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使用由烷基镁(MgRR′)制备的载体催化剂,研究了乙烯和1-丁烯共聚合的动力学行为和共聚单体组成对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活性高于均聚。在制备载体过程中加入的电子给予体对载体的活化起着重要作用。随共聚单体中1-丁烯含量的增加共聚合活性增加,共聚物中丁烯含量增加,而结晶度、密度及熔点均降低。使用本法制备的载体催化剂,可得到来度为0.8805-0.9158g/m ̄3的极低密度聚乙烯。用13C-NMR测定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的组成及链段分布,结果表明,乙烯/1-丁烯共聚物是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在Silicalite-2分子筛担载的K-Fe/Si-2催化剂体系中添加MnO助剂,可明显提高CO/H2转化为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及催化活性。MnO助剂能促进K-Fe/Si-2催化剂中铁的还原,增加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位,从而提高催化剂对CO的吸附容量,提高催化剂活性;MnO助剂能抑制催化剂表面乙烯、丙烯加氢反应,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碳烯烃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在K—Fe—MnO/Silicalite—2催化剂上合成气转化为低碳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Silicalite-2分子筛担载的K-Fe/Si-2催化剂体系中添加MnO助剂,可明显提高CO/H2转化为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及催化活性,MnO助剂能促进K-Fe/Si-2催化剂中铁的还原,增加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位,从而提高催化剂对CO的吸附容量,提高催化剂活性;MnO助剂能抑制化剂表面乙烯,丙烯加氢反应,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碳烯烃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双催化剂体系乙烯二聚和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以Ti(OBu)_4/SiO_2-AlEt_3乙烯二聚催化剂与TiCl_4/LlgCl_2-AIEt_3乙烯聚合催化剂组成的双催化剂体系,使乙烯二聚生成1-丁烯并与乙烯就地共聚生成LLDPE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控制预二聚时间及两个催化剂投入量之比,使体系中1-丁烯浓度至少在1小时之内基本保持稳定,从而得到组成稳定的LLDPE。  相似文献   

5.
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高低碳烯烃选择性的K-Fe-MnO/Si-2担载型催化剂;考察了V(CO2)/V(H2)比、反应温度、反应气空速和反应压力对K-Fe-MnO/Si-2催化剂CO2加氢反应制低碳烯烃选择性及催化活性的影响;考察催化剂稳定性及再生性能,对催化剂进行差热-热重分析结果表明,K-Fe-MnO/Si-2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催化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6.
载体化Me_2Si(Ind) _2ZrCl_2催化乙烯-己烯共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以SiO2为载体的Me2Si(Ind)2ZrCl2/MAO催化乙烯-己烯共聚合反应。在试验条件下,随着共聚单体己烯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熔点和密度均下降;反应活性则呈现共单体效应。研究了该共聚物序列结构、组成、数均链长,测定了该共聚物的竞聚率r1=13.6、r2=0.074、r1r2=1.0。  相似文献   

7.
CO2加氢制低碳烯烃Fe/Silicalite—2催化剂研究:Ⅲ,K—F…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高低碳烃烃选择性的K-Fe-MnO/Si-2担载型催化剂:考察了V(CO2)/V(H2)比、反应温度,反应气空速和反应压力对K-Fe-MnO/Si-2催化剂CO2加氢反应制低碳烯烃选择性及催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单体配比下,均相金属茂催化剂Cp2ZrCl2/MAO和Et(Ind)2ZrCl2/MAO对乙烯-已烯、乙烯-丙烯的共聚性能,对共聚物性能进行了测试讨论。  相似文献   

9.
气相催化合成N-甲基吡咯烷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固体酸催化剂存在下,对气相合成N-甲基-2-吡咯烷酮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来源和制备条件的γ-Al2O3和硅酸镁(MgO-SiO2)催化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γ-Al2O3催化活性较低;硅酸铁活性较高,且其催化活性取决于MgO的含量。推荐MgO含量为14.0%(m)的MgO-SiO2催化剂。研究了该催化剂的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在推荐的催化体系和工艺参数条件下,收率可达94%。  相似文献   

10.
以MgCl_3.EB/TiCl_4高效载体催化剂,在工业条件下进行了乙烯/1-丁烯共聚合。探讨了1-丁烯的存在及浓度对催化剂效率及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用FT-IR和13CNMR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序列分布。  相似文献   

11.
球型氯化镁负载型单茂钛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现忠  李勇 《石油化工》2007,36(10):1016-1020
以球型MgCl2为载体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与含有茂配体的硅烷化合物反应,制备了一种球型MgCl2负载型单茂钛催化剂。利用该类催化剂进行了乙烯与1-己烯共聚,并考察了配体种类、聚合温度、助催化剂与球型MgCl2负载型单茂钛催化剂的摩尔比(n(Al)∶n(Ti))、1-己烯浓度等对乙烯与1-己烯共聚的影响,并用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对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共单体效应;茂金属配体影响催化剂活性的高低顺序为Me4Ind>Ind>Cp>Me4Cp(其中Me表示甲基、Ind表示茚基、Cp表示环戊二烯基);聚合温度50℃、n(Al)∶n(Ti)=500时,催化剂的活性较高;1-己烯的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较大。13C NMR表征结果显示,该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其分布序列为单个的1-己烯镶嵌在大段的乙烯分子链中。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合成的2种限制几何茂金属催化剂A(2 四甲基环戊二烯基 6 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B(2-四甲基环戊二烯基-4,6-二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分别和助剂Al(iBu)3/[Ph3C]+[B (C6F5)4]-组成体系催化乙烯与1-癸烯共聚反应,并对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序列分布和链增长基元反应概率统计进行分析,探讨了该体系下的共聚机理和共聚物结构。结果表明:(1)共聚物主链上共聚单体1-癸烯质量分数在14.3%~67.2%之间;(2)共聚物链增长机理符合一级Markovian模型链增长机理;(3)所得共聚物结构更趋向于聚乙烯共聚物,1-癸烯更容易配位或插入到{共聚物主链-1-癸烯-1癸烯-催化剂}序列,乙烯更容易配位或插入到{共聚物主链-乙烯-乙烯-催化剂}序列;(4)随着1-癸-烯浓度的增加,乙烯与1-癸烯共聚物更趋向嵌段结构;(5)1-癸烯更容易插入到催化剂B上。  相似文献   

13.
以硅胶为载体,通过对自制的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C(CH_3)_2(Cp)N(t-Bu)ZrCl_2的负载化,制备了C(CH_3)_2(Cp)N(t-Bu)ZrCl_2/MAO/SiO_2负载化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简称负载化催化剂);考察了硅胶焙烧温度、甲基铝氧烷(MAO)处理硅胶时间、茂金属的浓度、负载温度和负载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及其对乙烯与1-辛烯共聚反应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硅胶焙烧温度600℃、MAO处理硅胶时间6h、茂金属浓度0.65mmol/L、负载温度40℃、负载时间6h的条件下制备的负载化催化剂对乙烯与1-辛烯共聚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乙烯与1-辛烯共聚物中1-辛烯的插入率较高,共聚物颗粒形态良好,无粘釜现象。  相似文献   

14.
张龙  尹静波  何欣  张继炎 《石油化工》2001,30(9):689-691
探讨了固定床反应器中异丁烷与丁烯在六方八面沸石催化剂上的烷基化反应 ,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丁烯空速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初始活性较高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活性下降较快。同时进行了催化剂的再生研究 ,在载气下于一定温度将催化剂热再生 ,基本上可恢复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CO_2与环氧化合物共聚用的泡沫负载PBM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BM催化剂是非常有效的CO2和环氧化物共聚催化剂,但从产物中回收困难。本文尝试分别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和聚氨酯泡沫作为载体将PBM催化剂负载,再催化环氧化物和CO2共聚,并通过IR、1HNMR对共聚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聚氨酯泡沫负载的PBM成功地催化了CO2和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以及氧化环已烯的共聚反应,尤其是在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中显示了较好的催化效率(28g/g),而且负载催化剂循环使用三次后仍有催化活性,有利于实现反应工艺的连续化。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在非均相配位催化剂存在下丙烯与少量4-苯基-1-丁烯的共聚,并对所得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时间、Al/Ti比、反应温度、第二单体浓度、外给电子化合物对共聚合的影响,得出共聚合的较佳反应条件为:t=40min,Al/Ti=50—100,T=45—50℃,同时发现第二单体的加入具有“共单体效应”,外给电子化合物能提高产物的等规度,但使催化效率下降。对共聚物用溶剂进行了抽提,发现聚合物可分为丁酮可溶部分和不溶部分,可溶部分为无规共聚物,而不溶部分为等规共聚物。用13C-NMR方法对共聚物的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的链结构是孤立的4-苯基-1-丁烯单元镶嵌在长序列的丙烯链段中  相似文献   

17.
球形催化剂的乙烯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开发新犁的可控制形态催化剂,对球形MgCl2载体催化剂的乙烯-己烯共聚合行为进行了研究。随着1-己烯加入量的增加,催化剂活性增大,共聚物的熔点和密度均降低.聚合物形态具有较好的复现性。同时发现,催化剂活性和共聚物性质随给电子体种类和加入方式的不同,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ZrCl4/AlEt2Cl催化体系研究了不同配体如酚钠、三苯基膦等对1-丁烯二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给电子配体的加入能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并显著地提高二体的选择性,但在强吸电子配体的存在下,(如三氟乙酸基),具有还原性的三苯基膦配体能将中心金属了子从4价还原3价,,从而使1-丁烯齐中二聚体的的选择性下降;另外,碱性配体能有效地防止1-丁烯异构成2-丁烯。基于用AlEt2Cl作助催化剂时产物中存在C  相似文献   

19.
在SiO2载体中引入分子状态的MgCl2后再负载TiCl4,制备了高活性的用于乙烯与1-己烯淤浆共聚的双载体Ziegler-Natta催化剂TiCl4/SiO2-MgCl2。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n(TiCl4)∶n(MgCl2)=10,滴加TiCl4温度为-25℃,n(C2H5OH)∶n(MgCl2)=2.4,m(SiO2)∶m(MgCl2)=1。用激光粒度分析仪、SEM和WAX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粒径分布、颗粒形态和结晶情况进行表征的结果显示,催化剂的粒径在20~45μm之间,较均匀;且颗粒形态呈球形。当催化剂中Ti的质量分数为5.1%时,该催化剂可高效催化乙烯与1-己烯进行淤浆共聚,催化效率达1.59kg/g,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1×104g/mol,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6.3,呈宽分布。  相似文献   

20.
高性能淤浆法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红旭  郭子方  周俊领 《石油化工》2007,36(11):1119-1122
对一种新型高活性BCE-Ⅰ催化剂进行聚合评价,对BCE-Ⅰ催化剂及其制备的聚合物进行表征。与参考催化剂进行对比,考察了催化剂的粒径分布、催化活性、氢调敏感性和丁烯共聚等对聚合物的密度和堆密度等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乙烯淤浆聚合工艺条件下(氢气分压0.28MPa、乙烯分压0.45MPa、温度80℃、时间2h),BCE-Ⅰ催化剂的活性较高(为50.9kg/g),BCE-Ⅰ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具有很大的堆密度(达到0.36g/cm3),明显高于参考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的堆密度(0.31g/cm3);BCE-Ⅰ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的粒径分布窄,细粉含量少,在高氢分压条件下(氢气分压0.68MPa、乙烯分压0.05MPa),140目以下细粉的质量分数约为12%,远低于参考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中140目以下细粉的含量(质量分数约为36%);同时BCE-Ⅰ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和丁烯共聚性能均优于参考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