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目的]了解衡阳市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衡阳市科学防控PM2.5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衡阳市PM2.5与气象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他污染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衡阳市PM2.5浓度中心城区高于其他县市区,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出现浓度高峰;衡阳市PM2.5浓度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降水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度依次为0.874、-0.841、-0.547、-0.546和-0.338,与平均湿度相关关系不明显;社会经济因素与衡阳市PM2.5浓度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衡阳市中心城区PM2.5浓度与PM10、CO、NO2、SO2和O3浓度均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度依次为0.953、0.873、0.861、0.774和-0.565.[结论]在防控衡阳市PM2.5污染时,应当结合时空分布特征、气象条件等合理制定防控措施,并与其他污染物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衡阳市O3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O3污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衡阳市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衡阳市O3与气象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他污染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衡阳市O3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明显,但季节差异显著;O3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度大小依次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气压>平均湿度>平均风速,与降水量相关关系不明显;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与其他污染因子的相关度大小依次为CO>NO2>PM2.5>PM10,与SO2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应加大衡阳市O3污染的联防联控力度,尤其高温、强辐射天气下O3形成前体物的控制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以延边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及其DEM数据为基础,探讨了研究区1990—2020年坡耕地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990—2020年,延边地区的坡耕地与其他4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均发生了显著的动态转移,其中坡耕地、草地的面积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林地、水体、人造表面的面积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驱动力因素来看,研究区社会经济、人口数量、农业技术、耕地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均有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延边地区坡耕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蒸散量是陆面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沂沭泗河流域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研究其蒸散量时空变化有利于研究区域水循环及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MOD16数据分析2005年—2014年沂沭泗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2005年─2014年沂沭泗河流域蒸散量年均蒸散为514.59 mm,呈现出蒸散量下降的趋势,91.19%的面积呈蒸散量减少趋势,流域分区下降趋势由强到弱为日赣区、南四湖西区、南四湖东区、中运河区以及沂沭河区.年内蒸散量总体上先升后降,有5月、7月—9月两个峰值,8月蒸散量最大,各土地类型年内蒸散量变化情况与沂沭泗河流域年内变化基本一致.季节蒸散量大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蒸散量多年均值空间异质性较强,总体上南高北低,北部丘陵地区蒸散数值偏低,平均值为465 mm/a,平原地区平均值为529.08 mm/a.[结论]流域分区蒸散量大小排序为:中运河区>沂沭河区>南四湖西区>南四湖东区>日赣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年内蒸散量排序均为:农田>林地>湿地>聚居地>草地>其它土地.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55—2010年四川盆地内15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和月气温资料,使用高桥浩一郎蒸发公式计算月蒸发量,采用云模型描述降水量、气温和蒸发量在时间上分布的特性,运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降水量、气温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55—2010年的四川盆地年度及季度降水量序列中,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布最不均匀,秋季次之;年度及季度气温序列中,冬季平均气温分布最不均匀,且最不稳定,秋季平均气温分布最稳定;年度及季度蒸发量序列中,冬季平均蒸发量分布最不均匀,多年平均蒸发量序列分布最均匀;年度及季度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年度及季度气温中除夏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年度与秋季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春、夏、冬3个季节的平均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对四川盆地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可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保护开发方面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当量因子表,通过价值系数修正,利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在格网尺度下考察湖南省土地利用情况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林地是湖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其面积不断萎缩,减幅不断扩大;建设用地面积持续迅猛增加,近20年来增长了1.39%;2000年—202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不断递减,且减幅逐渐扩大,共下降了134.35亿元;湖南省ESV明显存在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生态服务价值增益较大的地区与水域分布较为吻合,而损耗较大的区域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地类分布具有空间一致性;近20年各时期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均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性,且集聚程度总体上不断递增.[结论]如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地域层面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湖南省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1—2020年宁夏1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法及线性趋势法等方法分析了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PCD值由北向南逐渐减小,PCP则由北向南有提前的趋势,但变化不大;PCD和PCP在宁夏全区范围内的主要变化趋势一致,但存在北部和中南部变化趋势不一致的情况,北部的变化程度要大于中南部;在时间分布上,50 a来PCD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PCP则略有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准确掌握衡阳市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衡阳市下辖的12个县(市)区开展踏查和标准地调查,分析外来入侵物种的组成、原产地、地理分布及物种密度,依据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的影响划分入侵等级.[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70种,隶属于29科,动物2种,隶属于2科,以菊科(Asteraceae)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25.71%.从地区分布来看,石鼓区物种数达42种,物种密度为0.3750种/km2,均为最高.依据危害程度将外来入侵物种划分为5个入侵等级,其中1级入侵类13种,2级入侵类19种,3级入侵类18种,4级入侵类17种,5级入侵类3种;动物2种都为1级入侵类.[结论]衡阳市目前外来入侵植物70种,占湖南省已知入侵种的52.2%,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趋势,危害严重的1级、2级入侵类占总数的45.71%.  相似文献   

9.
在对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的概念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评价两系统的发展水平,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并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2—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发展情况都呈上升趋势,但达到极度耦合协调程度的城市较少,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呈现“钟形”特征,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因子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支撑下,各省要加强要素资源流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山丘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及地形梯度效应,以渝东北11个区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覆被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ESV的时空演变及不同地形要素ESV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覆被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面积占89%以上。随着时间变化,林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土地覆被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2)研究区森林ESV占主导地位,面积占67%以上。随着时间变化,ESV逐渐增加,其中水域ESV增加最显著,为39.19亿元,次为林地,17.92亿元,草地和耕地ESV分别减少16.27,2.09亿元。研究区ESV的空间分布呈显著正向自相关关系,高值与低值呈明显集聚特征。(3)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ESV随海拔梯度增加而减少,随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随地形位梯度增加,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塔里木垦区近十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为政府制定农业发展和生态格局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以Landsat卫星数据为基础,通过ENVI软件得到湿度指标(WET)、绿度指标(NDVI)、干度指标(NDBSI)、热度指标(LST),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对塔里木垦区20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流行与发生地理空间分布,获取疫源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为疫情防控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区域重心分析以及多环缓冲区分析等,揭示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空间格局和分布特征,并对疫情扩散风险进行预测,利用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三峡宜昌区域疫情重灾区集中在当阳市、夷陵区和宜都市;受害松林密度相对集中,传播距离长、跨度大,疫情传播特征呈现地理面状扩散,疫源呈跳跃和迁移式发展,局部爆发特点;松林受害地理分布集中在海拔1200 m以下,高海拔成为疫源传播的自然屏障;疫源的分布模式为随机分布,松材线虫病危害程度由中心聚集向周围扩散.[结论]三峡宜昌区域处于疫情包围之中,该区域疫源具有传播扩散风险.基于地理空间分析,应根除松材线虫疫源地,控制人为和自然传播来阻挡疫源扩散,减少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林木结构单元和林分整体维度对柏木林分空间结构进行评价,分析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以探究空间结构参数间的生物学意义,为柏木人工林结构化森林经营和林分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京山市太子山林管局两种密度柏木人工林4个标准地的实测数据,计算分析角尺度Wi、大小比数Ui、混交度Mi和林层参数Si,采用CRITI...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天津子牙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丰富水质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资料.[方法]显微镜下对2020年天津子牙河4个采样点开展冬、春、夏、秋季样品的浮游植物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计数,计算其生物密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对其水质进行理化分析.[结果]发现浮游植物共7门43种,优势种以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汶川8.0级地震目录资料,对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3月1日共1613次3.0级及以上余震的地震序列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主震后18天应列为大地震强余震发生的警戒时间;地震序列的b值为0.751,印证了在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b值越高的观点;地震序列的p值为1.117,与全球地震衰减速率相当;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走向北东向扩展,且具有明显分区性,自南向北分为南、中、北3区段,南区为地震起始破裂段,地震后期余震则主要分布在北区;震源深度分布在10~40km,集中在10~20km,表明龙门山断裂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且震源深度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变浅的趋势;震源深度扩展,南区呈明显脉冲状,中区主要是依次由15、30、25km深度向深、浅层同时扩展,北区余震深度分布呈“乙”字型,最后稳定在15km左右。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南部山区旅游地貌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济南南部山区旅游地貌资源丰富,因其良好的区位优势,现已成为济南市区乃至周边地区游客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文章首先分析了该区的地质地貌状况,依据地质地貌特点,将区内的旅游地貌资源划分为嶂石岩、岩溶、花岗岩低山三类。深入探讨了该研究区的三种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其主要造景地貌价值。然后对研究区内主要景区进行地貌分类。最后指出该区旅游地貌资源开发的问题:盲目开发、环境破坏、区内竞争,并提出相应的长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研究远安县古树特征,为远安县和湖北省古树资源保护和制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基于DEM坐标网格法对远安县古树资源种类组成、分布范围、结构特征、生长状况以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远安县现有存活古树830株,隶属于28科41属46种,古树数量和种类较为丰富.古树平均树龄206.17 a,其中一级、二...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年降水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河南省降水的特点及区域特征,对河南省1961~2005年的65个站的年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旋转主因子的分析方法,对河南省降水进行区划,结果划分为4个降水区域:豫南区、豫北区、豫西区、豫东区.各个区域降水存在明显差异,空间上呈现南多北少;时间上豫东南降水呈上升趋势,豫西、豫北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气溶胶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大气辐射,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利用AERONET地基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数据对CALIPSO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进行验证,并利用2010年3月至2020年2月的CALIPSO Level 2数据产品分析了沿海区域及两个典型区域(京津区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分布,通过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消光系数、退偏比和色比得到沿海区域及两个典型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沿海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 沿海区域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夏季最大,南部春季最大,南、北部夏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差值最大。②沿海区域北部的天津及河北中部气溶胶消光系数较大,消光范围主要集中在4 km以下,气溶胶色比及退偏比较大; 沿海区域中部秋季和冬季气溶胶消光系数高值范围大于沿海区域北部; 沿海区域南部气溶胶消光系数四季都较小,消光范围主要集中在2 km以下,气溶胶退偏比较小,但气溶胶色比较大。③京津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高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京津区域夏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最大,珠江三角洲区域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最大; 两个典型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整体呈下降趋势。④京津区域每年消光系数都偏大,消光系数高值集中于夏季,2017年气溶胶消光系数开始逐渐减少,气溶胶退偏比及色比相对较大,两者随着高度的增加大体上也呈现增加趋势,该区域主要以非球形大颗粒气溶胶为主; 珠江三角洲区域气溶胶消光系数整体小于京津区域,春季气溶胶消光系数较大,气溶胶退偏比较小,粒子偏球形,但气溶胶色比较大,说明粒子颗粒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基于GIS平台,以延边州境内图们江流域所在的7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选取与洪灾危险性相关较大的5个因子(地形、降雨、河流、土壤类型和水库分布),建立了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 根据模型,将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危险性划分为5个等级,并得到了该研究区的危险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容易受洪水灾害的分布范围较广,其中汪清县东北部及和龙市南部地区灾害危险性最低; 安图县东部、龙井市北部和图们市危险性最高,其中安图县二道白河水系和图们市图们江水系两岸附近最为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