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宜人环境、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郑州银河湾设计是一次以文化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其特点是突出文化导向在城市滨水地区空间组织布局与功能落实中的联系与纽带作用。本文希望能借助已有的成果总结,对郑州以及其它地区的滨水地区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介绍城市滨水地区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国内目前在滨水地区开发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滨水地区的设计原则,以利于规划与建设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林苑  陈建飞 《华中建筑》2022,40(2):88-91
滨水地区是体现城市风貌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将"文化"作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重要动力的背景下,该文结合国内外城市文化复兴研究和实践,从五邑文化复兴的角度出发,结合江门市江门水道城市设计实践,提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具体策略,以期对国内类似地区的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介绍,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生态系统规划实例,论述了关于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及滨水区城市设计对城市形象和经营的直接作用,以使人们对滨水地区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总结城市滨水地区基本概念和分类、开发模式类型,以及其发展历程和现代机遇,最后总结了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目标与原则,提出我国当前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强 《中外建筑》2012,(5):65-68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本文从解析国外优秀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案例入手,总结出国外滨水空间开发可取的经验。然后以阜阳颖河东岸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尊重现状、延续文脉、体现本土气息、强调滨水空间可达性、满足居民亲水性等方面作了相关探索,旨在为国内同类城市的滨水空间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哥德堡Eriksberg地区、赫尔辛基Kalasatama港区以及哥本哈根Christianshavn港为例,介绍并分析北欧城市在滨水地区改造与更新过程中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典型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武汉市环金银湖地区景观开发生态化规划设计及其决策过程的研究,探索了尊重城市滨水地形地貌特征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手段,寻找生态化开发建设的模式,以促进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结合福州大桥头片区城市设计,从城市滨水活力区的含义、主要规划思路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了城市滨水活力区与城市的关系及城市设计方法,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交通条件、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自然山水资源是构成滨水活力区的基本要素;功能混合、可达性、文脉传承、连续性、生态性是塑造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活力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环境,重点关注滨水地区旧建筑功能性的改造以及再利用的研究,从对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的类型、方法入手,并结合部分案例分析,希望对现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朱蓉 《工业建筑》2011,41(2):21-23
城市滨水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一种提升城市活力与文化特征的积极因素,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英国迪尔码头改造的代表性实例,从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设计理念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城市滨水工业建筑遗产在城市复兴改造中的可行性与发展方式,以及对于达成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整体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夏朝旭  于洋  张伶伶 《华中建筑》2009,27(1):118-121
吉林市滨水区的城市设计不仅影响着沿江带的发展,也制约着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该文从城市特色资源分析入手,提出滨水区的设计原则及目标;通过“清水绿带”工程的实施策略,对滨水区城市设计提出理论及实践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张伟  刘彦 《园林》2021,(2):52-57
在江南水乡,水系孕育了村落、集镇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轴线和乡愁记忆的载体。水岸随着城市一同生长,形成了"粘性"滨水空间。对城市更新中的"以人为本"和"内涵式发展"作出回应,明晰"粘性"滨水空间的概念与内涵,厘清滨水空间在城市、社区、文化3个视角下的理想图景,并以人的行为活动为线索提出"粘性"修复措施,初步构建水乡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4.
陈圣泓 《中国园林》2007,23(1):25-32
城市滨水地区不仅具有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它更应该是居民工作和生活延续的场所。本规划试图以新运河的建设为依托,有意识地将文化娱乐、游憩购物、商业办公、生活居住和产业开发等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在一起,尊重城市已有形态与肌理,新旧之间以协调补充的姿态展开对话,构筑高度互动的城市格局和丰富的都市体验,实现一个整体、有机、舒适、便捷、高效的现代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生态新城。  相似文献   

15.
李康 《规划师》2012,28(Z1):61-64
绍兴"世茂迪荡新城"的规划设计注重文脉延承,结合本地化特点,着手引入城市活力,体现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并引入滨江高层住宅的开发理念,综合布局办公、商业和居住等多种功能,构建由"一轴"、"两翼"、"多个功能分区"和"环状水系"组成的规划结构,力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CBD。  相似文献   

16.
赵亚栋 《规划师》2012,(Z1):52-55
目前,工业型小城镇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对此,山东茌平县采用以水系规划为主导的治理策略,注重将河道的建设融入到"一环、两轴、三线、六区"的城市结构中,充分合理地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确定片区内水域发展的方向,旨在通过水系强化城市轴线,体现"生态园林型的工业城市"的特色及滨水土地利用的复合性,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推动茌平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州运河城市段作为京杭古运河的终点和新北京城市发展重地,其景观设计直接影响城市区域发展,"大景观"的理念在此项目中得到实践和体现,景观设计师通过运河两岸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直接参与主导了城市的区域规划设计,并运用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8.
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它们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投影,又是构成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在分析上海历史风貌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解决风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历史风貌的多重价值,将其作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提升城市魅力和保持社区活力的根基,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卢峰  常青 《室内设计》2009,(5):59-62
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县旧城中心区滨河空间的改造为例,反思了我国中小山地城市建设中地域性缺失的问题,并以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独特性为目标,将滨水空间作为重新建构山地城市整体格局的景观要素与核心公共空间,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卓 《中外建筑》2014,(4):53-55
城市滨水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用地区域内,与水域(河、湖、海等)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绿地。处于历史地段型滨水绿地景观的独特性在于它同时集历史和水两大要素于一身,既有历史性,又有景观的特殊性。本文以徒骇河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工程为例,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的理念以及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