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晶懋  齐佳乐  韩都  罗宜帆 《风景园林》2022,29(12):100-105
小尺度绿地在城市绿地中分布广、数量多,在全球应对碳排放问题的大背景下对于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既有城市小尺度绿地低碳设计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与流程,以景观碳排放和碳汇为切入点,对景观材料生产、景观建造、景观日常使用和景观维护管理全过程进行分析,将小尺度绿地在景观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碳排放和碳汇过程进行量化计算比较,认为景观营建中要侧重高固碳地被植物模式的选取和低碳材料的运用,筛选出6种乡土高固碳地被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可用于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景观维护管理中的碳排放。提出改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的设计及营建方法,总结针对城市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性策略,为绿色碳汇网络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于梦晴  翟俊 《华中建筑》2023,(2):119-124
随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减碳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城市景观将有望通过景观生态系统作为新的碳汇手段,融合自然景观与城市建成景观为碳中和做出贡献。然而要提高景观碳汇效果不能单纯依靠植物,而是要综合考虑植物群落对于土壤固碳、蓝碳系统固碳、乃至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碳汇的整体效益。但是如何在具体的设计项目中提升景观碳汇效率仍缺乏一个可操作的整体思路及设计模式。为此,该文在对景观碳汇发展历程、机制进行梳理,结合实证研究提出综合性景观系统碳汇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思路与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量大面广的大学校园既是亟需减碳的公共建筑组团类型又是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应该在碳减排的研究和行动方面做出表率。研究采用样地实测调查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例,探讨大学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到亚热带地区温和湿润气候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在全球大学校园中处于较高水平,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和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的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也处于中上水平;(2)校园绿地碳汇能力要低于自然生态绿地和公园绿地,但是高于一般城市绿地。对于历史年代悠久的老旧校园,在城市中可以充分发挥碳库的作用,对于新建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而言,基于实地调研发现,校园绿地的观赏与使用功能使得绿化的种植密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了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较低的固碳效益水平;(3)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同校园规划空间布局形式可以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打造高固碳效益的碳汇空间;(4)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主要与校园绿地的植被群落类型及相应的面积相关,由于校园用地紧张,大量增加或改造校园绿地面积的可能性很...  相似文献   

4.
以西安世博园、浐灞湿地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唐芙蓉园、昆明池遗址公园为调查区域,通过样地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城市公园绿地中高固碳植物群落的资源类型,结合调研现状,提出目前城市公园植物群落设计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基于植物碳汇功能的植物群落优化设计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丽  刘子奕  麻欣瑶  卢山 《园林》2023,(4):125-134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范围内具有固碳作用的主要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价值,在缓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影响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碳汇效能的关键特征因子,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汇绩效,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共选取72个样地,对植物群落特征因子(落叶树种占比、平均径级、平均冠幅、平均固碳能力和样地密度)与碳汇效能之间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对植物群落碳汇效能的贡献能力相当;(2)当径级范围在10~20 cm时,平均径级对植物群落碳汇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平均冠幅对植物群落碳汇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平均固碳能力对植物群落碳汇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植物群落中高碳汇树种的比例越高,碳汇效能越高;(5)群落密度虽然是实现高碳汇效能的基础条件,对碳汇效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具备高密度,并不一定具备高碳汇效能,低密度植物群落通过合理配置也能具备高碳汇效能。最后提出了城市公园绿地高碳汇植物群落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后续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提升城市绿地碳汇对中国206...  相似文献   

6.
徐昉  李明慧  施以  李倞 《园林》2023,(1):34-41
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园林植物群落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功能,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梳理并提出植物景观营建模式三个层次的建议,包括:(1)微观上关注植物选择,提出关于植物材料年龄、植物种类选择的建议;(2)中观上围绕园林植物群落配置、立体绿化、水体固碳,探讨如何减排增汇;(3)宏观上关注如何从规划角度考虑公园绿地和周边绿地的联系,增强城市碳汇功能。实地调研北京海淀公园典型植物景观,分析讨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植物景观设计建议,为建立多维度且适用于我国华北地区公园的低碳植物景观营造模式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对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居民公共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空气负离子是评价城市空气清洁度的基本参数之一。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类型及典型景观环境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并选取典型年度数据(2020年),分析和阐释该公园绿地区域空气负离子空间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公园绿地中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复层>双层>单层、乔草>乔灌>灌草;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落叶阔叶型>常绿针叶型>草本地被型>针阔叶混交型>灌丛;不同典型景观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滨水植物群落>复层/单层植物群落>滨水广场;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郁闭度、叶面积指数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基于循证设计的功能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更新优化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颂  张浩鹏 《风景园林》2022,29(12):55-59
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策略之一,对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尺度视角全面认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分析其实现途径及其机理,有利于实现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固碳能力提升,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实现。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区绿地系统、市域生态空间3个尺度切入,剖析碳汇功能的实现途径及机理,总结各尺度促进绿地碳汇效应提升的关键途径。建议未来应开展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碳汇功能评估框架研究;进行城市绿地碳汇与其他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探究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景观格局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敏  宋昊洋 《风景园林》2022,29(5):17-23
城市绿地具有增碳汇、减碳排的双重生态效益,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是自然维度下拓展碳中和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中和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并提出固碳增汇、降温减排、绿色慢行3个路径,讨论了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的关联影响机制,并从总体规模特征、分布格局特征、几何形态特征、植物配置特征、场地使用特征5个维度厘清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关键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按照“系统化分级统筹、差异化分区定标、多维度精准增效”的思路,提出面向碳中和高效配置绿地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指标和实施框架,以期为绿地碳中和效能提升的后续深化研究与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昱烨  唐红 《园林》2024,(2):111-118
居住区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城市绿地,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不仅具备植物碳汇功能,且涵盖了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使用和维护周期的碳排放。以甘肃省白银市国际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参考相应标准碳排放因子,计算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揭示出景观材料生产阶段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47.08%),其次是景观使用阶段(27.68%)。参考植物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固碳量,计算居住区植物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汇量为2 530.36 t。分析碳源和碳汇的相互转化过程可得,居住区景观在建成的第48年达到碳平衡状态。基于对居住区景观全生命周期碳平衡的分析,提出了低碳理念下居住区景观的减排和增汇策略,进而初步探讨低碳景观评价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地域空间,是进行"碳中和"核算与政策制定的主体.除了减少固定能源与交通碳排放外,增加城市碳汇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沈阳三环区域城市碳汇(植被、土壤、水系、建筑物)不同组成部分的碳汇能力,估算出城市碳汇固碳量为430.93万t,能够抵消沈阳市年能源消耗产生CO2的7.34%.在明晰城...  相似文献   

12.
摘要 探讨城市绿地蓝绿空间碳汇绩效有益于指引城市碳库合理建设和碳汇科学评估。在已有绿地碳汇研究中,中观尺 度研究相对较少,且少考虑蓝绿空间的综合效益。尝试对已建 5 年的武汉园博园跟踪调研,关注园区水体、绿地组成的 蓝绿空间碳汇能力综合评测,通过 ENVI 与 GIS 软件,结合施工图与现场抽样调研获得场地基础信息,对园区植被、土 壤与水体分别评测,借鉴美国国家树木效益计算器、生物量法等方法,初步得出:(1)园区蓝绿空间总碳汇约 111485.4 吨;(2)植被和土壤为主要贡献对象,分别占 62.9%、36.96%;(3)选择碳汇能力较高的植被,如碳汇强的乔木类, 能显著提升绿地碳汇效益;(4)非硬化土壤具有较大的碳汇贡献;(5)园区蓝色空间水体碳汇量仅占 0.14%,湿地中 绿色植物可提升水体碳汇效果。旨在为城市绿地碳汇绩效评估提供综合性的蓝绿空间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案例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曹朔  刘晖  陈宇  许博文 《中国园林》2023,39(9):61-66
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景观连通性的评价标准。若以鸟类、哺乳动物等物种的扩散能力作为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参照,通常会超出城市建成环境中小尺度绿色空间景观连通性评价的阈值范围。以西安市4种典型街区样方为研究对象,基于昆虫扩散能力,选取25、50、75、100、125、150、175、200m共8个距离阈值,采用整体连通性指数、可能连通性指数和斑块重要性指标,对研究区域内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1)不同研究与实践尺度下应选取适宜的指示物种,以其扩散能力作为景观连通性评价的参照,其中,城市街区尺度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的相关研究宜选择昆虫作为指示物种;2)2020年西安市街区尺度城市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的适宜距离阈值范围为50~150m,以125m为宜;3)西安市4种典型街区样方的绿色空间格局对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存在一定影响,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可依据城市绿色空间景观连通性的优化目标适当增减。  相似文献   

14.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人口高密、经济发达地区最主要的绿色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碳汇价值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推进中国各大城市发展绿色低碳、促进碳中和愿景实现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和总结城市园林绿化碳汇领域的最新政策和研究进展,剖析当前中国在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面向碳中和的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路径,以期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增强园林绿化对碳中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洪歌  吴雪飞  蔡锐鸿 《中国园林》2023,39(3):138-138
有效规划和管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的组成和结构以维持高水平的UGI碳汇绩效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目前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因此,旨在量化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影响,为低碳导向下UGI的管理和优化决策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利用景观指数法对武汉市UGI景观格局进行多尺度量化。然后使用哨兵2号数据改进的CASA模型、生物量-碳转换系数评估了多尺度下武汉市UGI的碳汇绩效。并整合莫兰指数和半变异函数识别了武汉市UGI景观格局和碳汇绩效的本征尺度。最后,以本征尺度为最佳网格分析尺度揭示了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武汉市UGI碳汇绩效不存在城乡梯度差异但依然存在空间分异和空间聚集特征;2)2.5km是最佳网格分析尺度,宜作为低碳导向下武汉市UGI的最佳管理单元;3)UGI碳汇绩效与耕地、湿地占比和聚集度呈负相关,而与林地、草地占比和聚集度成正相关,林地的高连通度也意味着UGI的高碳汇能力。此外,湿地和林地的形状指数对碳汇绩效也有显著影响。建议在2.5km尺度下从增加林地占比、构建绿廊、减少冬闲田、碳汇树种选址种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C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ey produce a large proportion of CO2 emissions, but they also sequester and store carbon in urban forests and green space. However, sequestration by urban green space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and also involves emissions. The carbon footprint analysis is an established method for systematically quantifying carbon sinks and sources throughout the lifetime of goods and services. We applied this method to an urban green space project in Leipzig, Germany.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it is the first application in this field. We simulated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growing trees and contrasted it with all related carbon sources, from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ver the lifetime of 50 years. In addition, we explored alternativ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scenarios. Total net sequestration was predicted to be between 137 and 162 MgCO2 ha−1. Park-lik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is less effective than forest-lik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Much uncertainty is linked to tree growth and tree mortality. Increasing annual tree mortality from 0.5 to 4% reduces sequestration by over 70%. In conclusion, urban green space can act as a carbon sink and th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carbon footprint. The carbon footprint analysis is a valuable tool for estimating the long-term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urban green space projects. Compared to emissions from people, the overall potential for carbon mitigation is limited, even in cities such as Leipzig with widely available space for new urban green space.  相似文献   

17.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回溯城市建设中"人本"理念的演进,分析并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思路的4个转变:即城市发展规划理念的转变,工作主体的转变,建设模式的转变,建设内容的转变。从人的需求、绿色公共空间、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4个维度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提出了构建以人为主体,绿色公共空间为客体,风景园林为介体,人居环境为环体的"四体共融""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具体途径一是打破城·绿空间边界,"园""城"融合;二是丰富人·绿互动方式,"园""人"融合;三是激活城·绿内在价值,"园""业"融合。以推进新时期全方位开放、多元模式运作、全域公园化"公园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