设施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7.
区内     
《广西城镇建设》2011,(5):106-107
全国最大避难场所在邕启用5月8日,南宁市南湖广场上举行了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竣工仪式,这意味着全国最大面积、能容纳人数最多的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南湖公园避难场所坐落在南湖公园西南部的南湖广场,位于双拥路北侧,并分别与民族大道、滨湖路、桃源路、南湖隧道、青山路等道路相连接,当灾害发生,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聚集到避难场所。据了解,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面积为36万平方米,可容纳20万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可容纳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地震发生时为 灾民提供避难和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是灾后 重建及灾后救援工作的基础。文章从韧性城镇 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分析宁夏海 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达 性,并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其容纳性和“平灾 结合”性,揭示了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 难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避难场所、利 用公共开敞空间、提高灾民避难速度及打造“平 灾结合”模式的四个优化策略,以期对小城镇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减灾》2003,(6):4-5
2001年10月1日,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建设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朝阳段完成。北京因此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在社区设置应急避难标志牌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中轴路东西两侧,北临奥林匹克公园和中华民族园,西起健德桥,东至太阳宫乡惠忠庵村,全长4.8千米,公园总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减去河道及坡地等占用面积,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按人均疏散占地面积1.5平方米考虑,最多可容纳25.33万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共划分为7段,由西向东依次编为1、2、3、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