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三山岛—新立—仓上金矿是招掖金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经过10多年的开采,其地表及浅部资源不断枯竭,因此采用先进技术开展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采用构造叠加晕新方法对三山岛—新立—仓上矿区深部及其外围进行了盲矿预测,建立了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并重点分析了矿床不同中段主要元素的构造叠加晕特征。本区盲矿预测结果显示:在三山岛金矿初步提出了28个盲矿预测靶位,其主矿体深部预测金金属量为35 234 kg;在新立—仓上金矿初步提出了14个盲矿预测靶位,其主矿体深部预测金金属量为52 189 kg,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2.
山东三山岛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山岛金矿床产于三山岛-仓上断裂带,属胶东地区典型的超大型焦家-玲珑式金矿。随着资源量的不断减少,有必要对该矿进行成矿远景分析和找矿预测,以便更好地指导深部外围地质找矿工作。在综合分析Ⅰ号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和矿石品位厚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特点,认为Ⅰ号矿体深部延长>2 000 m,矿体在平面、剖面上均以膨胀狭缩、尖灭再现透镜体形式存在,矿化规模与蚀变岩带水平宽度呈正相关,主控矿断裂下盘存在具有工业价值的含金石英脉型矿体。此外,研究显示Ⅰ号矿体中部矿段(28~40 线)深部、北部矿段(40~48 线)深部及其以北区域存在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认为三山岛金矿具有相当可观的资源量,找矿前景较好,值得对其深部外围投入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3.
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新城—焦家断裂带是我国著名的金矿成矿带,目前开采矿范围提交资源储量控制深度一般在400~700m深,针对矿床的中深部找矿与勘探,通过采用综合勘测技术手段,对矿区深部进行成矿预测,圈定成矿靶区;在靶区验证与矿区勘探过程中,坚持科研与勘查并举的工作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胶东金矿集区深部找矿重要进展及成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已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4 500余吨。通过全面梳理并总结胶东矿集区深部找矿成果,从典型矿床空间分布、控矿要素、矿床类型及规模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胶东金矿集中区的主要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该区深部找矿工作。研究表明,三山岛和焦家金矿均已发展成为世界级巨型金矿床,近年来在三山岛北部海域一次性提交金资源量470 t,在焦家成矿带的曲家、东季-南吕、南吕-欣木、朱郭李家、焦家深部和新城深部等矿段提交的金资源量均超过100 t,在纱岭矿段提交金资源量389 t。焦家和三山岛2个巨型金矿床分别沿2条大致平行的焦家和三山岛断裂的对应位置分布,相向而倾,金矿体表现为“阶梯式”分布规律,现已揭露2个成矿台阶,断裂走向的拐弯部位和菱形格状断裂交会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在玲珑金矿田,近年来主要沿破头青断裂和九曲断裂探明破碎带蚀变岩型深部金资源储量逾500 t,致使蚀变岩型金矿资源量明显超过了石英脉型金矿,从而改变了该矿田的矿床类型格局,矿化分布总体表现为“上有蚀变岩(主断裂带中)、下有石英脉(主断裂下盘)”的特征。在栖霞金矿田,拓展了沿主要断裂带开展深部找矿的新方向,在台前-陡崖断裂的栖霞笏山村探明了大型蚀变岩型金矿床。在蓬家夼金矿田开展的深部找矿发现了资源量近70 t的牟平辽上深部金矿床,控矿断裂呈铲式阶梯状和舒缓波状展布,矿体产于断裂深部倾角明显变缓处,该矿床的矿石类型与胶东其他金矿床不同,主要为碳酸盐脉型金矿石,被命名为“辽上式”金矿。胶东地区深部找矿成果表明,其深部找矿潜力依然巨大,重点找矿方向有胶西北3条主要成矿带深部、栖霞金矿田和蓬家夼金矿田深部及三山岛北部海域,而在玲珑型花岗岩和郭家岭型花岗岩的深部空间找矿潜力不大。经初步推测,胶东3 000 m深度以浅金资源量不少于6 000 t,5 000 m深度以浅金资源量将会超过10 000 t。  相似文献   

5.
中国黄金网 《黄金》2014,(10):49-49
<正>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日前提交的"山东省莱州市朱桥地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勘查报告"显示,胶东地区焦家金矿带、三山岛金矿带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尤其是焦家断裂深部的大王庄—大胡家—沙岭—小西庄—后坡一带,为金矿成矿最有利部位。胶东地区现已查明的黄金资源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区内两大主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三山岛金矿带,截至目前已查明金资源量近2 000 t。经过多年的开采,胶东地区浅层金矿资源日益枯竭,地质找矿工作开始向深部延伸。  相似文献   

6.
胶东半岛三山岛金矿带矿体形态、规模及产出空间与断裂关系紧密。基于三山岛金矿带地质模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展力—热—流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探讨断裂构造几何特征对矿体就位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在走向上,三山岛断裂拐弯处容易积累更大的剪切应变和正体积应变(张性),形成扩容空间,使断裂拐弯处形成局部的厚大金矿体;在倾向上,断裂带由陡倾向缓倾转换的部位及倾角平缓部位形成扩容空间,而陡倾部位挤压效果明显,形成压缩区,这种不同坡度部位的差异性应变分布控制了矿体沿倾向间断分布的特征。根据新立地区与三山岛、西岭地区的模拟流体方向差异推测,新立地区SE向深部、三山岛和西岭地区NE向深部具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能够为深部成矿潜力评价提供重要信息。三山岛金矿超深钻孔(ZK96-6,2 735.70 m)揭露该矿床的矿化现象沿着三山岛断裂仍然可以延伸到深部(-2 613~-2 684 m)。为此,针对三山岛金矿深部钻孔岩芯矿化体(-2 613~-2 684 m)开展了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以探讨深部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对深部成矿的指示意义。对不同阶段黄铁矿的形态标型进行细致观察,利用电子探针和等离子质谱仪对其进行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利用热电仪对其进行热电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矿化体中石英—黄铁矿阶段脉体中的黄铁矿粒度相比其他阶段的黄铁矿更加粗大,指示成矿流体沉淀黄铁矿时处于强过饱和条件,成矿流体中的还原性硫在形成黄铁矿的过程中大量消耗并导致金硫络合物失稳而沉淀。深部金矿体(-2 613~-2 684 m)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在(Au+Bi+Cu+Pb+Zn)-(As+Sb+Ba+Ag+Hg)-(Ti+Cr+Co+Ni)三角投图中的位置指示该处矿体属于矿化中部,暗示深部仍有矿化潜力。黄铁矿热电性分析结果显示,P型黄铁矿出现率(P%)与金品位呈正相关关系,指示金和P型黄铁矿共生,该特征可作为深部金矿找矿的依据,同时也暗示着三山岛金矿的深部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地质勘探与开发,莱州矿集区金矿周边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和破坏。为了查清莱州矿集区仓上金矿开采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在仓上矿区东北侧开展调查研究,为仓上金矿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本次调查工作初步查明了仓上矿区地层的地电特征、隐伏三山岛断裂的空间分布情况、地下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下海水入侵情况等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仓上金矿北部地区海水入侵现象严重,海水入侵呈东强西弱的趋势,三山岛断裂缓解了莱州湾北部的海水入侵。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够提高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是一种有效的矿集区环境地质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胶西北地区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胶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勘查和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金矿床主要受三山岛—仓上断裂、焦家—新城断裂、招平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通过阐述该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构造蚀变岩的分带特征和控矿构造的演化活动史,结合野外资料,总结了断裂的控矿规律,指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都是同一成矿流体沿断裂运移、充填及交代蚀变的结果,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工作,了解三道湾子金矿外围深部电阻率的差异,寻找与低阻异常相关的铜、钼等硫化物矿床,推断矿体的位置、埋深和范围,并开展异常钻孔验证工作,发现了钼矿体,认为该方法在三道湾子金矿外围深部找矿切实有效,提供区域上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1.
哈达门沟金矿床是内蒙古中部的一个特大型金矿床,矿化类型主要是钾长石化,而不是华北地台大多数金矿床所常见的绢云母化,矿床类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矿区内有山前和山后2条大断裂控制着成矿带的展布方向,这2条断裂也派生出许多次级断裂。山前钾化带是一条靠近山前断裂呈NEE向展布的砖红色钾长石化蚀变带,区内已发现的矿(化)体主要产于钾长石化蚀变岩内或蚀变岩中心的石英脉中。CSAMT法具有勘探深度大,抗干扰能力强,对深部2 000 m以内地质体分布反映清晰明显的优点,将其应用于哈达门沟矿区找矿工作中,结果表明,数据反演异常对山前断裂和山前钾化带有很好的反映,并在深部发现了隐伏矿(化)体,证明CSAMT具有很好的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五龙金矿是辽东金矿集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已累计探明金资源量大于80 t,作为一个开采多年的老矿山,当前面临着矿山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亟需寻找深部隐伏资源。通过应用EH4音频大地电磁方法,在五龙金矿的东西两侧分别布设了100线、1000线和1050线3条EH4测量线,采用标量TM模式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收集并复核,经计算机处理后绘制出EH4二维反演剖面图。在EH4二维反演剖面图上成功识别出了分别位于矿区东西两侧的100#断裂和鸡心沟断裂,其垂向延深均超过1 000 m。经过地质观察和坑道钻孔工程揭露,断裂带地表和浅部均存在着明显的金矿化,表明这些断裂在五龙金矿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EH4音频大地电磁方法应用于五龙金矿控矿构造及成矿预测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矿区东、西部和深部均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为矿区下一步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归来庄金矿床位于中生代铜石杂岩体的东部边缘,是我国最大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金矿主矿体受控于F1断层。为揭示主矿体深部矿化空间特征,指导深部找矿,利用Surpac软件建立了归来庄金矿主矿体三维地质模型。在对样品数据进行样长统计分析、处理特高品位等工作后建立块体模型,运用3次距离幂次反比法对金矿床资源量进行估算,并通过生成1-1号和1-2号矿体在不同方向和深度的品位变化趋势曲线,对三维模型金矿体估算结果进行验证与分析。通过建模实现了归来庄金矿体的三维可视化,通过分析建模结果,在深部发现了不整合面上还存在一层矿化体,为磨坊沟式金矿,可作为下一步深部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上庄金矿区地处焦家断裂带北段,矿区内分布有焦家断裂、东庄子断裂、侯家断裂及望儿山断裂等,主要出露岩石为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和玲珑型花岗岩,第四系覆盖广泛。本次找矿预测的目标是地表下1 000~2 000 m深度范围的隐伏金矿体,根据测区岩石露头少及探测深度大的条件和要求,化探方法采用了次生晕法与土壤吸附烃法,物探采用了大地电磁法(MT法)。完成次生晕法与土壤吸附烃法测量约9 km2,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厘定测区化探异常找矿标志为次生晕法Au-Ag-Hg元素组合异常及因子得分Y(i,5)得分异常,土壤吸附烃异常可做为辅助性找矿标志。完成11条测线共460个测点大地电磁测深,探测深度2 000 m。根据地、物、化、遥多元异常信息,圈定找矿靶位3处。其中,A靶位经钻探工程首先验证,发现了新的隐伏矿体并探获金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储量6 t。  相似文献   

15.
胶东英格庄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格庄金矿床位于胶东半岛东部的牟乳金矿带内石沟—巫山断裂的南端,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荆山群、NNE向断裂构造及昆嵛山花岗岩岩体是金矿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含金矿体产于断裂破碎带中。在综合分析矿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及光薄片鉴定,研究了矿石及蚀变围岩的特征。依据石英脉体特征及穿插关系、矿石组构和矿物生成顺序,将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围岩蚀变以矿脉为中心,大体呈带状分布,各带渐变过渡。进而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并归纳了主要找矿标志,指出在本矿区东侧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6.
甘肃阳山金矿带地质勘查进展与找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山金矿带是武警黄金部队发现的超大型岩金矿床,通过15 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共探获(332+333+334)金资源量340 t。安昌河-观音坝断裂控制了矿带的岩浆热液活动和成矿作用,矿化一般产于千枚岩与斜长花岗斑岩脉内外接触带附近,其矿床规模大,矿体走向NEE,倾向S,倾角50~70°,矿体在走向上分段富集,在垂向上平行等距分布(平距40~120 m),金品位中等,矿化连续,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阳山矿带被划分为6 个矿段:泥山、葛条湾、安坝、高楼山、阳山(观音坝)和张家山矿段。目前,仅安坝矿段和葛条湾矿段地质工作程度相对偏高(达到或接近普查程度,局部达到详查程度),其他矿段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现多条矿脉走向延伸和深部延深均未完全封闭控制。基于前期的科研和勘查工作,阳山矿区深部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通过开展进一步的勘查工作,金矿找矿有望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CSAMT法在西涝口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勘查深度的加大,传统技术方法已不能满足深部找矿预测的需要,急需要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西涝口金矿位于胶莱盆地北缘,目前已达到大型规模。区内规模较大的矿脉有5条,目前仅对其中的18号矿脉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工程控制,其他矿脉开展的工作较少,勘查程度和研究程度较低。为了对西涝口金矿深部进行找矿预测,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了解其他矿脉的含矿性,引进了CSAMT法。通过分析CSAMT数据,为钻孔设计提供依据。钻探工程验证结果表明,在17号和18号脉深部金矿找矿取得进展,有力地佐证了CSAMT法在西涝口金矿找矿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并依此提出18号脉及其他矿脉今后找矿工作重点。测试结果显示18号与24号脉之间有一低阻带,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该区发育一条规模较大的铲式构造带,18号与24号脉之间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广西某金矿区内广泛分布炭质岩,使得矿区整体电阻率偏低,加大了异常体的分布范围,对区分矿致异常及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产生了干扰。为了满足深部找矿的勘探要求,在该矿区开展了激电中梯扫面和激电测深等一系列双频激电工作。通过重点把握中、高极化的激电异常区,再结合低阻构造带进行找矿靶区的初步圈定,最后对主要异常区和构造带开展激电测深验证。根据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确定了4个激电异常区并划分了5条构造带,验证结果表明:1、2号异常区分别与1、2号构造带吻合较好,推测异常是由断裂带或破碎带周边的炭质地层和金属硫化物引起的;3号异常区位于3号构造带与5号构造带相交处,且有向北延伸的趋势,推测异常主要由炭质地层所引起;4号异常区内没有相应构造带的控制,难以对异常源进行合理推断。根据上述勘探结果,圈定了3个地球物理找矿靶区,通过与激电测深反演以及后期的钻探资料进行比较,验证了双频激电法对本金矿区找矿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开展相关的电法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