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并成功地用于OSMAR2000的发射机监控系统中;系统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因而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同时由于系统采用了DSP作串行数据的发射和接收,因而具有可靠性高、数据处理能力强和串行波特率设置灵活等特点,能适应不同串行传输速率的需求,满足一般短距离的数据传输需求,可应用于某些人工不宜到达危险地方和较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高速信号采集存储及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的数据缓存和传输速度瓶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光纤通道协议和DDR2 SODIMM存储的高速数据传输、存储系统。利用Stratix Ⅳ GX系列FPGA和QuartusⅡ中自带的DDR2 IP核以及高速收发器IP核,实现了PCI9056的本地接口、DDR2控制器、光纤通道协议和高速串行数据的转换发送,最终实现了数据的高速存储和传输。  相似文献   

3.
光纤通道是支持SCSI3的高速串行协议。选择光纤通道—仲裁环拓扑连接方式,来研究高速串行SCSI接口硬件电路与接口卡设计以及接口软件的设计。并讨论了光纤通道的特征、数传率和它的三种拓扑结构形式。实验结果证明光纤通道是解决I/O瓶颈的很好方案  相似文献   

4.
MCU同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并行数据传输方式,另一种是串行数据传输方式。串行数据传输方式信号线少,协议简单,在长距离、低速率的传输中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的有SPI、I^2C、UART等串行数据传输协议。其中,SPI协议为Motorola公司推出的同步串行外围接口协议,Motorola公司的低端MCU上基本都集成了SPI模块。  相似文献   

5.
光纤通道是支持持SCSI3的高速串行协议。选择光纤通道-仲裁环拓扑连接方式,来研究高速串行SCSI接口硬件电路与接口卡设计以及接口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款基于PCI总线的反射内存卡。在FPGA中设计了数据存取控制逻辑、SDRAM控制逻辑,避免了内存冲突,实现内存共享;利用FIFO进行数据缓冲,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了数据包格式,以支持组建反射内存网络;采用光纤接口传输数据,串行传输速率达1.0625 Gb/s。开发了基于Windows的设备驱动程序,提供了Windows API函数。仿真实验表明,该卡能够完成不同节点间的实时传输。  相似文献   

7.
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由于需要预测数据传输时间,触发器和高速数据传输系统需要具有固定延时的串行链路.然而,当前嵌入在最新一代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中的高速收发器通常是不带固定延时能力的.给出了基于LOCic编解码器的固定延时传输设计.讨论了LOCic解码器中帧头位置鉴别寄存器与数据串行传输相位延时间的关系.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给出的固定延时设计简单,可靠可行.  相似文献   

8.
常用的同步串行通信接口数据传输时存在灵活性差和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的问题。为此,设计一种新的串行通信接口及其数据传输协议,加入多种通信数据类型和地址预测等功能。利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RTL级描述,并用TSMC 65 nm CMOS工艺进行综合。仿真和综合结果显示该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25 MHz,适用于一款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  相似文献   

9.
以多片C645xDSP为应用对象,介绍DSP之间的串行RapidIO总线通信方式。详述串行RapidlO的结构层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法。在DSP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基础上应用串行RapidIO,使得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Gbps,从而实现语音、视频和数据的同时传输,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在计算机系统中应用的光纤通信技术。光纤数据传输线路具有许多优点,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就光纤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无端机的设计以及适于光数据传输的曼彻斯特码分别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无线电力抄表系统传输中继站的设计,简要介绍了集中器和采集终端,着重阐述数据传输中继电路部分。通过CC1110芯片设计了无线中继模块的硬件电路和智能电表接口电路。在分析抄表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参考现行的几种路由协议,通过改进的DSR路由协议,很好地解决了无线电力抄表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中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单片机的串行总线扩展中,时钟芯片DS1302、D/A转换芯片TLC5615CP、A/D转换芯片TLC549CP等是常用的三线串行总线器件,它们都使用时钟信号线、数据I/O线和片选/复位线进行半双工同步串行数据传输,但数据传输时序各不相同,在单片机上它们的虚拟串行接口需分别独立设计,设计时要严格遵循器件的数据传输时序。  相似文献   

13.
一种480MHz无线数传模块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冬  黄聃  王平  彭杰  朱柏寒 《电子技术应用》2012,38(6):41-43,50
针对中国智能电网开放的免费无线计量频段,设计了一种可工作在470 MHz~510 MHz、中心频率为480 MHz、输出功率可调的无线数传模块。模块采用MSP430F2274单片机和射频芯片CC1100E设计,利用EDA软件ADS2008仿真优化了射频电路的输出匹配网络。最后对无线模块输出功率、通信距离等参数进行了测试和验证。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主要是基于芯片W77E58来设计条码打印机实现数据处理,从而实现了双串口功能在实时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先介绍了单片机和核心芯片W77E58,接着简单介绍了打印机背景,接着进行环形队列设计验证和实现,说明条码打印机驱动设计实现数据处理的时实性和传送数据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一种空间相机的数据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空间相机数据采集应用中,为了满足电路板体积重量以及可扩展性的要求,利用FPGA 作为主控芯片,控制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在数据通信系统中,FPGA替代了传统的单片机作为CAN总线的主控制器,并给出了详细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在对CAN协议控制器SJA1000进行功能及时序分析后,利用硬件语言对其通信流程进行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6.
基于MCU和nRF905的低功耗远距离无线传输系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介绍一种基于MCU和nRF905的低功耗远距离无线传输系统,描述了系统设计软硬件的实现方法和多点传输数据的通信协议。系统主控芯片采用通用的低功耗MCU芯片MSP430,射频芯片采用具有多信道的单片收发芯片nRF905。同时提出了跳频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增加了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在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由于需要采集并存储电枢的瞬态过载参数,数据量大且变化率极快,因此对瞬态过载信号回读的传输率和稳定性要求更高。基于对瞬态过载数据回读的需要,实现了一种基于USB传输总线的回读系统。该回读系统采用XC3S400主控芯片,控制过载数据的采集、存储数据的回读和上位机指令接收,内部FIFO负责数据缓存;采集模块采用仪表放大器和数字电位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电路增益可调;以FT232HL桥接芯片作为USB接口芯片,利用该芯片的同步245 FIFO接口,设计了USB接口硬件电路,数据传输速率能够达到46 MB/s;采用FLASH模块存储数据,以FT232HL芯片为载体,实现PC端与存储模块的数据传输。经过试验验证,系统能够对弹丸的瞬态过载参数进行可靠回读,整个系统开发周期短,硬件设计简单,可适用于其他工程应用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片上系统(SoC)技术的发展,芯片内各个模块交流频繁。异步系统因功耗低、速度提升潜力大和抗干扰能力强而备受青睐,但是异步电路设计复杂,数据的跨时钟域传输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国际上目前最流行的方式是FIFO,但随着SoC复杂度的提升,一个系统上集成上百个模块,利用FIFO将会占用大量的资源,产生很大的功耗。通过分析异步传输的特点,提出一种使用指示信号来实现跨时钟域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与FIFO相比,在性能不减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功耗及其复杂度。利用Verilog对两个模块(CPU和FPGA)的跨时钟域数据传输进行设计仿真,通过Xilinx公司的Vivado硬件验证了其可行性。最后通过与FIFO方式的设计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比FIFO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无线射频数据传输模块PTR4000实现系统中单片机和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设计了PTR4000与单片机和上位机之间的硬件接口电路以及相关的软件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20.
多节点分布式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物理层实现主要分为串行及并行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选用串行传输的实现方式,设计以FPGA芯片、RS485芯片及AD芯片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使用verilog语言设计FPGA的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逻辑代码,并在Modelsim中完成了功能仿真验证。最终实现了物理层为串行传输、传输层为总线模型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该系统RTL代码设计简单,维护性强,可靠性高,占用芯片资源少,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