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讨论稻草板与水泥刨花板、带钢复合的截面形式和复合技术。试验证明,采用带钢以胶连接为主齿连接为辅增强加肋水泥刨花板、稻草板复合板是可行的。这种复合板受弯时有良好的塑性,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可按组合梁原理计算。这种兼有承重和保温两种功能的复合屋面板还具有自重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1 大板建筑的定义大板建筑是除基础以外,地上的全部构件均为预制构件,通过装配整体式节点连接而成的建筑。它具有施工周期短、可进行工业化生产等优点。一般地,大板建筑具有小开间,横墙承重,对正拉通的构造特点,在结构上属于预制剪力墙体系。2 大板建筑的主要构件2.1 外墙板外墙板通常满足保温隔热,防止风雨渗透等防护要求。外墙板应具有一定的强度,以抵御风力和地震力等水平荷载。图1 外墙板图2 隔墙板  外墙板有单一料板和复合板等多种形式。单一材料板有陶粒混凝土板等,复合板一般分为承重层、保温层和装饰层三个…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居住建筑舒适度的要求,研究了一种集保温隔热、承重于一体的新型环保墙体材料——无机保温承重砌块.介绍了无机保温承重砌块的制作过程,分别计算了由无机保温承重砌块和普通混凝土砌块砌筑而成的墙体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并采用冷负荷系数法计算了二者的传热量和耗能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无机保温承重砌块能够满足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并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承重围护保温一体化的目标,提出一种设置暗支撑的承重围护保温一体化墙体。墙体内部为支撑钢框架,填充发泡水泥等保温隔热材料,外部设置双向钢筋网并浇注砂浆层作为保护层。框架内填充发泡水泥对结构的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有较大影响,以暗支撑设置、墙体高宽比为变化参数,对6榀单层单跨承重围护保温一体化墙体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各试件的水平承载力、抗侧刚度和滞回特性。结果表明:设置暗支撑能够明显提高新型承重围护保温一体化墙体的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相比纯钢框架,新型承重围护保温一体化墙体具有更高的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其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也更强;高宽比对墙体抗侧性能影响显著,高宽比越大,墙体的水平承载力、抗侧刚度、耗能能力均越小。给出了新型承重围护保温一体化墙体的水平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影响矿渣基无机矿物聚合物墙体材料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以矿渣和偏高岭土为主要原材料,加入粉煤灰,发泡剂等辅助原料,在碱性激发剂作用下,常温下制备矿渣基无机矿物聚合物墙体材料,并通过SEM照片进行微观分析.结果 水玻璃模数为1.2时抗压强度最大且导热系数较小;水玻璃掺量与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成正比;增大液固质量比,试件抗压强度增大,导热系数减小.当水玻璃模数1.2,水玻璃掺量(以Na20计)3%,液固质量比为0.5时,无机矿物聚合物墙体材料对应较大的抗压强度和较低的导热系数.粉煤灰以30%取代矿渣和偏高岭土时,试件抗压强度与保温性能均良好.发泡剂可以明显提高试件的保温性能,发泡荆的适宜掺量为0.5%.结论 试件抗压强度均在MU30以上,且导热系数明显低于黏土砖,是一种承重且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  相似文献   

6.
利用群的表示理论,给出了纤维复合板宏观弹性刚度张量的本构形式,给出了纤维复合板宏观力学性质与基体和纤维力学性质的关系,寻找出各向同性纤维复合板的简单构造方法,其结果将可用于纤维复合板力学性质的设计,达到降低纤维复合板制造成本的目的。通过有限元数值仿真了三向纤维复合板和四向纤维复合板的力学性质,仿真数据与基于Hill平均的纤维复合板宏观弹性刚度张量表达式的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废弃聚苯乙烯泡沫(EPS)外墙外保温砂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改性,EPS表面由憎水性变为亲水性,能被新拌硅酸盐水泥浆体所润湿.以改性EPS为轻骨料,水泥为胶结材,辅以纤维和聚合物改性,可配制施工性、热工性、耐候性、抗裂性良好的保温砂浆.这种新型保温砂浆可用于外墙外保温,突破了传统保温砂浆只能作内保温的局限,已在建筑工程中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8.
由潮州市华瑞(耐火)科技有限公司特约总经销的硅酸盐保温隔热纤维纸是一种保温隔热节能环保新材料。硅酸盐保温隔热纤维纸(陶瓷纤维纸和玻璃纤维纸1以硅酸盐纤维为主要原料.采用湿法成型工艺制成,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热冲击、低导热系数、高电绝缘强度和高弹性模量等性能。其特点为无石棉、纤维长、渣球少、强度大、弹性好、便于冲切及缠绕等施工操作。  相似文献   

9.
分别添加0%、5%、10%、15%、20%、25%的玄武岩粉体和短切纤维,研究添加后木质复合材料关键力学性能的变化.当粉体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板的拉伸强度达到峰值24.3 MPa,比未增强的复合板高了94.3%;而玄武岩短切纤维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板拉伸强度达到峰值18.9 MPa,比未增强复合板提高50.8%.当粉体添加质量分数和玄武岩短切纤维添加质量分数均为10%时,复合板的弯曲强度达到峰值各为41.8 MPa和39.2 MPa,比未增强的复合板各提高了43.3%和34.4%.结果表明,玄武岩粉体不仅仅价格远低于玄武岩短切纤维,其增强效果也远优于该纤维.  相似文献   

10.
轻型保温耗能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新型抗震、节能的承重结构.通过对3个剪力墙构件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这种新型结构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与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轻型保温耗能剪力墙呈现了延性的弯剪型破坏形态,抗震能力与普通空心剪力墙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沥青加铺水泥混凝土复合路面在板角作用荷载时的结构计算方法,采用弹性地基上的多层薄板理论,建立了有限尺寸多层复合路面的计算模型,通过假定地基反力函数和路面板挠曲位移函数,得出了板角作用荷载时有限尺寸分离式路面和结合式路面的求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若取距板角槡2a+1.5he位置的混凝土板表面应力为位移函数计算控制应力,则该应力与有限元分析的最大应力吻合较好(相差不到5%);而沥青面层应力前者小于后者,最大相差40%.位移函数计算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板角弯沉最大相差9%.合理假定地基反力函数和路面板位移挠曲函数可以得出分离式和结合式复合路面板角作用荷载时的最大弯沉及各结构层的控制应力.  相似文献   

12.
To understand the enhancing effect and fiber-reinforced mechanism of composite fibers reinforced cement concrete, the influences of composite fibers on micro-crack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mposite fibers were evaluated by optical electron micrometer(OEM)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Three kinds of fiber, such as polyacrylonitrile-based carbon fiber, basalt fiber, and glass fiber, were used in the composite fibers reinforced cement concrete. The composite fibers could form a stable structure in concrete after the liquid-phase coupling treatment, gas-liquid double-effect treatment, and inert atmosphere dry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fibers reinforced concrete(CFRC) were studied by universal test machine(UTM). Moreover, the effect of composite fibers on concrete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oughness index and residual strength index.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posite fibers could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while the excessive amount of composite fibers had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The composite fiber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oughness index of CFRC, and the increment rate is more than 30%. The composite fibers could form a mesh structure,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concrete and guarantee the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通用型不饱和聚脂树脂与助剂,制得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1,2]。探讨了本范围各种配合材料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凝结时间、强度的影响,拌合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该复合材料最佳配合比范围。  相似文献   

14.
疲劳荷载下沥青加铺层抗反射裂缝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MTS材料试验系统,进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弯拉型和剪切型反射裂缝的疲劳试验,评价了5种沥青加铺层结构抵抗反射裂缝的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弯拉型疲劳试验和剪切型疲劳试验,普通沥青混凝土下面铺设STRATA应力吸收层、玻璃纤维格栅2种结构都具有良好的抗反射裂缝的能力,而在水泥混凝土面板上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类结构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结构形成机理及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材料,在建筑业正在引起巨大的影响,应用日益广泛。本文论述了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和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的一般预应力空心叠合板楼盖板较厚、自重较大等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叠合板。通过对3块简支板、3块简支叠合板和1块两跨连续叠合板进行静力荷载试验,分析了这种叠合板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承载力、挠度等特点,研究了其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较高的原因。结果表明:这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较高的极限承载能力;其开裂弯矩、极限承载力、挠度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进行计算,为这种叠合板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电极电阻率法监测了分别掺入碳纤维、钢纤维和碎石骨料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在72 h内的电阻率,并用Hymstruc3D建立了微观结构模型分析导电机理。结果表明:水泥浆体的电阻率受电解质液相饱和度、孔隙率及孔结构曲折度的影响。掺入的导电纤维能明显降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电阻率;而掺入骨料时,其电阻率明显增加。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导电现象是由水泥浆体中液相离子导电和导电纤维中的电子导电的共同作用所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与其导电相的含量密切相关。无电极电阻率法为估算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导电相或非导电相的含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滑模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产生原因,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控制和处理措施,对于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和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性能混凝土及不同配合比方案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对于高面板坝工程混凝土面板的防裂具有重要意义.在原材料中合理掺入外加剂、粉煤灰、有机纤维等配料是获得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途径.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可采用不同的配合比方案,如外加剂+粉煤灰+有机纤维"多掺"方案、联掺或单掺高效减水剂+引气剂方案等.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应尽量选择高标号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应根据水泥中活性混合材料的类型及含量,合理确定粉煤灰的最佳掺量.实践证明,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可减少甚至避免混凝土面板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配制的氯氧镁水泥、硫氧镁水泥、磷酸镁水泥为胶凝材料,采用化学发泡制备干密度等级为A05的三种镁基泡沫混凝土。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水胶比、镁水泥组分配比、缓凝剂掺量、粉煤灰掺量和聚丙烯纤维掺量对三种镁基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对比分析了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建立了镁基泡沫混凝土比强度与镁水泥组分配比的函数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氯氧镁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镁水泥组分配比>水胶比>粉煤灰掺量>聚丙烯纤维掺量>缓凝剂掺量,各因素对硫氧镁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显著性与氯氧镁泡沫混凝土相同,磷酸镁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镁水泥组分配比>缓凝剂掺量>水胶比>粉煤灰掺量>聚丙烯纤维掺量,与氯氧镁泡沫混凝土和硫氧镁泡沫混凝土略有不同,缓凝剂掺量影响程度较高;镁水泥的组分配比是影响镁基泡沫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指标,氯氧镁泡沫混凝土与硫氧镁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镁水泥组分配比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先减小后增大,而磷酸镁泡沫混凝土随镁水泥组分配比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三种镁基泡沫混凝土的比强度与镁水泥组分配比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