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三种确定城市中心区绿地中心点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几何重心法以及本课题组创新的高绿量区域重心法和GIS中心法。然后以南京湖南路中心区的山西路市民广场为例,将三种确定方法进行比选试验,通过现场观测生态效应,确定后两种方法更能符合绿地中心点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市热岛效应普遍存在于城市中心区内,而中心区内的高密度建设与稀少的绿化空间又使得中心区的热岛强度不断加剧。本文以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绿地现状及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分析,总结城市中心区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城市中心区绿化空间的优化策略,从而达到改善城市微气候、减缓城市中心区热岛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陆志成 《中国园林》2001,17(4):37-39
城市绿化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城市绿化建设中地明显地表现出了绿地分布不合理的严重影响,城市中心区绿地严重不足已成为城市绿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增加城市中心区绿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中心区绿地开发的策略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心城区绿地开发的特征,并提出其开发适用的四种投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5.
浅谈滨水城市中心区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骁 《山西建筑》2009,35(4):37-38
探讨了滨水城市中心区设计的生态理念、生态建设要点以及城市中心提倡生态建设的意义,并对靖江新港中心区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滨水城市中心区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以期创造出生态的、地域性强的城市中心区景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肇嘉浜路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改善城市生态效应的绿地改造原则,指出了生态群落对城市生态效应的重要性和建设城市绿带的跨时代跨世纪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肇嘉浜路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改善城市生态效应的绿地改造原则,批出了生态群落对城市生态效应的重要性和建设城市绿带的跨时代跨世纪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街道绿地景观是城市聚居者感知城市形象环境最直接的途径 ,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规划设计却往往受到忽视。随着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飞速发展 ,城市景观出现了新的面貌和特征 ,这对城市中心区街道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上海陆家嘴中心区道路绿化调整规划设计的研究为例 ,对高密度城市中心区街道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参与汉中市中心城区绿地水系规划的编制研究,深入调研规划区范围内绿地水系的发展现状,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理清规划管控、生态修复思路,提出规划设计和具体对策,以期实现"水活、岸绿、景美"的生态效应,突显汉中市"汉、水、绿"的城市特色,不断提升汉中市的城市生态宜居魅力。  相似文献   

11.
陈玲 《福建建筑》2014,(6):59-6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提供自然空间以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生活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中,部分城市的绿地系统被破坏,导致该区域的生态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福建省中、小型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从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功能与作用出发,分析了目前中、小型山地城市在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管弦 《中外建筑》2012,(12):72-75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的完满而和谐的理想城市,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将城市规划与生态相结合,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地系统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中心环境,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绿地系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朱俊茂 《城市建筑》2014,(14):45-46
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明确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的原则,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的几点措施,希冀抛砖以引玉,推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陈爽  张皓 《规划师》2003,19(4):71-74
介绍田园城市、绿带、绿径、生态网络等绿色规划理念,认为中国城市现正处在政府职能向城市管理的转移阶段,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正在成为关乎我们城市福祉的重要内容,应该在城市规划策略上将其视为一种基本要素用于建筑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从根本上避免城市建设对绿地的蚕食,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邢忠  朱嘉伊 《城市规划》2017,(11):89-96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的公平绩效评价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内容。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构建城市绿地公平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各片区生态效益、路径效率和生态需求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三者各向不同分值片区集聚;(2)尽管考虑了各片区生态需求的不同,但整体绩效最佳的片区仍集中于城市中心;(3)大多数片区更容易因为生态效益的降低造成绿地服务水平的失衡,继而导致整体绩效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城市绿地服务易与社会经济要素捆绑,形成空间上公共服务的马太效应,认为应从提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合理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指数,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出规划决策。  相似文献   

16.
环城绿地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或城市群生态环境的恶化、空间结构的混乱、区域功能的退化等问题。以北京水乡和珠江三角洲河口为例,从区域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区域生态恢复等3个角度探讨了区域性环城绿地生态规划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何华  詹松  夏林霞 《城市建筑》2014,(29):205-206
现代城市正朝着生态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城市绿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绿化水平,需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本文介绍了景观生态格局和城市绿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例,对城市绿地规划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祺  丁砚强 《山西建筑》2014,(23):20-22
以礼县的两个城市广场对比为例,分析了创意文化广场的设计思路,指出将城市广场的生态设计和文化设计有机融合,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以及成功经验对于建设其他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合肥市为例,在分析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提出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绿色廊道网络和增加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优化途径。文章旨在探讨合肥这一园林绿化质量层次较高的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